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孤身平天竺,曹继叔挽弓射敌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8:30 1

摘要:朝廷大臣们商议军情,都说高句丽靠山建城,不容易攻进去。上次皇上亲自带兵征讨,使得高句丽百姓没法耕种,粮食肯定短缺。不如现在多次派出小股部队,轮番骚扰,让他们东奔西跑,没时间干农活。这样不出几年,田野荒芜,人心自然就散了,鸭绿江以北地区,不用打仗就能平定。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33

话说唐太宗因为北方各族归顺,又打算再次东征高句丽。

朝廷大臣们商议军情,都说高句丽靠山建城,不容易攻进去。上次皇上亲自带兵征讨,使得高句丽百姓没法耕种,粮食肯定短缺。不如现在多次派出小股部队,轮番骚扰,让他们东奔西跑,没时间干农活。这样不出几年,田野荒芜,人心自然就散了,鸭绿江以北地区,不用打仗就能平定。

太宗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邱道行军大总管,右武侯将军李海岸为副将,带领一万士兵,乘坐楼船从莱州渡海进攻高丽。

又派太子詹事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为副将,率领三千士兵,加上营州都督府的兵马,从新城道进攻高句丽。

两路大军水陆并进。李世勣渡过辽河,到达南苏城,高丽军队背靠城墙抵抗,被李世勣打败。唐军放火烧了外城,内城被守军扑救得以保全。李世勣连续攻打几天没能攻下,就带兵撤退了。

牛进达和李海岸进入高丽境内,接连打胜仗,攻下石城,又进军到积利城下。高句丽军队出城迎战,李海岸指挥部队猛攻,斩杀两千多人。高句丽军队退回城中,拼死守城。牛进达估计难以快速攻下,也乘船返回。

两支部队先后回朝复命。太宗准备再次亲征,先命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人,招募江南十二州的工匠,建造几百艘大船,做好战争准备。

第二年(贞观二十二年),新罗女王金善德去世,妹妹真德继位。太宗派使者册封真德,又命令右武卫将军薛万彻和右卫将军裴行方,率领三万多人,驾驶楼船战舰,再次从莱州进攻高句丽。

东边的军队刚出发,太宗又打算向西用兵。原来是龟兹国得罪了太宗。

西域的龟兹国,距离唐朝都城约七千里。唐高祖在位时,国王苏代勃駃曾派使者来朝见。到贞观四年,苏代勃駃的儿子苏代叠又进贡名马。

后来龟兹向西突厥称臣,不再向唐朝进贡。苏代叠死后,弟弟诃黎失布毕继位。因为听说西突厥归顺了唐朝,也不敢不履行朝贡礼仪。

偏偏太宗怨恨龟兹多年失礼,斥退回他们的使者,准备派大将征讨。

朝廷大臣不敢劝阻,这时却有一位巾帼才女,心系百姓疾苦,担心国家大事,起草了一篇奏疏呈给太宗。奏疏大意是:

臣妾徐惠上书:

我听说用武力让人屈服,不如用德行让人信服。用德行让人信服,安逸又顺利;用武力让人屈服,劳累而且叛逆。现在陛下既东征高丽,又想西讨龟兹,消耗有限的农业收成,去填补无边的大海;谋取未得到的别国民众,丧失自己已有的军队,我私下感到疑惑。

从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反而加速了灭亡的基础;晋武帝拥有三方之地,反而成了败亡的基业。难道不是因为夸耀功绩、仗恃强大,抛弃德行、轻视国家,贪图利益、忘记危险,放纵欲望所造成的吗?所以土地广阔并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人民劳累才是容易生乱的根源。

我在后宫当差,怎敢参与朝政?只是心里感到担忧,不敢不告知陛下。宁愿越权进言而被治罪,也不愿等到后悔莫及。恳请陛下仔细考虑这些浅近的话,平息战事,安抚百姓,使天下安定,那就非常幸运了!

这篇奏疏呈上后,太宗看完不禁赞叹道:“徐充容能写出这样的奏章,我不得不暂时停止用兵了。”

原来徐惠入宫后,先当才人,后来升为充容,太宗很欣赏她的才华,所以听了她的话,暂时把西征的事情搁置起来。

不久接到薛万彻的军报,说部队渡过鸭绿江,击败高句丽守军,斩杀了几名敌将。太宗也立即下诏召他们回来,让部队休息。

接着又派右卫长史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

天竺在葱岭以南,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一向崇尚佛教。

唐朝初年,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很有军事才能,南征北战,战象不离鞍,士兵不脱甲,因此征服了四天竺。

到贞观年间,唐朝和尚玄奘到天竺取经,见到了尸罗逸多。尸罗逸多问:“听说你们国家有圣人出现,曾作《秦王破阵乐》,你能给我讲讲这位圣人的事迹吗?”

