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必须明确战争责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07:45 3

摘要:今年是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日本近现代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石田隆至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日本否认或模糊侵略战争责任的历史认知正逐渐固化,越来越倾向于自视为战争受害者。但是,承认错误非但不羞耻,还更容易获得受害国人民的理解和接纳。

今年是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日本近现代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石田隆至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日本否认或模糊侵略战争责任的历史认知正逐渐固化,越来越倾向于自视为战争受害者。但是,承认错误非但不羞耻,还更容易获得受害国人民的理解和接纳。

“我认为,当前存在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日本否认或模糊侵略战争责任的历史认知正在逐渐固化。”石田隆至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篡改战争性质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迅速兴起。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50岁以下的日本民众大多明显受到了历史修正主义影响,而认为日本需要为战争赎罪、重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日中友好一代”逐步凋零。

“日本战后的历史教育与和平教育,主要是以‘受害者经历’为中心展开的,如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被空袭,孩子们被疏散到乡下,以及日本人从海外撤回时的种种艰辛等。”石田说,对战争状况的讲述,尤其是从加害方角度进行的讲述本来就很少,随着战争亲历者几乎都已故去,日本越来越倾向于自视为战争的受害者。

日本因历史问题不断与邻国产生摩擦。石田说,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日本社会常常产生情绪化抵触,比如“到底要道歉多少次、到什么时候才算完”这样的想法,2015年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安倍谈话”就是典型代表。

“尽管日本一直标榜自己是‘和平国家’,但战后却多次出现否定战争责任的举动,受害国则对日本是否真正反省战争产生怀疑。”石田说,日本尽可能忽视受害国的反应,反复表现出“已经道歉够多”的态度,让周边国家更为担忧。日本还总是将与周边国家因历史问题产生矛盾的责任推给受害国,指责他们通过“反日教育”煽动仇恨和愤怒。

在石田看来,日本人谈论二战时习惯使用的“终战”表述是欠妥当的。“‘终战’的表述并不准确,应该明确使用‘战败’一词。”石田说,试图篡改历史的人更乐意使用“终战”。因为“战败”有助于明确日本的战争责任,由此日本应向受害国切实履责,并努力发展和平的双边关系。

他感慨,现在在日本,如果强调重视和建立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反而会受到“卖国”的指责。当前日本国内“增强威慑、提升军力”的倾向非常突出,令人遗憾。

石田认为,中国政府在进行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以及处理其他历史问题时,都始终将构建与日本的和平关系放在首位。而近些年来,在日本,“中国威胁论”渐渐抬头。日本应该了解中国的态度、理解中国的良苦用心,这才是实现日中和平共处的基石。

多年来,石田隆至致力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受审日本战犯的历史,出版了《新中国战犯审判与归国后的和平实践》一书。他表示,从中国回国的战犯与从其他国家回国的战犯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明确地认识到自身的加害责任,而且从不回避。回国后,他们对自己破坏和平的行为有深刻认识,都自发成为和平理念的传播者,并且与中国人民的交流持续不断。

例如被称为“一号战犯”的铃木启久在受审时泪如雨下地说:“想到那些被我毫无理由地加以杀害的人,我的心就像要碎裂一样难过。”曾宣称“以死效忠天皇”的陆军中将藤田茂当庭认罪:“我真是完全丧失人性,最残酷、可憎恨的一个人。”

从中国回国的日本战犯成立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在日本各地介绍真实的侵略战争。藤田茂还两次率领“中归联”代表团访华,都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石田说,从中国归来的战犯明确战争责任,努力避免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与中国人民产生了共鸣。“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非羞耻之事,反而更容易获得受害国人民的理解和接纳。”

记者:白波

流程编辑:U072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