摘要:1940年5月,德军的装甲洪流像开了挂一样,把法国打得跟纸糊的似的。眼看着英国远征军和法国大军被压缩在海边一个小口袋里,马上就要被“一锅端”。谁都以为结局已经注定了,毕竟这是几十万大军啊,眼看着要变成德军的战俘。
1940年5月,德军的装甲洪流像开了挂一样,把法国打得跟纸糊的似的。眼看着英国远征军和法国大军被压缩在海边一个小口袋里,马上就要被“一锅端”。谁都以为结局已经注定了,毕竟这是几十万大军啊,眼看着要变成德军的战俘。
可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突然来了个骚操作——下达“停止前进令”。原本狂飙突进的坦克部队,仿若被强行勒住缰绳的奔马,戛然而止,而后换作步兵缓慢推进。结果呢?就是这两天的停顿,硬是让盟军抓住了机会,上演了一出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逃生”。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一场本该是“歼灭战”的闪电局
先回顾一下相关背景。德军在此役中的操作堪称典范,他们绕过马奇诺防线,自阿登密林奇袭而出,推进速度迅疾无比,快得让法国人错以为是地图出错了。几天工夫,英法最精锐的部队就被甩进了包围圈。
到5月23日,古德里安的坦克已经切断了法军南撤的退路,北面B集团军又压着荷兰和比利时的残军。40个师、近百万大军,被堵在了佛兰德斯那一小块地方,唯一的出口就是敦刻尔克港口。
换句话说,只要德军再往前顶一顶,英法联军就能被关门打狗,整个欧洲战场的天平瞬间倾斜。
希特勒的“刹车”
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候,希特勒喊停了。装甲部队不准动,由步兵去慢慢磨,空军再帮着炸。
问题是步兵的脚哪能赶上坦克的履带?这一拖就是两天。英法联军虽然被打得七零八落,但这口气还没断,靠着顽强的防线硬是撑了下来。
而这两天,英国人抓住了生的希望。成百上千的舰艇,无论是军舰、渔船,亦或是商船、小游艇,皆朝着敦刻尔克港口纷至沓来。沙滩上遍布着大炮和坦克,士兵们抛下武器,仅背着背包排队登船。上空是空战,海面是炮火,沙滩是哭喊和火光——这一幕,后世电影都拍不出它的残酷和荒诞。
最终,33.8万大军成功渡海。英国本来预计能救4.5万人,结果硬生生拉回了33万,整整多了七倍。
谁救了英国?是希特勒自己
很多人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奇迹。可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是希特勒亲手送给英国的礼物。
你要知道,那33万人里,光职业军官就有8000人,骨干军士8.5万,外加飞行员800名。换句话说,这些人就是英国陆军的“种子库”。撤回去之后,立马重组成了7个新步兵师。
如果这批人全军覆没,英国怎么重建陆军?怎么守住不列颠岛?丘吉尔还打什么“不列颠空战”?恐怕“海狮计划”真就有可能成功登陆。
古德里安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俄罗斯的每一个冬天,都在想念那些留在法国的师。此语背后的意涵实在令人痛心:敦刻尔克的“放水”,让德国永远失去了赢得苏德战争的可能。
希特勒为什么要犯这个“蠢”?
很多人以为是他“心慈手软”。其实不是,背后有两层原因:
第一,德军真打不动了。 装甲部队连续狂飙半个月,后勤都快崩了。铁路被炸得稀碎,补给运不来,油料和炮弹全告急。前线的隆美尔几近被英军“玛蒂尔达”坦克击溃,幸得88高射炮驰援,战局方得扭转。
第二,希特勒的“黑帮思维”。 他真以为英国人能和他握手言和。于他而言,英国乃是“日耳曼兄弟”,是可合作之伙伴。他打的算盘是:我对你网开一面,日后你便与我携手瓜分世界。
问题是,他碰到的不是张伯伦,而是丘吉尔。丘吉尔的态度就四个字:“干就完了”。和谈?想都别想。
希特勒的幻想其实特别像街头黑帮火拼时,故意开一枪吓唬对方,想着给彼此一个台阶。但现实是——你枪口一偏,对手反而更想置你于死地。
敦刻尔克是这样,斯大林格勒更是这样。一次是放走了对手的主力,一次是把自己的主力送进了绞肉机。说到底,希特勒最大的毛病就是“犹豫不决”。想痛下狠手却又有所忌惮,欲求和谈却又难以放下颜面。最终选择了一条最为糟糕的中间路线:既未能获取军事胜利,亦未能换来政治和解。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有时候,放对手一马,不是仁慈,而是替自己挖坟。
参考信息源:
David Dilks, Retreat from Empire (《帝国的撤退》),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
Heinz Guderian, Erinnerungen eines Soldaten (《一个士兵的回忆》),慕尼黑:Verlag der Nation,1951年。
Liddell Hart,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高地的另一边:德国将领眼中的二战》),伦敦:Cassell,1948年。
来源:室内设计谈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