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均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但两者的病因、骨髓特征及预后截然不同。以下是临床鉴别诊断的核心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均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但两者的病因、骨髓特征及预后截然不同。以下是临床鉴别诊断的核心要点: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 起病特点:急性或慢性起病,多无前驱血液病史,部分患者有药物/化学毒物接触史或病毒感染(如肝炎后AA)。
- 症状: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无脏器肿大或淋巴结肿大。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高危因素:老年患者多见,可能接触烷化剂或辐射史,部分为原发性。
- 症状:除血细胞减少外,可能伴轻度脾大或肝大(少见),部分患者进展为急性白血病(AML)。
二、血常规与外周血涂片
- AA:
- 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均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显著降低(<20×10⁹/L)。
- 血涂片:无病态造血(如无红细胞大小不均、无原始细胞或粒细胞颗粒缺失)。
- MDS:
- 血细胞减少:常伴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如大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少(Pelger-Huet畸形)、血小板体积异常。
- 偶见原始细胞:外周血中可见少量原始细胞(≥1%),提示向白血病转化风险。
三、骨髓检查
1. 骨髓增生程度:
- AA:骨髓增生低下(<25%),脂肪组织替代造血细胞,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
- MDS:多数增生活跃或正常,少数为低增生性MDS(需结合病态造血和遗传学异常鉴别)。
2. 病态造血特征:
- AA:造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确病态造血。
- MDS:至少一系明确病态造血(如红系巨幼样变、粒系颗粒缺失、小巨核细胞)。
3. 原始细胞比例:
- AA: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正常(<5%)。
- MDS:原始细胞比例可增高(5%-19%),若≥20%则诊断为AML。
四、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
- AA:
- 多数患者无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偶见+8或-7(需警惕MDS转化)。
- 基因突变少见,可能与端粒相关基因(TERC/TERT)或免疫调节基因(如HLA)相关。
- MDS:
- 特征性染色体异常:如-7/del(7q)、+8、del(5q)、del(20q)等。
- 体细胞突变:常见SF3B1、TP53、ASXL1、DNMT3A等突变,提示克隆性造血。
五、特殊检测
1. PNH克隆检测:
- AA:约30%-50%患者存在微小PNH克隆(CD55/CD59缺失),但通常无症状。
- MDS:PNH克隆罕见,若存在需警惕AA-MDS重叠综合征。
2. 骨髓活检与免疫组化:
- AA:骨髓脂肪化,无纤维化或肿瘤浸润,CD34+细胞减少。
- MDS:可见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网状纤维染色可能轻度增生。
3. 端粒长度检测:
- AA:部分患者(尤其年轻或家族史者)端粒显著缩短,提示端粒酶缺陷。
- MDS:端粒缩短较少见,除非合并特定基因突变。
六、治疗反应与动态监测
- AA:
- 免疫抑制治疗(ATG+环孢素)有效,部分患者造血功能逐渐恢复。
- 需长期监测克隆演化(如PNH克隆扩大或MDS转化)。
- MDS:
- 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差,需根据风险分层选择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或移植。
- 定期评估原始细胞比例及遗传学进展。
七、关键鉴别步骤总结
1. 初步筛查:通过血涂片观察病态造血,怀疑MDS时行骨髓活检。
2. 骨髓评估:明确增生程度、病态造血及原始细胞比例。
3. 遗传学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突变筛查(如SF3B1、TP53)。
4. 排除其他疾病:检测PNH克隆、自身抗体(排除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必要时结合端粒长度。
八、难点与注意事项
- 低增生性MDS vs AA:
- 低增生性MDS骨髓增生低下,但存在病态造血和克隆性遗传异常(如+8、del(5q))。
- AA无克隆性异常,若发现异常需警惕早期MDS转化。
- 儿童与青年患者:
- 儿童AA需排除遗传性骨髓衰竭(如Fanconi贫血),青年MDS需警惕胚系突变(如GATA2缺陷)。
来源:健康讲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