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中和表面是全球环保行动,通过植树和清洁能源等手段平衡碳排放,保护地球免于气候灾害。西方国家以此为旗帜,推动国际共识,似乎人人受益。但这隐藏着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算计:发达国家已完成高排放工业化,却要求全球统一减排。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面临两难,不跟进就被孤立,跟进则
碳中和表面是全球环保行动,通过植树和清洁能源等手段平衡碳排放,保护地球免于气候灾害。西方国家以此为旗帜,推动国际共识,似乎人人受益。但这隐藏着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算计:发达国家已完成高排放工业化,却要求全球统一减排。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面临两难,不跟进就被孤立,跟进则发展受阻。如何破解这个阳谋?
碳中和这个概念,看起来像是一场全球性的环保运动,目的是通过植树造林、推广清洁能源和改进工业方式,让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大气中的碳吸收量保持平衡,从而防止气候变暖引发洪水、干旱等灾害。简单来讲,就是让地球的碳账单不亏本。这个想法从环保团体和研究者那里兴起,强调全人类面对共同挑战,谁听了都觉得有道理,毕竟没人希望看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西方国家利用这个点,将其打造成国际标准,推动各国设定减排计划,仿佛不加入就是对未来不负责。
不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里边有讲究。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时代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积累了庞大的历史碳债。根据数据,从1850年到2021年,美国累计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欧盟国家合计也接近这个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历史累计仅占13%左右。 这些发达国家早已度过高污染的工业阶段,现在转向科技和服务业,排放自然下降。可他们要求全世界一起实施碳中和,特别是针对还在工业化途中的发展中国家。这就构成了一个阳谋:表面平等,实际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双面夹击。
对中国而言,这是个左右为难的局面。如果不参与碳中和承诺,就会被国际舆论贴上破坏环境的标签,可能遭遇贸易限制、外交压力甚至资金援助中断。因为碳中和站在环保大义上,谁反对谁就成了坏人。另一方面,如果参与,就需要大量资金改造产业,关闭高排放企业,引入 costly 的新能源技术,这会减缓经济增长,让人口众多、需要海量就业的中国陷入发展困境。
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少,但气候影响大,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但实际援助经常落空。 例如,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从2020年起就存在巨大缺口,到2024年仍未完全兑现。 这不是单纯的好事,而是巧妙设计的陷阱,让发展中国家在环保名义下限制自身,丧失竞争力。
破解方法要从阳谋的源头入手。巴黎协定是这个阳谋的核心框架,于2015年12月在法国巴黎达成,由近200个国家签署,并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 协定的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摄氏度以内,并争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为此,各国根据国情设定减排目标,即“国家自主贡献”(NDC),这些目标非强制,但各国必须定期报告进展,通过国际机制加强合作。 表面上,这是全球合作行动,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包括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并降低排放。
协定特别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因为这些国家历史排放低,但气候影响严重。发达国家承诺从2020年起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到2025年制定新目标。 这显得慷慨,似乎西方国家在主动帮忙。但实际上,这成了围堵发展中国家的手段。
协定要求所有国家通报减排情况,接受国际监督,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和工业政策可能随时被干预。发达国家已从高排放期转型完成,例如欧洲许多国家在20世纪中叶结束工业化,污染控制已成体系,而发展中国家正需大量能源投入的起步阶段。协定的一刀切减排压力,让后者难以及时赶上。
中国在2015年积极参与协定谈判,并于2016年9月与美国共同加入,推动协定迅速生效。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纳入更新后的NDC。 西方国家最初认为中国是被动加入,看着这个承诺就期待中国发展受限,因为转型费用高昂,可能导致经济减速。但几年后,中国开始认真推进。难道中国会就这样限制自己?
中国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借机反转,先了解阳谋的算计。用一个村子故事来比喻:有两个邻村,白头鹰村代表发达国家,早早发达,从砍柴取暖开始,到挖煤发电,再到先进能源。现在,他们不用砍树,村子整洁。熊猫村代表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还在砍柴期,需要这个过程积累技术和财富,才能进到挖煤。但白头鹰村忽然号召禁砍柴,理由是保护森林、防泥石流,这环保理由谁能反驳?白头鹰村自己已无需砍柴,政策影响小,可熊猫村不砍就无法生存,砍了就被指责危害大家。
这个故事反映现实:发达国家历史排放占全球多数,从1850年起,美国和欧盟累计排放远超发展中国家。 例如,美国人均历史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 他们已过烧煤高污染期,转向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欧洲国家如英国和法国,早年伦敦和巴黎因烧煤空气污染严重,每年冬天数千人因呼吸病死亡,但如今通过技术和法规,空气质量改善。 发达国家人口少、密度低,便于推广新能源,如电动车和太阳能。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人口超14亿,需要庞大工业提供就业。中国工业多在中低端,如钢铁、水泥和化工,这些排放高,但支撑经济。历史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占全球历史排放60-80%,发展中国家仅20-40%。 碳中和要求平等,却忽略起点不公。批评者称这是“气候殖民主义”,发达国家通过碳中和,将减排负担转给南方国家,保持优势。
困境逆转靠中国借碳中和推动升级。从2020年承诺起,中国未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关闭高污染工厂,淘汰低端产能,转向高端制造和服务。到2025年,中国关闭数千高排放企业,优化能源结构。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电动车销量占总销量近50%,燃油车份额下降。中国成全球最大电动车市场,出口领先。 风电和太阳能容量激增,2025年第一季度,风光装机超化石燃料。 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占40%以上,2024年投资8180亿美元,推动风电、太阳能技术全球领先。 到2025年,中国风光发电占全国电力四分之一以上,创纪录。
这种转变源于国家集中资源办大事,中国与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绿色能源项目,创造全球46%可再生能源就业。 相比,西方表现不稳。美国2017年特朗普时期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正式退出,2021年拜登重新加入,但2025年特朗普再当选,1月20日签署退出令。 这政策反复让美国减排受阻。欧洲因2022-2025能源危机,重启煤电。2022年俄乌冲突致天然气短缺,欧盟煤发电一度升32太瓦时。 尽管到2025年欧盟煤电降55%,但危机期如德国和波兰增加煤用,违背承诺。
来源:宁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