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料一: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探寻它的(zōng jì),你会发现,“孝”这一伦理观念的正式提出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其含义为尊祖敬宗。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进一步甲(发展/发现)了“孝文化”。他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单纯的物质满足不足以为孝,更重要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评估测试卷
(1~2题14分)
“孝,德之始也”,班级开展“行孝之道·践孝之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2分)
资
料
夹
资料一: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探寻它的(zōng jì),你会发现,“孝”这一伦理观念的正式提出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其含义为尊祖敬宗。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进一步甲(发展/发现)了“孝文化”。他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单纯的物质满足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敬”,让父母得到人格的乙(尊敬/尊重)和精神的(wèi jiè)。他又把行孝和守礼□“孝”与“悌”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总之,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
资料二: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父母给我们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们给我们的是整个大海,我们应当懂得回报,懂得孝道。何谓孝道——百善孝为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怀孝道的人,才能收到善果。(1)根据“资料一”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zōng jì) ②(wèi jiè)
(2)“资料一”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追溯(shuò)悌(dì)
B.追溯(sù)悌(dì)
C.追溯(sù)悌(tì)
D.追溯(shuò)悌(tì)
(3)从“资料一”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乙:
(4)“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2分)
A.设问
B.反问
C.拟人
D.对偶
(5)在“资料一”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6)根据“资料夹”中的“孝”字的演变探究其本义。(2分)
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根据左图可知,“孝”是一个会意字,推测本义应为:2.下面是小冀同学围绕“孝”字搜集到的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2分)
①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文化被推向安邦治国的高度,即“以孝治天下”。②“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一直延续到清代。③西汉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可见,当“孝文化”由自身修养扩展到家庭,再延展到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它的内涵也必将发生着许多变化。⑤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孝文化。
第二部分
(3~20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品读经典作品时,总有先贤为我们点亮思想的明灯。面对离别,李商隐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①”;即使贬官,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仍以明丽秋景,引豪迈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②”;虽至暮年,犹思报国的陆游,发出“③,④”的呐喊。在先贤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子夏所说的“⑤,切问而近思”;追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⑥”的境界。
(二)阅读(共18分)
班级开展“传承优良家风弘扬华夏文明”专题学习活动,小冀同学辑录了有关家风的古诗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10题。(共18分)
活动一:赏家风诗篇
【甲】对食戏作(其一)陆游香粳炊熟泰州红①,苣甲莼丝②放箸③空。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俭作家风。【乙】悯农二首(其二)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①泰州红:一种粳米的品种。陆游祖父陆佃曾在宋仁宗年间任泰州知州。②苣甲莼丝:蔬菜。③箸:筷子。
4.两首诗在表达主题上都体现了的理念。(1分)
5.如何理解甲诗的第三、四两句?你从中领悟到哪些道理?(2分)
6.从表现手法角度看,两首诗有什么不同?(2分)
活动二:品家风章句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①,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②,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③,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选自《颜氏家训》)
【丙】吾欲汝曹④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⑤正法⑥,此吾所大恶⑦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注:①龆龀(tiáo chèn):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②晓夕温凊(qìng):时时侍奉、问候父母。③锵锵翼翼:形容行走时毕恭毕敬的样子。④汝曹:你等,尔辈。⑤是非:评论,褒贬。⑥正法:正当的法度。⑦大恶:深恶痛绝。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规行矩步:
(3)如闻父母之名:
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B.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C.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D.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活动三:传优良家风
10.本次专题学习活动进入分享交流环节,请你参加。(共5分)
(1)乙文中颜氏主要从哪几方面谈论了“家教”的重要性?请简要概括。(3分)
