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开辟了唐朝最辽阔的国土,为何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幅度缩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5 08:58 3

摘要:在唐高宗时期,唐帝国对西域的经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唐朝将包括河中十六国在内的广阔西域地区纳入版图,安西都护府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控制了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使唐朝的疆域向西推进到中原王朝的极限。

唐代疆域之广、国力之盛,至今仍令人称道。尤其在唐高宗李治统治后期,唐朝国土面积一度扩展至历史顶峰,横跨东西,广袤万里。

唐朝疆域图

然而,仅仅数十年之后,当他的皇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称帝的女皇武则天执政时,唐朝的疆土却出现了明显的收缩。

那么,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究竟哪些曾被唐高宗开辟的广阔土地易手他人?而造成唐朝版图大幅度缩水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复杂的历史原因呢?

唐高宗2年的唐朝疆域图

在唐高宗时期,唐帝国对西域的经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唐朝将包括河中十六国在内的广阔西域地区纳入版图,安西都护府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控制了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使唐朝的疆域向西推进到中原王朝的极限。

上图_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朝以著名的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核心,形成了对西域西部地区的全面有效控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然而,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期(尽管她正式称帝是在公元690年,但在她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时期,朝政大权已尽在她手),边境形势开始恶化。

公元688年,吐蕃中心地区大藏爆发叛乱,唐军抓住机会,于公元689年发动了对吐蕃的南征。然而,这场南征以唐军的惨败告终。吐蕃不仅成功镇压了内部叛乱,击退了唐军的进攻,更借机转入反攻,乘胜攻占了安西四镇中的三镇(史书记载为龟兹、于阗、疏勒),使得唐朝在西域的控制力大为削弱,安西都护府的实际管辖范围大幅度缩小。

直到公元692年,唐将王孝杰率军大败吐蕃,才再次收复安西四镇,恢复了唐朝在西域的控制。然而,这一失而复得的过程,仍反映了武则天时期边疆形势的复杂与动荡。

上图_ 后突厥汗国

在唐太宗时期,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了积极的军事策略。公元630年,唐太宗发兵攻打东突厥汗国,经过仅仅四个月的激战,唐军便大败东突厥军队,灭亡了这个长期威胁中原王朝的北方强敌。此后,唐朝在原东突厥汗国统治的区域设立了云中都护府和瀚海都护府(原名燕然都护府),通过羁縻制度,对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实施相对稳定的管理。

然而,到了公元682年,随着后突厥汗国的迅速崛起,唐朝漠北地区的平静局面再度被打破。后突厥汗国在骨咄禄可汗的领导下,重振突厥旧部,势力不断壮大,对唐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683年,后突厥军队入侵了今河北定县、山西灵丘、朔州等地,边境烽烟再起。武则天随即派遣名将程务挺前往北方稳定局势。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程务挺这位边疆悍将,却因卷入裴炎谋反案而被武则天冤杀。程务挺的无辜被害,直接导致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削弱,形势再度恶化。后突厥趁机几乎占据了原东突厥汗国统治的绝大部分漠北地区,对唐朝北方构成了长期且严峻的挑战。

上图_ 清代《吴郡名贤图传赞》中的狄仁杰画像

此后,在整个武则天执政期间,后突厥汗国与唐朝(武周)的关系反复无常,时而称臣,时而反叛。武则天虽先后派遣名臣狄仁杰、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等人率兵平叛,但这些军事行动并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未能彻底遏制后突厥的势力。直到唐玄宗时期,后突厥汗国才因内部矛盾和外部打击而逐渐走向衰落,北方边境的威胁才得以缓解。

东北地区的边疆也未能幸免于武则天时期的动荡。公元696年,契丹族在李尽忠孙万荣等人的领导下,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发动叛乱,史称“营州之乱”。李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攻占营州。武则天闻讯后,立即调集十七万大军前往平叛。

然而,这场叛乱的平定过程异常复杂。就在唐军与契丹叛军激战之际,北方新兴的后突厥汗国和随后出现的渤海国也相继卷入这场地区冲突。唐军不仅要面对契丹叛军,还要与后突厥和渤海国的军队周旋,爆发了诸如登州之战、马都山之战、唐新罗与渤海之战、三藩之战、四藩之战等多场大规模战役。

东北地区的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使得当地人民流离失所,饱受苦难。而渤海国的正式建立,正是唐朝“营州之乱”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在契丹叛乱后,原在营州一带的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趁机率部迁徙至东牟山,并于公元698年建立了震国,后改称渤海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于唐朝的东北强邻,进一步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版图。

