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媒TWZ引用航空周刊报道了美国海军舰载机F/A-XX方案的渲染图已经确认,波音为该方案提供了最新的效果图,尽管F-47和F/A-XX的渲染图都被一团“浓雾”所覆盖,但两张渲染图都可以明显确认,这是一种有鸭翼的战斗机,中国在四代以及五代机普遍使用鸭翼,但在六代
美媒TWZ引用航空周刊报道了美国海军舰载机F/A-XX方案的渲染图已经确认,波音为该方案提供了最新的效果图,尽管F-47和F/A-XX的渲染图都被一团“浓雾”所覆盖,但两张渲染图都可以明显确认,这是一种有鸭翼的战斗机,中国在四代以及五代机普遍使用鸭翼,但在六代机上突然抛弃了鸭翼,为什么美军未来的六代机却都一一捡了回来?
8月28日,美媒航空周刊报道称,波音为F/A-XX的渲染图表明,该公司很有可能在F-47设计基础上“改改”为海军设计一款F/A-XX的舰载六代战斗机。空军的F-47和海军的F/A-XX都被隐藏在了一团迷雾中,这让多个美媒以及社交媒体上的民众都相当不满意!
准确的说,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现以渲染照片并且还以藏着掖着的方式忽悠美国军方以及民众的,要说渲染照片清晰一点也就算了,但问题是中国的六代机都已经飞上天了,美军的六代机竟然连张清晰的渲染图都没有,这不是明摆着让美军很难堪么?
另一个关键信息是F-47预计将使用新的自适应发动机(变循环发动机),而F/A-XX则打算在目前的发动机上进一步改进深挖动力性能。海军方面对航程要求比较高,至少要比目前的舰载机航程增加25%以上。
另据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奥尔文(Gen. David Allvin)在2025年5月发布的图表中的数据,F-47的作战半径也只有1,000 海里(约1,852 公里)。TWZ称美国空军已经降低了要求,最初的NGAD计划是将其定位为“cruiser”(巡航型),也就是超远程作战的战斗机,但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中被确定已经降低要求。
到现在为止:美军六代机到底暴露了什么问题?
别的不说,就从美媒航空周刊与TWZ的报道中就能看出很大问题,比如海军的F/A-XX计划使用改进型发动机,而F-47则准备使用变循环发动机。目前在美媒以及通用和普惠公开的变循环发动机XA-100(通用电气)和XA-101(普惠)资料中都是推力增加20%,航程增加30%的,燃料降低25%的赞美之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变循环发动机具有如此优势,为什么F/A-XX计划使用目前成熟发动机的改进型?不直接上变循环发动机呢?原因应该是非常明了,海军不愿意和空军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意思就是说海军已经知道使用变循环发动机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第二个问题是空军已经降低要求,从“超远程作战”的战斗机变成了1000海里作战半径,其实种花家告诉各位,1000海里(1852公里)的数据也就比歼-20的作战半径高了没多少!下面是目前中美五代机的航程数据:
F-22:内油8.2吨,作战半径850千米;F-35,内油8.2吨,作战半径1000千米;歼-20,内油11吨,作战半径1500公里+;六代机F-47的航程只有1800公里,只比歼-20多了300公里左右,而F/A-XX的航程要求就更低了,增加25%,按目前F-35的1000公里计算,最多也就增加到1250公里而已。当然各位可不要误会,航程只是一个指标,对战斗机来说,是机动性与航程要求一并实现的。
这个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结果,对战斗机来说,大航程和高机动性两个几乎无法同时满足的要求,高机动性要求战斗机动力冗余大、机体结构强度高、设计轻巧、机身与机翼的气动设计要求很高;大航程则是内置油箱要大,机体和机翼尺寸都要增加;这就会触发增加机体强度,增加战斗机空重,降低推重比,造成航程降低,机动性降低。
美国空军降低了航程要求,其背后的逻辑是波音无法同时解决机体结构强度与机动性以及大内油航程之间的矛盾,要么是波音技术储备不够,要么就是成本太高,空军根本就买不起。这就是美国空军无奈接受1000海里作战半径的F-47的原因。
中国的歼-36的内油作战半径传闻已经达到3000公里+,这个可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歼-36的机翼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相比之下歼-20才73平方米,F-22也就78平方米,如此大型的翼身融合,机内空间大到难以想象,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应该还估计小了。
有网友可能会认为歼-36可能已经超出了战斗机的范畴,更接近于“通用化作战平台”的定位。那么歼-50的定位肯定是战斗机,据多个军事媒体的评估,歼-50的作战半径很可能超过2500公里。从中国沿海机场起飞,直达关岛上空作战!
很明显中国已经解决了航程与机动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中国空军和海军也能“买得起单”,那么问题来了,钱对PLA来说不是问题,那么对美军会是问题吗?撇开了这个问题之后,那么剩下的不就是波音的技术路线出现问题了么?
