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批男啦啦队员,却遭历史打脸!美国保守派这下乱了阵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7:30 1

摘要:据美国啦啦队协会(USA Cheer)记载,历史上第一位啦啦队员是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男性。这项运动诞生于 1898 年,当时一名男学生自发起身,带领全场观众为橄榄球队助威。此后,男性啦啦队员一直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罗纳德·里根在内的多位美国总统大学时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据美国啦啦队协会(USA Cheer)记载,历史上第一位啦啦队员是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男性。这项运动诞生于 1898 年,当时一名男学生自发起身,带领全场观众为橄榄球队助威。此后,男性啦啦队员一直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罗纳德·里根在内的多位美国总统大学时期都曾担任啦啦队员,数十年来,男性啦啦队员的身影始终活跃在 NFL 赛场边线。

那么,为何去年五月,当布莱兹·希克和路易·康恩这两位男性队员加入明尼苏达维京人队啦啦队时,会遭遇如此广泛的抵制?在近期社交媒体上,前维京人队球员、参议员以及众多福克斯新闻评论员纷纷发声,反对维京人队招募这对组合。正如一位 Instagram 评论者所言,维京人队突然被指责助长了“美国女性化”的趋势。

尽管如此,这对组合仍获得大量维京人球迷、公众以及其他男性 NFL 啦啦队员的支持。部分 NFL 球队甚至借机炫耀自家男女混合啦啦队的风采。此次反对声浪似乎只源于少数群体,不太可能改变 NFL 接纳全性别啦啦队的趋势。但值得玩味的是,多年来 NFL 啦啦队本就有男性成员,为何偏偏此刻,一场关于性别和性取向的文化战争骤然被引爆?

伴随维京人队的争议,社交媒体用户还热传女大学生联谊会招新舞蹈视频,宣称这是保守派美国和传统价值观的“胜利”。精心编排的集体庆典舞蹈,是如何成为性别文化战争的前沿战场的?

这种试图用僵化的性别标准和刻板印象来束缚舞者的行为,或许缺乏历史依据,却恰恰反映了文化战争边界的不断变迁。保守派评论员与 NFL(传统基金会去年曾称其为“觉醒主义”阵地)以及这些姐妹会所在的大学长期存在矛盾。如今,他们正试图重新夺回对场边,乃至对排舞队员的控制权。

维京人队 8 月 9 日在 Instagram 上发布新啦啦队的活力视频时,意外引爆了这场风波。视频中,康恩居于正中位置,笑容满面地完成一个后空翻,随后加入集体表演。两位成员皆是专业舞者:希克拥有十年舞龄,曾是北达科他州立大学舞蹈队成员;康恩则刚率领爱荷华州立大学团队夺得全国啦啦队舞蹈锦标赛冠军。

啦啦队运动虽与橄榄球密不可分,但其作为男性专属爱好的起源常常被忽视。这项运动不仅历史性地包容男性参与,在诞生后的数十年间,更是纯粹的男性爱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接替传统男性岗位,全女性啦啦队才成为常态。

“啦啦队运动曾是阳刚之气的象征,”罕见的啦啦队研究专家、即将出版著作《啦啦队之道:美国文化机构中的性别、种族、性与归属》的娜塔莉·亚当斯博士向我透露,“直至 1939 年,大学层级的顶级啦啦队联盟仍由全男性成员组成。”

二十世纪初,啦啦队与大学文化、爱国主义和运动精神的紧密联系从未真正消退,男性始终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九十年代末以来,巴尔的摩乌鸦队就拥有一支完整的男女混合特技队,专门负责场边的翻腾、托举和杂技表演。印第安纳波利斯小马队也曾拥有类似团队。达拉斯牛仔队长期以拥有 NFL 唯一男女混合舞蹈鼓乐队“蓝调节奏舞者”而自豪。

2018 年,洛杉矶公羊队和新奥尔良圣徒队两支 NFL 球队悄然增设男性成员至舞蹈为主的啦啦队。公羊队更是在 2019 年携新晋男舞者亮相超级碗。此后,全联盟另有 11 支球队——包括曾有过男性队员的维京人队——纷纷效仿增设男性啦啦队员。2022 年,卡罗莱纳黑豹队迎来了 NFL 首位跨性别啦啦队员贾斯汀·林赛(她现已离队专注选美工作)。巴尔的摩乌鸦队则自豪宣称拥有 19 名男性队员,组成依然充满激情的特技表演队。

这些变革发生时并未引发文化争议。主要原因在于“Me Too”运动点燃的性别平等浪潮,以及社会对 LGBTQ+ 权益运动的接纳推动性别规范松动。在此背景下,少数球队增设男性啦啦队员并不构成争议焦点。另有因素亦起作用:Netflix 2020 年纪录片《啦啦队》引发了对啦啦队运动的文化尊重浪潮(尽管竞技啦啦队与职业橄榄球啦啦队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NFL 面临着另一场战役:文化右翼势力在那些年将矛头对准科林·卡佩尼克及体育界“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