玄奘就大致讲述了太宗神明威武、平定祸乱、使四方归顺的情况。尸罗逸多惊喜地说:“照你这么说,我应该去东方朝见你们的国王。”于是优待玄奘,允许他游历各地。

玄奘收集了六百五十多部佛经,带回中国。尸罗逸多特地派使者随玄奘东来,朝见太宗,表文上自称摩迦陀王(中天竺有摩伽陀城,也称摩揭它)。

太宗看表文,文字大多看不懂,问使者语言又听不懂。幸亏玄奘同时入见,能够翻译外语,才让太宗明白了意思。

太宗于是命令云骑尉梁怀儆持节前去抚慰。尸罗逸多召来国人问:“从古至今,有摩诃震旦(指中国)的使者来过我国吗?”

国人都说没有。尸罗逸多说:“大唐就是摩诃震旦,现在有使者到来,理应出迎。”

于是到郊外恭敬迎接唐使,跪拜接受诏书,顶在头上。又派使者随梁怀儆入朝,进献火珠、郁金香、菩提树等物品。

太宗也厚赏来使,送他们西归,并命令玄奘翻译佛经。玄奘有几十个弟子,日夜共同翻译,完成了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尸罗逸多去世,国内大乱,遗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唐朝朝廷不知道这个消息,但因为天竺多年没有消息,就派王玄策西行,蒋师仁为副使。

刚进入天竺境内,阿罗那顺竟然发兵袭击唐使。

王玄策的随从骑兵只有几十人,无法抵挡。幸亏随从奋力作战,才让王玄策和蒋师仁脱身逃到吐蕃。随从全部战死,无一生还。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已经与唐朝和亲,听说唐使被天竺驱逐,就派出一千士兵支援。

王玄策又征召邻近部落,共同讨伐天竺。泥婆罗国也派出七千骑兵前来会合。

王玄策和蒋师仁整顿部队,兼程南下,直抵茶鎛和罗城,猛攻三个月,血战登城。守军开城溃逃,被王玄策等人率军追击,杀死三千人,还有一大半淹死在江中。

王玄策等人乘胜进入中天竺,阿罗那顺弃国东逃,向东天竺求援,再收集残兵来攻打王玄策。

王玄策命令蒋师仁为先锋,自己作为后应,与阿罗那顺对峙交战。

阿罗那顺不懂兵法,只会蛮干。蒋师仁就用了一条埋伏计,诱他进入埋伏圈,伏兵齐出,把阿罗那顺团团围住。

阿罗那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束手就擒。剩余部队除被杀外,大多投降。

阿罗那顺的妻子住在乾陀卫,还有部众万人,凭险据守。蒋师仁率军进攻,守军又大败而逃,抛下阿罗那顺的妻子儿女,全部被蒋师仁抓获。于是远近城邑望风归降,共得五百八十多处。

东天竺王尸鸠摩也很恐慌,急忙送来三万头牛马犒劳军队,另外还有弓刀、璎珞等物品。

王玄策和蒋师仁这才撤军,押送阿罗那顺等人回朝献俘。

太宗非常高兴,任命王玄策为朝散大夫,传见阿罗那顺,斥责他拒绝唐朝使者,罪该处死。但想到要广施皇恩,特地法外开恩,免他一死。

阿罗那顺身边有一个人,长眉白发,面容如童,居然有几分仙风道骨。太宗问他的名字,他跪在台阶下说自己叫那逻迩娑婆寐,已经二百多岁了。

太宗不觉惊讶,问道:“你有什么法术,能活这么长?”

