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普通的科举考试,最后居然导致唐高宗亲自监斩,处死主考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08:30 1

摘要:完善而规范的科举制度起始于隋代,兴起于唐代,而宋代则彻底完善和制度化,自此,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中国官员主要的选拔方式,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于宋代,更不同于明清。科举的出现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现实,成为中国历史的绝对主流,成为寒门士子跻身官僚

完善而规范的科举制度起始于隋代,兴起于唐代,而宋代则彻底完善和制度化,自此,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中国官员主要的选拔方式,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于宋代,更不同于明清。科举的出现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现实,成为中国历史的绝对主流,成为寒门士子跻身官僚体系、实现阶层跨越的核心路径。相较于宋代的规范、明清的固化,唐代科举制度呈现出鲜明的 “动态调整” 特征 —— 其内容与形式虽历经改革,核心选拔逻辑却始终未变,既承续隋制精髓,又为后世科举奠定了基础。

唐代科举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于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 “门阀世族垄断官场” 的格局,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无数出身底层的士人,凭借科举及第改写命运,甚至成为影响时代的名臣,此类案例在唐代俯拾皆是。正是凭借科举制度,唐代众多 “草根士子” 得以摆脱阶层桎梏,甚至成为 “书香门第” 的开创者,这不仅重塑了官僚体系的结构,更让 “耕读传家” 的理念深入人心。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的韩愈就是科举出身,他三岁成为孤儿,靠兄嫂抚养。不久,兄长去世,韩愈及其侄子,靠嫂嫂一个人抚育成人。后三次参加科举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才“擢进士第。”

王播,贫穷的孤儿,少年曾客居扬州一寺院里读书,靠与僧人们一起吃饭糊口。僧人们厌恶他,有一天,故意提前开饭,等王播按时赶来时,饭已吃完。后来科举中第,成为宰相。

在唐代众多草根,因为进士及第,成为天下闻名的书香门第。此类例子,举不胜举。唐朝科举考试与后世不同,其内容和形式,一直有变化,用今天的话说,便是一直在进行改革、调整,但其核心内容,变化不大。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沿用隋朝的做法。到京城参加考试的人员,是由各个州府选拔出来的,朝廷给了各州府指标,大州(唐代各州按人口数量,分上中下)每年推荐3人,中州2人,小州1人。如果州里考生确有才华,多推荐也是可以的。

各州推荐到朝廷参加考试的人选,也是通过考试产生的,考试科目、程序、内容与全国统考完全一致。为了确保各州考试公正,各州必须将考试题、考生的答卷,随考生一道,送到朝廷审核、备案。

人选确定之后,考生们就随同州府派遣到朝廷汇报年度工作的官员一起,赶赴京城,一路自然是包吃包住。进京后,州官们首先带着考生来到户部。户部搬出户口档案,一个个核实考生的身份,谨防假冒。皇帝在接见全国的考生之后去礼部。礼部则组织全体考生到国子监接受培训。在此期间,考生们不用为吃饭发愁,因为政府管饭并等待考试。

等到考试的时候,考生们来到戒备森严的考场。考场四周由军队守卫,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考生进入考场,要搜索衣服,以防夹带作弊。科举考试的科目,按照最初设计,有六大类,用当今说法叫做六个专业: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此后“秀才”遂成为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唐太宗时期,若地方推荐秀才考试没过关,就要治州官之罪,导致地方推荐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少。贞观以后,这个科目便取消了。唐朝事实上正式实施考选科目只有后五类。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主持科举的官员称为“知贡举”,通常由礼部侍郎兼任。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称为状元。

封建王朝对于科举历来都十分重视,虽然卖官鬻爵史书不绝,但没有卖科举,卖状元的,因为皇帝知道,科举是皇帝与世家大族抗衡的主要途径,所以皇帝对科举腐败都是零容忍,而在唐高宗在位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一件科举大案,最后居然是皇帝亲自监斩主考官。

大唐高宗龙朔三年,这一年大唐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当年三月右相李义府因卖官、专权等罪名被弹劾待查,其党羽被肃清。“李猫”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最大的军事事件是当年八月,唐军联合新罗于白江口击败倭国援军,焚毁战船四百余艘,日本就此老实一千年。

当年九月六品右史董思恭被唐高宗钦点为科举主考官,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当他的副手。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但有政治敏感明眼人都感觉到了异常,因为这一次的科举安排,本身就不正常,唐高宗敢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一个六品芝麻官出身的董思恭,可见他对董思恭宠信至极,要知道在长安,五品官以上才有资格上朝见皇帝。