于是,文化争议一直处于潜伏状态,直到明尼苏达维京人队在 2025 年公布秋季啦啦队阵容。

围绕希克和康恩的争议,实质聚焦于他们的男性气质。相关言论和网络评论既包含恐同倾向,又夹杂着跨性别歧视——尽管两位舞者都是顺性别男性。

“我对男性啦啦队员并无成见……男性啦啦队员存在已久,”福克斯评论员威尔·凯恩在相关节目中表示,“但坦白说,我们讨论的是男性啦啦队员模仿女性啦啦队员的现象。

尽管凯恩言论的具体含义尚不明确——两位男啦啦队员均未自认跨性别或非二元性别——他似乎在暗指康恩和希克的舞蹈风格与女性队员高度契合。若争议焦点在于所谓的女性化表现,那么啦啦队教练究竟该如何严格监控队员是否存在性别流动性?然而,血气方刚的达拉斯牛仔队啦啦队已有十多年让男性队员与女性队员在舞蹈中贴身热舞,却鲜有人质疑他们的阳刚之气。

维京人啦啦队似乎也察觉到反对者言论中暗含的跨性别恐惧倾向。队员布里安娜·普特尼随后发布一段爆红的 TikTok 视频,记录康恩与希克在女卫生间与队友共舞的场景。这些争议似乎还暗含着厌女倾向——所谓“真男人”该在球场上拼搏,而女性就该待在场边。正如普特尼的视频所揭示的,真正引发争议的恰恰是性别角色的模糊化。

要理解这种现象在曾经纯男性的运动项目中如何演变,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上,啦啦队成员构成从全男性转向全女性后,啦啦队本身便与规范化的理想女性气质产生了关联。亚当斯指出:“啦啦队员的理想特质包括魅力、人气、吸引力等,全是女性化的特质……与运动能力毫无关联。”

此前,男性啦啦队员被视为能掌控人群的校园领袖,但到 1955 年,角色已然转变。女性被认为无法像男性那样领导人群,她们的存在日益沦为视觉装饰。这一转变在 1972 年得到巩固:达拉斯牛仔队此前曾拥有一支非正式的男女混合啦啦队,成员由高中生组成,但该队将其替换为一支编舞舞团——这一举措开启了现代职业橄榄球联盟啦啦队的序幕,其受众群体默认被设定为异性恋男性。

普渡大学美国研究教授谢丽尔·库基指出,这一转变恰逢橄榄球从单纯体育项目向娱乐产业的转型,以及体育赛事电视转播的兴起。库基表示,冷战时期橄榄球成为文化力量的载体,与肯尼迪体能测试等社会潮流相呼应,凸显了“美国男性阳刚之气的焦虑,以及我们如何与(世界强国)竞争”。

这种至今仍存在于橄榄球运动中的军国主义,被编码为阳刚与保守的象征,而啦啦队则被编码为其女性化对立面——这种污名化或许导致职业啦啦队中的女性成员遭到轻视、不尊重且薪酬偏低。这种状况终于开始改变,但变革同时也威胁到橄榄球运动员与啦啦队员所代表的二元性别呈现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当男性啦啦队员与女性队员共同表演编排动作时,在性别政治化达到极致的当下,他们正在更深入地颠覆性别秩序。

若 NFL 正走向动荡与“觉醒”,我们还能从何处寻找强化性别二元制的阵地?保守派似乎将目光投向了大学姐妹会——特别是姐妹会招新舞会。

今年,多段招新视频在右翼社交媒体圈疯传,推特等平台的发帖者宣称这些视频及出镜女性属于右翼文化,并将其塑造成文化战争中对抗自由主义的“胜利”。虽无确凿证据表明这些女性本身持保守政治立场(自 1980 年代以来,大学女生群体始终倾向自由派),但这股针对年轻貌美女性的狂热浪潮,显然与啦啦队文化引发的性别焦虑直接相关。

库基指出:“这让我联想到那些穿着预科生制服的白人孩子,他们参加橄榄球赛,活跃于希腊社团生活……正是典型的‘全美典范’和‘校园风云人物’[刻板印象]。”她认为该趋势与传统妻子运动、“老钱风尚”及其他近期保守派美学潮流存在关联。当 NFL 场边的女性在为更广泛观众表演舞蹈时,她们同时在争取更多平等与更高薪酬;而这些姐妹会招新视频则让保守派男性得以重拾幻想——优雅性感的女性只为他们而舞。

谁能跳舞?为何跳舞?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