那逻迩娑婆寐说:“我一向信奉道教,得到教祖老子的真传,炼丹服药,所以长生。”

太宗听到老子二字,更加以礼相待,让他住在宾馆里,炼制丹药供奉。

原来唐高祖开国时,曾有晋州人吉善行上报说在羊角山见到白衣老翁,嘱咐他转告唐天子不要忘记祖宗。高祖怀疑老翁是老子,就在羊角山修建老子庙,尊老子为远祖,春秋两季祭祀。

这次太宗有感于那逻迩娑婆寐的话,也想服用长生不老丹,以求长生。况且太宗晚年更加喜好声色,常恨精力不足,不能遍幸嫔妃,正好碰上这个方士,真是意外的缘分。

俗话说得好:“做了皇帝想成仙。”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想活过千年,做彭祖第二,所以招纳方士,采集仙药,闹得乌烟瘴气,终究没有效果,反而死得更快。

太宗是个聪明绝顶的皇帝,没想到也着了这种魔道。从此每天服用丹药,果然精神倍增,一夜能临幸几个女子,忽而去翠微宫,忽而去玉华宫,名义上是休养,实际上是纵情声色。

只是不如意的事接连发生:巢刺王妃和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相继去世。这两人是太宗的老相好。巢刺王妃生下一个儿子,名叫李明,太宗本想立她为皇后,因为魏征劝谏,才没有立。不久封李明为曹王,让他过继给李元吉,又把庶子李福过继给李建成。

巢刺王妃一死,太宗免不了悲伤,接着萧后又病逝,更增添了一番伤感,下诏恢复她的皇后称号,谥号为愍,派三品官护葬到江都。

丧事还没办完,天象出现异常,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太史占卜后说这是女主将要兴盛的征兆。民间又流传秘记说:“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将取代天下。”

这些话传到太宗耳中,让他很不高兴。暗自回想武卫将军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君羡是个男子,为什么取个女人名字?而且他是武安人,又封为武连县公,处处带着“武”字,莫非应验在他身上?

太宗于是调他外出任华州刺史,不久由御史弹劾他图谋不轨,下一道诏书把他处死了。

太宗还没有放心,又秘密问太史李淳风:“秘记所说的话是真是假?”

李淳风回答说:“我观察天象,考察历数,这个人已经在宫中了。从今天起,不过三十年,将会称王天下。陛下的子孙恐怕难免被她杀害。”

太宗大惊说:“果真有这种事,我要彻底清查宫中,只要是有嫌疑的,一律杀掉,以免留下后患。”

李淳风说:“天命已定,人力不能违背。古人有话:王者不死。白白多杀人,反而增加罪孽。而且再过三十年,这人已经老了,或许还有些慈悲心,为祸还浅。今天不但不能杀她,就算把她杀了,上天又会再生一个更强壮的人,更加放肆怨毒,那时陛下的子孙可真要灭绝了。”

太宗叹息了几声,才把这事放下。

其实,娇娇滴滴的武媚娘日夜在身边侍候,难道不知道她姓武?反而一点没有怀疑吗?大概太宗被美色所迷,即使让他下手,他也是不忍心的。

闲话少说,且说太宗平定了天竺,又想东征高句丽,今天造战舰,明天备粮草,打算发兵三十万,一举荡平。

太宗决定留房玄龄守在京城。但此时,房玄龄已经七十一岁,年老多病,太宗就让他卧床治事。不久病更重了,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允许他坐轿入殿,两人相对流泪。随后让他留在宫中,派御医诊治,尚食局供应膳食,还让他的妻妾儿媳随时入宫侍候。

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受皇上厚恩,无法报答。现在天下无事,只有东征不停,群臣没有敢劝谏的。我如果知道了不说,死有余辜。”

于是口述表文,让儿子们抄写呈上,表文大意是:

我听说老子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现在陛下的威名功业已经足够了,开拓疆土也可以停止了。边远的外族不值得用仁义对待,要求他们行重礼。古代把他们当禽兽畜养,一定要灭绝其种类,恐怕野兽逼急了会反扑,鸟儿逼急了会啄人,这不是好办法。

而且陛下每次处决一名重犯,一定要反复奏报多次,吃素食,停音乐,是因为重视人命而感动。现在士兵没有罪过,却驱使他们上战场,置于刀箭之下,使他们肝脑涂地,难道不值得怜悯吗?

如果高丽违背臣子的礼节,诛伐它是可以的;侵扰百姓,消灭它是可以的;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祸患,除掉它也是可以的。现在没有这三种情况,却白白耗费中国国力,只是想为旧王雪耻,为新罗报仇,不是所得很小而损失很大吗?

