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如果你混到没人喊你聚会,连电话也没几个,那真要庆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07:56 2

摘要:六叔从话剧院退休后,把徒弟都撵走了,也不跟那些不靠谱的朋友来往了,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画画。

作家刘震云在小说《一日三秋》里,讲了个怪老头 “六叔” 的事儿。

六叔从话剧院退休后,把徒弟都撵走了,也不跟那些不靠谱的朋友来往了,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画画。

他给每幅画都写几句顺口溜,再编个小故事,画得那叫一个起劲儿。

别人敲门,他也装作不知道,就连老婆唠叨,他也不管,除了吃饭睡觉,就一直趴在书桌上。

大家都笑他是不是疯了,可他却高兴得不得了。

正如他说的: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要是有一天,再也没人约你吃饭,没人邀你参加聚会,手机也鲜少响起,别觉得失落。

相反,你该好好庆祝一番。

这并非意味着你的人缘变糟了,恰恰说明,你已踏上真正的觉醒之路。

01

清理圈子,是成年人最大的觉醒

很认同一句话: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有时,他们只会把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中年人的疲惫,往往来自对关系的过度经营。

有些圈子,挤进去是煎熬;有些关系,强留着是负累。

合群,未必是幸福。

就像众人熟知的才子唐伯虎,自幼聪慧过人,未来无限可能。

可他的身边玩伴成群,尤其是好友张灵是一个纨绔子弟,喜好吃喝玩乐。

唐伯虎参加地方考试时,被张灵拉去风花雪月,此事传入考官方志耳中,结果唐伯虎被取消录用资格。

受挫后的唐伯虎,豪情不减,决意重新出发。

可他不长记性,进京科考时,与土豪朋友徐经同行。

徐经出手大方,花钱结交考官,于是唐伯虎遭人怀疑买题作弊,成绩被废,还被终身禁考。

曾经的神童,便一步步沦为众人眼中的弃儿。

其实,并非他不够努力,而是在复杂的人际圈子里,逐渐迷失了自己。

心理学中有个“社交断舍离”理论:

50岁后,人的情感需求会从“求数量”转向“求质量”。

人脉,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遮羞布;朋友,多是擦肩而过的路人。

人这一生,最怕把心力浪费在无用的关系上。

所有消耗你能量的应酬,让你疲惫的关系,需要刻意维护的人脉,都该留在过去。

给社交做减法,把无关紧要的人请出生命,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才能在纷扰世界中守住一片净土。

02

认知越高,屏蔽力越强

作家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坦言:

“我五十岁后不再接听陌生来电,不是冷漠,而是想留住最后一方清净。”

回望自己的人生,是否过得开心自在?

过去,我们总是无意识在察言观色,总是不自主过着旁人嘴里的生活。

殊不知,那些消耗你能量的闲事,那些扰乱你心神的杂音,都在悄悄偷走你的生命质量。

中年以后,收起过剩的自卑,放下外人的期待。

1999 年,余秋雨受到电视台的邀约,作为嘉宾主持出席。

谁料,这一跨界之举,在文学界掀起惊涛骇浪般的恶意诋毁。

彼时,铺天盖地涌现 1800 多篇批判文字,指责他 “格调不高”“追逐虚名”。

甚至流传着这般言论:“21 世纪文人圈里,好好赚钱与痛骂余秋雨,准没错。”

面对这般责难,余秋雨只是平静回应:“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

他明白前路漫长,无暇顾及这些无端抹黑。

后来《文化苦旅》出版,新一轮骂声汹涌袭来,有人挑刺纠错,有人批其文风,有人指责他亵渎文化。

即便众多文学大家为他声援,余秋雨依旧不为所动,专注创作,照常前行。

最终,那些喧嚣,都被时间悄然淹没。

作家冯唐说:

“敢于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取悦自己,才能在这纷乱的世界中,站稳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别人的生活再精彩,终究是别人的剧本。

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

活得通透的人,早已修得屏蔽力。

不操心他人是非,不纠结他人眼光,只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就像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的祁老爷子:“眼观鼻,鼻观心,守住自家院子里的太平。”

即便日子再平淡,也是独一无二的风景。

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自会遇见更开阔的天地。

03

高质量的独处,胜过低质量的狂欢

《安顿一个人的时光》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很多时候,独处不等于失败,而是人生进阶的阶梯。

余华的《兄弟》里,李光头这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他这一生,一路坎坷,总被人误解、孤立。

小时候,因为父亲的丑事,他被人叫 “小流氓”,其他孩子都躲着他,没人跟他玩。

长大成人,找工作四处碰壁,最后只能去快倒闭的福利厂,和十四个残疾同事待在一起。

他自封厂长,要救厂子,大家都笑话他。

但他独自跑去上海,硬是扭转乾坤,让厂子起死回生。

得到官方认可后,他却果断辞职,跑去经商。

第一次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只能去捡垃圾。

可他把这独处时光当作修行,不被嘲笑影响,反而从垃圾里找到了商机,最后建立起废品回收帝国,成了全国首富 。

周国平曾说:“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

中年危机的最佳解药,是把对外界的关注转化为对内在的探索。

在孤独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物理独处:关上门窗,隔开喧嚣,给自己一片净土。

精神独处:放下比较,停止焦虑,让心灵自由呼吸。

生命独处:认清本心,找到热爱,活成自己的光。

当你不再用饭局填充空虚,当你能在独处时找到乐趣,便是对生命最好的投资。

一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发现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独自跑步,不与任何人说话,或者独自坐在书桌前四五个小时,既不困难也不无聊。”

年轻时总以为,朋友满天下才是本事,推杯换盏才是情谊。

直到走过半生才懂得:些强行挤入的圈子,终会消散;那些刻意讨好的关系,终会疏远。

人到中年,请停止用热闹填补空虚。

学会独来独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来源:艺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