(2)从小冀同学所辑录的有关家风的古诗文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老师以“国风国潮”为专题选择了三则材料,组织同学们进行探究学习,请回答11~13题。(共8分)
材料一:作为国潮兴起的一个缩影,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当下审美时尚的改良汉服、新中式服装受到国人的喜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级别。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同时,餐饮、潮玩、文旅等各行业中的国潮消费热度也都在不断攀升。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优质的国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而“潮品”则代表着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的潮流。国货和“潮品”两者的跨界碰撞交融,激发了居民生活和消费的新热点。国货“潮品”受到青睐,是时尚潮流的兴起,更是国人文化认同和自信的表现。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25日)
材料二:
(摘编自《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
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材料三:当“潮水”涌来,市场一窝蜂追逐流量,部分品牌只是将传统文化元素生硬组合、简单复刻,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挖掘,导致品牌缺乏内涵。国货“潮品”火热出圈,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仿冒产品更是一哄而上。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国潮不应是这类用过即弃的营销手法。“价廉”的同时也能“物美”才是国潮最初兴起的首要原因,坚持国潮产品的原则也是产品保持新意的根本。促进国潮持续发展,“非遗”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企业、公司可以购买、使用、传播非遗元素,共同讲好产品故事,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7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宏大,近三年来产品交易总额增速在100%以上。
B.优质的国风“潮品”承载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着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的潮流,激发了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C.从2011年到2023年,随着国潮热度的飙升,我国国潮经济实现了从1.0时代到3.0的时代跨越,并全面引领人民生活。
D.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 ,火热的国货“潮品”营销的“潮水”涌来,为消费市场带来流量,同时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
1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说国货“潮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原因。(3分)
1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在消费大背景下 ,国潮经济如何实现长远发展。(3分)
(二)(2025保定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共17分)
温暖的“括号”
张金刚
①我穿过客厅,推开卧室的门,见年迈留守在家的父母正在午睡。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一左一右,好似一个“括号”。
②我又端详了一会儿,一时,我心生悲戚。印象中,父亲身材没这么小,母亲的背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可面对这个已然不太圆润的“括号”,我又满心幸福:人到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
③母亲说,小时候的我只要一上炕,就爱躺在他俩中间。父亲会把糊在房顶的报纸上的图片,一张一张讲给我听,还会念出那些大标题;母亲不识字,趁我们爷儿俩兴致正浓,悄悄下地,给我蒸鸡蛋羹。
④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翻身趴下,端过放在炕沿上的小碗,挖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送到已躺好的母亲嘴边,母亲说“不爱吃”。他俩一左一右围着我,看我将小碗刮得干干净净。吃饱后,我又翻身平躺,拉着父亲的手、母亲的手来抚摸我圆溜溜的肚皮。
⑤慢慢地,我的眼皮开始打架,兴致渐无,在父母一左一右的拍打中,我一点点安静下来。只听见父亲轻轻说:“孩子跑了一天,累了!”母亲说:“别说话,让他睡吧!”然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⑥我在家是老小,想必哥哥们也是在这“括号”里长大的。每当过年,哥哥们从城里打工回来,全家聚齐。我们仨钻进被筒,并排躺在炕中间,炕头是母亲,炕尾是父亲。父母问过几番话后,就不再问了,任由我们兄弟谈天说地。
⑦大哥讲北京建筑工地的事,二哥讲山西煤矿的事,我讲学校、村里和家里的事。起初,父母还插个话,渐渐地不再说话。我们意兴阑珊,扭头一看,父母早已睡熟,响起了鼾声。当我们清早醒来时,父母早已备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⑧我揉揉眼,再望一眼躺在床上的父母,我多想躺回“括号”里,让自己回到童年,让父母回到青年。可我知道,“括号”已围不住我,也难以再围住一家人。
⑨似有心灵感应,我安静地站在门边想着心事,母亲忽然睁开眼,问道:“怎么大中午回来了?”继而,她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趿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搀扶,她冲我一笑,露出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我心头一酸,望向父亲,他也醒了,问了同样的问题,随后跟了出来。
⑩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初夏的风吹在我的身上,似是被“括号”围住那般温暖惬意。眼前的青山、绿树、院落,似乎几十年没有变过,可它们眼前的我们,却变了模样。
我说:“中午没睡着,就想回趟家。”父亲似是看出我有心事,说:“想回就回来。记住,不可能事事都顺心,挺挺就过去了。”他不问,我也不说,只是左看一眼父亲,右看一眼母亲,再看向远山,心便踏实、明丽了几分。
父亲跟我念叨:“你大哥心气儿不高,你多跟他聊聊。你二哥不在咱们村住,东奔西走,很少回家,也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们能活多久?你们好就好!”我瞅一眼“小”我很多的父亲,说:“记住了。我们好,你们也要好,咱们都要好!”父亲点头:“好,都好!”
母亲用棍子赶着凑向前的鸡们,它们忽地跑远,片刻又跑回。母亲对这些做伴的鸡们从不恼,乐呵呵地说:“你爹养的这些鸡,很快就能下蛋了。这鸡蛋可香了!”我凑到母亲耳边,说了两遍:“我想吃鸡蛋羹!”母亲又笑:“想吃自己蒸。走的时候,把攒的鸡蛋都带上。”
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地,能做点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我打断他:“不然你们也吃不了,是吧?”父亲低头说:“是!”