我希望陛下颁布恩诏,允许高丽改过自新,烧掉战船,解散募兵,自然中外庆幸归附,远近安宁。我很快就要死了,如果蒙陛下采纳这临终之言,死而不朽了!谨上表。

太宗看表后,不禁感叹。

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第十八女高阳公主。正好公主入宫省亲,太宗对她说:“你公公病成这样,还能忧心我的国家,可说是忠诚过人。”然后亲自去探视,握手诀别,悲伤不能自持。又下诏让太子前去省视,并提升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朝议大夫,让他们能在父亲生前亲眼看到。

过了一夜,房玄龄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虽然房玄龄有遗言,终究没能让太宗回心转意,执意亲自东征,又派番将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将,带领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左武卫将军李海岸,征发铁勒十三部番兵,共十万人,西征龟兹。

社尔带兵出焉耆,进军龟兹北境。

焉耆国王阿那支本来与龟兹结盟,听说唐军入境,仓皇失措,竟然弃城逃往龟兹。

社尔分五路包抄剿杀,逼得阿那支无路可逃,最终被唐军擒获,斩首示众。

龟兹大为恐慌,各城酋长先后逃跑。唐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行军到碛石,距离龟兹王城三百里,社尔派伊州刺史韩威先行,右骑卫将军曹继叔后续,各率几千骑兵进抵多褐。

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带着大将羯猎颠,率五万兵前来迎战。韩威手下只有一千骑兵,怕寡不敌众,就用了一条诱敌计,没打就退走。

布失毕小看唐军,指挥部队急进,追赶了几里,听到连珠炮响,杀出一支人马截住去路。不必细问,就知道是唐将曹继叔。

布失毕见有援军,才知道中了诱敌计。起初看唐军很少,放心进军,等到遇到继叔部队,又怀疑有许多埋伏,急忙想撤退。当下策马往回跑,部队随之溃败。唐将韩威、曹继叔合军追击,竟追了八十多里,杀死俘虏无数。

布失毕败回城中,唐军随即追到城下。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又率大军赶到,吓得布失毕魂飞魄散,左思右想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国相那利、大将羯猎颠突出西门,退守拨换城。

社尔留郭孝恪守城,自己率大军追击布失毕。到了拨换城下,指挥部队围攻。那利和羯猎颠多次出城突围,都被唐军击退。

一天,那利夜间出击偷袭唐营,社尔有准备,指挥部队杀出,那利慌忙退走,趁着月黑无光竟向西逃去,不再回城。

城中失去那利,形势更加孤立危急。社尔乘势攻入城中,布失毕和羯猎来不及逃跑,一同被擒。

军中方庆祝大捷,喜气洋洋,不料传来郭孝恪的紧急军报,说那利领着西突厥兵和余众万人前来攻城,危急万分,请求迅速支援。

社尔立即派韩威、曹继叔两军回救孝恪。等到韩、曹两军赶到都城,城已经被攻陷,郭孝恪阵亡,只有仓部郎中崔义起还率领守兵在城内巷战。

韩威率先杀入,曹继叔也跟着进攻,两军如虎似龙,把番兵扫荡了一阵。

那利见势不妙,出城逃走。曹继叔眼明手快,忙指挥军士紧紧追赶那利。那利没命地乱跑,所有手下残兵被唐军沿途砍杀,已经死了十之七八,他也无暇顾及,专向大山深谷中逃去。

曹继叔大呼道:“番贼别跑!你以为计策高明,绕道袭击我守军,偏偏碰在我曹将军手里,随你上天入地,我总要抓到你。”

说到这里,从弓袋中取出弓箭射去,飕的一声,正中那利后颈。

那利痛不可忍,跌了个倒栽葱。部众逃命要紧,也不敢去救。唐军抢上前几步,手到擒来。

曹继叔得胜回城,社尔也随即撤军,招降了远近七百多座小城。

西突厥、安西等国望风震惊,送粮饷犒劳唐军。

社尔立布失毕的弟弟叶护为龟兹王,刻石记功而回。

太宗在紫宸殿接受献俘,由社尔押进布失毕和那利、羯猎颠,三人伏地谢罪。下诏特赦,改住鸿胪寺,任命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布失毕等人谢恩退出。

太宗对侍臣说:“龟兹已经平定,只有突厥残酋车鼻,多次征召不来,还需要派将征讨才好。”

群臣说:“现在已是冬末,北方天寒,不便行军,等来年春天再出兵不迟。”太宗同意。

转眼到了贞观二十三年,东风解冻,春光灿烂,太宗就派右骁卫郎将高侃征调回纥、仆骨各部番兵,前往征讨突厥车鼻可汗。

要知道车鼻可汗是什么来历,怎么得罪了唐朝,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深度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