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一点都不玄乎,也不是个例。现在不少人一提艾滋病,就跟年轻人挂钩,觉得离退休老年人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你近几年老年感染者的比例,是实打实地在上升。
63岁,按理说是该唠唠嗑、遛遛鸟、跳跳广场舞的年纪,可这位张大爷却在社区体检中被查出了HIV阳性。医生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小毛病。
等到大爷的老伴儿知道了情况,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嘴里念叨着:“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让他去那个地方了。”
这事儿一点都不玄乎,也不是个例。现在不少人一提艾滋病,就跟年轻人挂钩,觉得离退休老年人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你近几年老年感染者的比例,是实打实地在上升。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数据,60岁以上人群在新发艾滋病例中占比已经超过15%,而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你说奇不奇怪?人都以为老了就没事了,身体老了,心可没老。有些老年人退休后,突然空下来了,子女也顾不上他们,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难免会去找点“乐子”。但问题就出在这“乐子”上。
医生一问才知道,张大爷退休后常去按摩店“放松”,还觉得自己很小心,没出过大乱子。可问题是,他从来没用过安全套。
为啥?他说:“我都这岁数了,还能得啥病?”这就是典型的误区。不少人觉得艾滋病是“年轻人的病”“吸毒者的病”“同性之间才容易得”,可病毒哪管你多大岁数,只要有风险行为,它就能找上门来。
年纪大了,身体免疫力本来就不如以前,一旦感染,发病速度可能更快。就像张大爷,刚查出来时症状还不明显,可没过几个月就开始反复发烧、体重下降,后来一查,CD4细胞已经掉到警戒线以下。
CD4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哨兵”,它一掉下去,病毒就像进了没人守门的屋子,想干啥干啥。
有意思的是,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症状并不典型,常常被当成其他问题,比如以为是感冒、肺炎、肠炎,吃点药就好。
可HIV在体内可没闲着,它是个打持久战的选手,一点点削弱你的免疫系统,等你反应过来,已经是“晚期”了。
你说这事怪谁?张大爷自己也不是没文化的人,退休前还在单位管过物资调配,可惜就是对艾滋病的防范一无所知。
他老伴儿说得也在理:“以前我们也听说过艾滋病,但那都是电视上演的,没想到自己家会遇上。”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眼神里全是懊悔,那种“早知道”的情绪,谁听了都难受。
预防艾滋病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最根本的,还是得从正确使用安全套做起。可偏偏在实际生活里,很多人对这玩意儿讳莫如深,觉得“害臊”“不体面”,甚至觉得用了就不纯洁了。
可你想想,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啥不体面的?就像你冬天穿棉裤,难道不就是为了保暖吗?这安全套也一样,是身体的“护身符”。
还有些老年人,退休后开始“重拾青春”,重新谈恋爱、进婚介所、跳交谊舞,这些其实都很好,说明人家有追求生活的热情。但问题是,很多人疏忽了最基本的健康检查,尤其是再婚的老人,彼此对身体状况一问三不知,就直接开始了亲密接触。这不是给病毒开门迎客?
我曾接诊过一对再婚夫妻,女方感染了HIV,男方却一直以为是糖尿病导致的身体差,直到后来查出真相,两个人都懵了。那时候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医生只能尽量控制病毒扩散,可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后悔,是药控制不了的。
说到底,我们不能再把艾滋病当“年轻人的专利”了,也不能觉得年纪大了就高枕无忧。
现在的医疗水平虽然进步了,但艾滋病依旧是无法彻底治愈的慢性病,治疗主要靠的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比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这些组合,每天都得按时吃,不然病毒就可能产生耐药,后果更麻烦。
这些药虽然能控制病毒复制,但对身体也有一定副作用。像骨密度下降、肾功能减弱、贫血这些问题,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放大。也就是说,一旦感染,即使能活得久,也可能活得不舒坦。
再说个让人揪心的事。很多感染者,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压力特别大。他们害怕被家人知道,怕被邻居指指点点,有些甚至选择独自忍受,不敢去医院。
张大爷起初就是这样,拖了两个多月才决定接受治疗。他那时候瘦得脱了相,连走路都喘。老伴儿抱着他哭,说:“老张啊,你咋就不早跟我说呢?”
其实这也不怪他。我们整个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还是太重了。有的人一听说你得了艾滋病,立马就疏远你,好像你碰了他一把,他就要感染一样。
可通过正常接触是不会传播的。吃饭、握手、拥抱、共用马桶、公共泳池,通通不会传染。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这三条路,搞清楚了这一点,很多恐惧就能化解。
所以我一直呼吁,别对感染者带有偏见。你可以不认同他们的行为,但不该拒绝他们的人格。我们得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尤其是老年人这一块,宣传不能落下。
张大爷的例子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缩影。他代表的是一群被忽略的老人,他们孤独、渴望陪伴,却缺乏正确的健康知识,有时候也缺乏家人的关心。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是活该,他们只是需要多一点理解和引导。
如果你家里有退休的长辈,不妨多跟他们聊聊,别只问他今天吃得好不好、血压高不高,也可以问问他最近都跟什么人接触,有没有去一些“放松放松”的地方。不是要管得严,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才是最大的本钱。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提醒,可能就能避免一个家庭的悲剧。
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不是老年人的宿命。它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不恐慌、不歧视、不回避,是我们每一个人该做的。
如果张大爷当初有人提醒一句,如果他那次出门前多加一份谨慎,也许今天的他,还能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和老伴儿拌几句嘴,咂一壶茶。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参考文献:
[1]黄云霞,李涛,王玉.中国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现状及防控策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0):1231-1236.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Z].2024年版.
[3]王璐,郑志文,刘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及其管理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7):544-548.
来源:闪耀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