骑车走出院子,一回头,父母早已站起身,弯腰驼背,在檐下组成一个“括号”,默默地望着我。我挥一下手,他俩也挥一下手,父亲挥左臂,母亲挥右臂,又默契地组成一个“括号”。我猛地一阵心痛,生怕哪天这“括号”少了左边或右边,直至消失。
我不敢想,也不敢再看,径直出了村子……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10月31日,有删改)
14.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故事情节。(4分)
到家看到父母的睡姿像个“括号”——①——在“括号”里吃鸡蛋羹、睡觉——②
——“我”多想躺回“括号”里——③——“我”坐在台阶上的“括号”里和父母聊天——④
15.选文以《温暖的“括号”》为题有何妙处?(3分)
16.文章第②段中“我”为什么“心生悲戚”又“满心幸福”?(3分)
17.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2)联系语境,补写第 14段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
18.小冀同学打算把这篇文章投稿到校刊,校刊中有“人生感怀”“至爱亲情”“乡音乡情”等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辑入哪个专栏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三、整本书阅读
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共7分)
19.小语和小文在阅读《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后进行了一段对话,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4分)
小语: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①小说,其以奇妙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令人印象深刻。
小文:鲁迅在②集《朝花夕拾》中回忆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蕴含着鲁迅先生的诸多情思,全书10篇文章常读常新,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小语:《朝花夕拾》中,鲁迅常用讽刺手法表达批判之情,如《③》一文讽刺了所谓的“正人君子”,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对暴虐者的憎恨。
小文:《西游记》中,吴承恩擅长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手法来创作,例如写孙悟空本领高强,会七十二般变化,大闹蟠桃宴后,与④斗法时,上天入水,变作麻雀、鱼儿、水蛇等,十分有趣。
20.阅读《西游记》,结合取经路上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的变化,说一说他们由原先像不规则的多边形团队在像什么图形团队变化。大胆想象,分享你的答案和理由。(3分)
团队变化后所像的图形理由示例:第三部分
(21题50分)
21.请以“我轻轻推开这扇门”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写、抄袭;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详解答案】
1.(1)①踪迹②慰藉
(2)C解析:“追溯”的“溯”应读作“sù”,“悌”应读作“tì”。
(3)甲:发展乙:尊重
(4)B解析:“而父母给我们的,又何止是滴水呢?”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给我们的不止是滴水。无疑而问,答案已经包含在问句中,加强了语气,因此是反问。
(5)、
(6)子女尽心尽力地扶持(帮助、侍奉、赡养)老人(父母)
2.示例:将②句和③句调换位置。
3.①却话巴山夜雨时②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④尚思为国戍轮台
⑤博学而笃志⑥非宁静无以致远
4.节俭(珍惜粮食)
5.第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不是因为辞去官职了才必须节省费用,向来简朴节俭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示例:良好的家风对人会有潜移默化(自然而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家风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6.甲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描写日常生活场景,如食用香粳米饭和蔬菜,再结合“从来简俭作家风”的议论,来表达对节俭家风的传承与推崇。乙诗则是运用写实手法,通过描绘农民劳作场景,并以反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进而深切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真挚同情和对珍惜粮食的呼吁。
参考译文
【甲】煮熟了色泽殷红的泰州香粳米,(又有)嫩苣荬菜和莼菜丝,(好吃得)筷子不停直到吃完。不是因为辞去官职了才必须节省费用,向来简朴节俭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7.(1)修养(2)法度(3)听见,听到
8.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人总是用和蔼的话语询问我的喜好和志向,勉励我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这些教诲无一不是诚恳真挚的。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可知,这句话可划分为四个相对完整的结构,据此可断句为: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9.(1)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我)宁可死,也不希望听到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10.(1)①启蒙教育;②制定严整、周密、良好的家风、家规;③时刻关心、爱护、教育子女。