《航空周刊》也明确了这一点,海军和五角大楼的预算官员对波音同时制造两架高端战斗机的能力表示担忧,波音的高级管理者正在试图淡化这些担忧!今年6月,波音防务与航天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帕克表示,他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因为该公司设计了F/A-XX和F-47战略,以竞争并赢得两者。
美国终于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了!不过美国也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传统,比如F-22是洛马研发制造的,F-35也是洛马的产品。这表示什么意思?是一朝皇帝一朝臣呢还是真正选对了“美利坚长子”地位的波音?因为按经验来看,完成了双五代机的洛马应该是最合适的,波音制造的上一架战斗机还是F-15呢,研发时间距离目前已经快半个世纪了。
鸭翼就是最好的证据!这玩意儿四代机以及五代机的设计上都非常普遍,比如瑞典的鹰狮、欧洲台风、法国阵风、中国歼-10和歼-20,美国也有鸭翼验证机,但并没有装备量产。在中国歼-20首飞后还嘲笑“鸭翼最好就是装在敌人的飞机上”,因为会破坏隐身性能!
现在的结果是美国的六代机都装上了鸭翼,而中国的六代机则双双抛弃了鸭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真会影响隐身性能吗?为什么美国人的六代机还要装?答案是不太会影响隐身性能,这个是中国有多篇论文论证过的,但是中国还是将其抛弃了!
首先来理解下,歼-20为什么要装鸭翼?当时歼-20设计了最大起飞重量37吨,但发动机最大推力也只有AL-31F的每台13吨,2台也只有26吨,又要超音速巡航,还要大升力起飞37吨的机身重量,又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想要超音速巡航:展弦比肯定不能大于F-22的2.4,F-22有F119发动机加持,就算展弦比略大,但发动机大推力解决问题了;但展弦比小了,机翼面积随之减小,那么升力也会减小,37吨的机身在起飞时就会遭遇升力不足!目前F-22和歼-20的数据各位就明白了:
歼-20展弦比2.2,最大起飞重量37吨,机翼面积73平方米;F-22展弦比2.36,最大起飞重量38吨,机翼面积78平方米;歼-20的数据比F-22差一大截,但最大起飞重量仅仅相差1吨,并且还保持了9G+的机动性,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两个操作:一个是鸭翼起飞时偏转的正升力;另一个是鸭翼和主翼的边条翼,这个会产生边条涡,与主翼耦合后增升效果非常明显,两个设计的加持下,歼-20才完成了这种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歼-20的成功已经让中国在战斗机气动布局设计上跻身先进行列!但是问题来了,中国在六代机上却双双抛弃了鸭翼设计,这个经典设计非常好用呢,为什么不用了呢?答案是鸭翼真的会影响一丢丢隐身,在追求极致隐身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另一个答案则更直白一些,中国已经使用复杂的气动翼面控制实现了高机动性,并且这次不需要解决小展弦比大升力这种近乎逆天的难题,放开了手脚干就对了,为什么还要搞个鸭翼?对中国来说鸭翼已经成为鸡肋!
美国人用鸭翼有什么考虑呢?第一个可能当然是升力不足,不过这个可能性比较小,毕竟就航发来看美国的技术水平绝对是顶尖级的;那么第二个可能就是机动性要求,在无尾布局下,鸭翼能提供的机动性更多选择,而不需要用更复杂的气动翼面组合去实现鸭翼轻而易举能实现的机动性。
欧洲台风战机的鸭翼
换句话说不是波音无法解决无尾布局的高机动性问题,就是波音在追求更高的机动性!六代机机动性很重要,但对于现代空战的理解而言,机动性应该已经走到头了,再追求极致的机动性,要么是飞行员受不了,要么就是没必要!
现代空战的关键因素是雷达+超远程空空导弹,机动性更强的六代机变成了载机,性能更好当然是极好的,但已经不是制胜的首要选项了,而是次次次要,因为在被对方的超远程空空导弹击在不可逃逸区内锁定后机动性再强也是白搭!
中美六代机:从体制到作战理念都出现了差异
中美六代机在理念上其实差的不大,比如机制隐身性、更高的巡航速度、电子战性能以及带领忠诚僚机作战的性能等其实都差不多,然而事实上中美空军作战理念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从中国六代机的指标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空军已经走到了配合卫星数据链的超远程作战概念!
歼-36的有腹部大型弹舱和两侧两个辅助弹舱,翼身融合三发设计,外界评估其作战半径超过3200公里,如果歼-36挂载传说中射程800~1000公里的空空导弹的话,其威慑半径在4000公里+!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按作战半径计算,歼-36一架能干满9架F-22的任务,
而美军却还在改善航程上想办法,依然在和机动性死磕,还在停留在F-22时代!其实从美国设计F-22开始这个错误就发生了,F-35继续死磕这个模式,到了六代机还是没跳出这个框架。这是美国技术体系走到头了之后反过来影响下一代作战飞机设计的典型案例!
来源: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