实际上唐高宗任命董思恭为主考官处于两个原因,第一董思恭是从中书舍人起家,这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职务,相当于给皇帝当过文字秘书。第二就是为了避免世家大族把控科举,从李世民开始,主考官基本上都出自寒门,让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寒族董思恭负责考务,这既是对是董思恭信任,也是希望借董思恭之手,解决门阀“包场”科举考试的现状。

按照以往惯例,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上一年官宣,考试定在东都洛阳开科,请各地考生积极筹备,公告发布后,天下学子纷纷启程前往洛阳,埋头苦读,认真备考。但让所有考生想不到的是,在有些人还没到洛阳呢,有一部分手眼通天的考生已经提前拿到了考题并答案。

谁有这样的能力,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主考官董思恭,实际上还真是他,他真的是辜负了唐高宗的信任,而董思恭泄题的动机和手段,就是贪图银子。当礼部第一时间把试题交给董思恭的时候,董思恭就想卖考题发家,于是,他避开副手权原崇,提前偷偷打开密封的试卷,把当年的考题誊抄下来,准备卖给想走捷径的考生,以此牟利。

唐高宗重用董思恭的原因,正是看重他出身寒微,没有家庭背景,想让他替自己选一批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士子,将来平衡权贵。这董思恭可倒好,他把唐高宗的信任和重托当成了“变现”的筹码,成为他发家致富的手段。如果卖几份倒也罢了,他竟将试题 “批发” 给多名考生,全然不顾 “知情者越多,风险越大” 的常识。

唐朝高宗时期的考试并不完善,比如不糊名,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绝密公正,有那么一两个漏网之鱼,正常不过。皇帝不是一点人情不讲,留出适当的灰色空间,睁一眼闭一眼让主考官赚一点,让自家的亲朋好友入选也不叫事。

问题是,董思恭太贪,胆子太大,他觉得,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同样的道理,卖一份是卖,卖两份是卖,三份五份也是卖,为什么不多卖给几个人,多捞几笔。别人卖考题是零售,物以稀为贵,少卖几份,但董思恭居然搞批发,大规模出售,将试题卖给了多名考试的士子。

但董思恭不想想,这事知道的人越多越危险,考试舞弊跟收受贿赂一样。在“收受”同罪的情况下,一般没人会把这事捅出来。如果考试如期进行的话,董思恭或许可以平安着陆。但意外发生了。

因为就在考试前十天,唐高宗李治突然宣布暂停考试,延期举行,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董思恭卖试题卖的太多了,不知道是哪个“嘴不把门”的考生,就把这件事给传出来了,被朝中同僚获知,御史一封上奏把董思恭给弹劾了。而那些没有买他考题的正直考生彻底疯了,而那些买考题又因为延期,以为要换考题而愤恨不已。以为拿到的题目成了一张废纸,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也嚷嚷着找董思恭“退货”。

这下董思恭彻底完犊子了,一时间,成了众矢之而的。本来唐高宗想借董思恭之手打压门阀世家的权贵,如今这位董思恭却拿皇帝的信任做买卖,而被打压的门阀当即借此反击。他们不敢硬刚高宗,于是揪着董思恭不放。

现在,考生,朝臣,世家三股势力,没有一个人会轻饶了董思恭。他们纷纷上奏唐高宗,要求朝廷给他们一个说法,依法惩处董思恭。此时此刻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唐高宗的心情,他简直快要气炸了。你董思恭整得这么一出,吃相太难看了,没见过银子吗,这让皇帝的脸往那里放。

啥都别说了,于是高宗李治亲自叫来董思恭御审,董思恭这下也傻了,自然是彻底坦白,全撂了,这样就被押入刑部大牢等候处理。这是大唐开科以来第一场舞弊案,再加上董思恭是唐高宗的心腹,刑部也不知道如何判决,于是唐高宗召集群臣商讨如何裁决董思恭。

群臣态度一致,沉默不表态,你的人,你看着处理。唐高宗就明白了,董思恭非死不可,否则众怨难平。几天后,董思恭就被带上了刑场。为了以儆效尤,唐高宗李治亲自到场监斩,就在临刑之际,董思恭来了一句“且慢,告变”。

董思恭不想死,于是在这个时候举报有人谋反,唐高宗一听,有人谋反,立刻让人把董思恭拎过来,问清楚何人谋反。董思恭表示是待查的宰相李义府谋反,后查证他控告属实,于是李义府又添加一项谋反的罪名而流放巂州,董思恭因告发有功,免除死罪,改为流放。

对于“董思恭”这号人,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前期倒卖试题玩砸了。临死告发他人谋反,为何不早说,就是为了换来自己一条苟命。见过无耻的,没有见过如此无耻的。这起大案也推动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后世 “糊名”“誊录” 等防舞弊措施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来源:清水空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