(2)示例:①要珍惜粮食;②要注重节俭,杜绝浪费;③不要随意打听和评论别人的是非对错,应该学会修身自律,做好自己。(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乙】我们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我从小就受到长辈的引导和教诲;常常跟随两位兄长,早晚侍奉、问候父母,行为举止都规规矩矩,言语神色都谦恭而平静,一举一动都显得恭敬有礼,如同拜见威严的君王一样。家人总是用和蔼的话语询问我的喜好和志向,勉励我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这些教诲无一不是诚恳真挚的。
【丙】我希望你等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正当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听到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11.B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可知,是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C项,根据材料二左图可知,从2011年到2023年,随着国潮热度的飙升,我国国潮经济实现了从1.0时代到3.0时代的跨越,并全面引领国潮生活,而不是全面引领人民生活;D项,根据材料三可知,将传统文化元素生硬组合、简单复刻,并没有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12.①国货“潮品”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当下审美时尚;②国潮消费遍布各行业;③是文化认同和自信的表现;④大部分消费者对现阶段国产品牌比较信任。
13.①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品牌内涵;②提高品牌质量,追求物美价廉;③坚持原创,开发创意类产品;④购买、使用、传播非遗元素,共同讲好产品故事。
14.①“我”小时候爱躺在“括号”里②哥仨在“括号”里长大③“我们”一家一直都“装”在“括号”里
④送“我”时父母默契地组成一个“括号”
15.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④暗含文章的主旨。
16.“我”回到老家,看到父母苍老的样子,故“心生悲戚”;人到中年,父母仍健在,“我”回到老家还能得到父母的回应,所以“满心幸福”。
17.(1)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看见“我”回来时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喜悦之情。
(2)示例:不然我们老了,什么也做不了了,你再回家,就没什么可带的了。
18.辑入“至爱亲情”最合适。本文由眼前父母成“括号”形引出回忆,通过叙写父母对儿女的辛勤付出和关爱,突出地表现了父母对儿女的至爱亲情。
19.①神话②散文③狗·猫·鼠④二郎神
20.(示例)
理由:经历一番磨难,有着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师徒四人,团结一致,变成了一个目标专一、同心协力、服从大局的团队。就像一个圆形,具有了和谐、团结的特性。
21.【写作指导】题目要求以“我轻轻推开这扇门”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本作文没有话题、没有材料,自由度很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自主命题立意写文。“我轻轻推开这扇门”,是一个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情境。故事的人物是“我”,故事中有一个必须出现的要素是“这扇门”。“轻轻”是指推开门的幅度很缓慢小心,可能是心怀忐忑,也可能是一种好奇和期待。这扇门可以是校长办公室的门、博物馆的门、医院病房的门、陌生人的家门、穿越某朝皇宫的门、外星飞船的门等等。这扇门可以向内开,你进入一个特定空间,发生故事,如《爸爸的秘密基地》《原来如此》;这扇门可向外开,立意为拥抱自然,发现新世界,如《走向多彩天地》《外面,阳光灿烂》。这扇门可以是有形的,还可以是无形的,如书籍之门、心门等。总之,本次写作要在众多可能中选择自己最想写的,最擅长写的。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优秀例文
推开一扇门
我轻轻推开这扇门,让爱的阳光洒满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记忆又回到那个深秋。“你——你再说一遍!”妈妈气急败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根本就不懂我。我凭什么听你的!”我愤怒地冲她喊,赌气地冲向门外。
深秋的风是寒冷萧瑟的。气冲冲的我只穿了一件单衣,瑟瑟发抖地沿着街道走去。寒风迎面袭来,身体愈发颤抖,心也冰凉冰凉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今天早上,妈妈又自作主张地翻看了我的日记。跟她提起这件事,她总是以“关心我,怕我误入歧途”为借口。可是她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为此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争执。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互理解,融洽地相处呢?我很难过。泪水顺着脸颊无声淌下,一直流到心底。
经朋友的一番劝说,我回到了家中。事后几天,我们都没有过多言语。“去跟她好好谈谈吧,心平气和地说出你的感受。”面对朋友真挚的言语,我暗下决心:嗯,试试吧。
月明星稀的夜晚,妈妈卧室的灯依然亮着,微弱的灯光透过半掩的门倾泻出来。我在门口徘徊着、思忖着,推还是不推。我难下决定。透过细小的门缝,我看见满脸疲惫的妈妈正坐在床边。她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时不时发出轻微的叹息声。那细小的声响,落在我的耳膜里,却震耳欲聋。
终于,犹豫再三,我鼓足勇气,推开了那扇门。我们推心置腹地交谈着。在那次谈话中,我终于懂得了妈妈的苦衷,妈妈也了解了我的心声。感觉我们之间的某些东西正在慢慢解冻、融化,悄然蒸发。那层隔膜淡了,那扇因误会而紧紧闭合的心门也终于敞开了。透过那扇门,我悟到了妈妈真挚热烈的内心。
鼓足勇气,只有尝试推开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门,才能走进彼此的心灵。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