首先,府兵制的没落是导致唐朝军事力量衰退的关键因素。府兵制作为唐朝建立初期和发展鼎盛时期的主要兵役制度,曾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上图_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图

然而,到了唐高宗统治的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赖以生存的土地基础逐渐瓦解。许多府兵因无法维持生计而选择逃亡,导致兵源枯竭。

武则天执掌大权后,不仅未能有效解决府兵制面临的深层矛盾和困境,反而有史料记载她对府兵“虐待”,将士兵当成奴隶般使唤,进一步打击了普通百姓参军的积极性。

在唐高宗时期,百姓尚普遍报名参军,但到了武则天时期,士兵逃亡现象日趋严重,府兵制最终走向了尽头。当老百姓普遍不愿意参军打仗,军队的士气自然无法与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的“大唐强军”相提并论,边疆防御能力随之下降。

上图_ 敦煌壁画中的唐军步兵

其次,武则天对将领的大清洗,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人才储备。作为一位杰出的女帝,武则天在治国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她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中央,并发现和提拔了如姚崇、宋璟等一批优秀人才,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她在巩固自身权力、打击异己的过程中,对一批功勋卓著的将领进行了残酷的清洗,这无疑对唐朝的国防事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姚崇

程务挺的冤死便是其中一个悲剧代表。程务挺早年跟随名将裴行俭,在平定西域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中屡建奇勋,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边疆宿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国家栋梁,却仅仅因为被人诬告牵涉到裴炎谋反案,便被武则天未经详查草率杀害。程务挺被杀后,唐朝北方形势迅速恶化,后突厥势力趁虚而入,导致大片国土沦丧。

另一位悲剧英雄是黑齿常之。他本是百济国的降将,归顺唐朝后,以其过人的勇武和智谋,在打击突厥和吐蕃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据史料记载,黑齿常之镇守边境的七年间,吐蕃人慑于其威名,不敢轻易进犯唐朝边境。然而,由于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黑齿常之最终也未能幸免。公元689年,酷吏周兴诬告黑齿常之谋反,黑齿常之被捕入狱,最终在酷吏的大牢中含冤而死。

除了杀害在役将领,武则天甚至对曾助她登上皇后之位的功臣李勣(原名徐世勣)进行了“秋后算账”。李勣是唐初的著名战将,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战功彪炳。曾让唐太宗头疼不已的高句丽,最终也是在李勣率领大军的最后一击下彻底覆灭。

上图_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即李绩

在武则天争夺后位一事上,李勣更是居功至伟。当时,唐高宗李治意欲废除无子的王皇后,改立武媚娘为皇后。然而,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们竭力反对,朝堂上下陷入僵局。正是在这关键时刻,手握军权的李勣明确站出来支持高宗。

根据史料记载,当高宗向李勣询问意见时,李勣平静地回答:“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有了李勣这位军方领袖的鼎力支持,高宗才最终下定决心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可以说,没有李勣的关键助力,武则天攀上皇后宝座都难,更遑论后来登上皇帝之位。

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在李勣去世多年后,他的孙子徐敬业发动叛乱。武则天在平定叛乱后,竟然不顾李勣生前功勋,剥夺了李勣的官爵,甚至破坏了李勣的墓地。直到唐中宗即位后,李勣才得以重新安葬。武则天在李勣去世后对其进行的这种“秋后算账”行为,无疑给当时的唐军将领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负面影响。

上图_ 李敬业(636年—684年),又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

在他们看来,李勣的历史几乎等同于盛唐军力强大的历史,武则天否定李勣,无异于怀疑唐帝国部分将领对武则天的忠心。这种对功臣的残酷清洗,虽然短期内巩固了武周政权,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种自毁长城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将士们的士气和忠诚度,最终也成为武则天时期国土缩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武则天执政时期在军事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公元692年,唐军在王孝杰的指挥下,重新收复了此前被吐蕃占据的安西四镇,恢复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展现了其在边疆军事上的韧性。

上图_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公元702年,武则天还下令设置了北庭都护府,进一步加强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此外,在公元692年之后,唐军多次击败吐蕃的入侵,基本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全。

总的来看,尽管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的国土面积相较于唐高宗时期有所缩水,主要体现在漠北和西域部分地区的暂时失控,以及东北方向新兴独立政权的出现,但武则天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唐帝国的核心疆域。

她通过一系列军事部署和人才启用(尽管也有清洗),基本维护了唐帝国的统一与安全。

然而,府兵制的瓦解和将领的清洗,无疑为唐朝的军事力量埋下了隐患,也使得其后来的边疆防御面临更大挑战,为后世的“安史之乱”等动荡埋下了伏笔。

来源:无风却起念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