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凌晨,俄军对基辅发动规模空前的袭击。官方通报说,598架无人机、31枚导弹扑向乌克兰,乌克兰方面宣称击落了大部分,但至少13处区域被直接命中。光是基辅市区,死伤人数就达几十人。
8月28日凌晨,基辅的夜空没能见到一丝平静。导弹与无人机划破了乌克兰首都的天际,火光、爆炸、废墟、惨叫,构成了这个已习惯战争的城市又一夜的底色。
这一轮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空袭,已造成1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欧盟驻基辅代表处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建筑成了焦土。
哀悼日的旗帜半垂,基辅市民在废墟中缅怀遇难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把矛头对准了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公开喊话,要中国“对当前局势作出回应”。
俄军到底在打什么?乌克兰想要什么?欧盟、英国、美国、俄罗斯、中国,谁才是真正的关键变量?表面上是导弹、鲜血与废墟,背后其实是大国博弈的复杂棋局。
8月28日凌晨,俄军对基辅发动规模空前的袭击。官方通报说,598架无人机、31枚导弹扑向乌克兰,乌克兰方面宣称击落了大部分,但至少13处区域被直接命中。光是基辅市区,死伤人数就达几十人。
欧盟驻基辅代表处、英国文化协会等西方标志性机构也未能幸免。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表示,部分能源设施被毁,基辅一些地区出现停电。市长克利奇科当天宣布,8月29日全市降半旗,以悼念遇难者。
这次袭击的技术细节值得关注。俄军不仅动用了导弹,还大规模投放无人机,形成“蜂群”式饱和打击。俄方一贯表态称打击目标为军事及后勤设施,民用受损都是乌方防空系统误伤。乌克兰军方则公开指责俄方蓄意攻击民用目标。
欧盟驻基辅代表处距离军事目标有多远?英国文化协会为什么也被炸?目前没有详细坐标,但从多家媒体报道看,两枚导弹在20秒之内精准命中距离欧盟代表处仅50米的区域。英国文化协会办公室同样严重受损。国际社会质疑俄罗斯“蓄意挑衅”,俄方则坚称一切都在“军事逻辑”下进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怒不可遏,单独发声明谴责俄罗斯“对欧盟资产实施破坏”,并宣布:欧盟将很快出台新一轮对俄制裁,已着手推进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用于乌克兰重建。英国外交部也立即召见俄罗斯大使。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则发话,欧盟已在召见俄罗斯驻布鲁塞尔特使。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把话题又拉回到特朗普,说特朗普“对这一消息感到不高兴,但也不感到惊讶”,顺便批评了俄乌双方都没准备好结束冲突。看得出来,西方阵营整体态度高度一致——谴责、制裁、冻结资产、加大援助。
但这一次,泽连斯基选择了点名中国。他在抨击俄罗斯无意停火的同时,公开呼吁中国、匈牙利对俄罗斯施加更大压力,甚至直接说,“期待中国对当前局势作出回应”。他的意思很明确:一轮轮空袭还没停,欧盟大楼都变成废墟了,中国不能只是“劝和”,要拿出更强硬的措施,最好也加入欧美制裁队列。
问题来了,泽连斯基为何要点名中国?中国的回应又意味着什么?这里得从多层角度分析。
首先,乌克兰对中国的“期待”,既是外交施压,也是无奈之举。战争打到今天,欧美的态度、援助、制裁都已明牌,能用的手段基本都用上了。乌克兰需要新变量,尤其是能影响俄罗斯战略决策的变量。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少数能与俄高层直接对话的大国。泽连斯基的“点名”,其实是一种博弈中的“喊话”:一方面是国际舆论场制造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多边外交中争取主动权。
但这种施压到底有效吗?至少从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公开表态来看,中国依然坚持“三原则”——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出路,呼吁各方降温,为政治解决留空间。
中国的这番表态在很多西方舆论看来“太过中立”,但对中国来说,这恰恰是理性与现实主义的体现。中国没有义务为俄乌冲突“背锅”,更不会轻易加入某一方阵营的制裁游戏。
让中国挑明站队,甚至要求与欧美同步制裁俄罗斯,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对战争态度很清楚:不希望冲突升级,不愿看到地区动荡,更不希望被外部势力裹挟进泥潭。把停火止战的责任推到中国头上,这种“道德绑架”很难奏效。
再来看俄罗斯的反应。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空袭发生后第一时间回应:俄军只打军事目标,民用损失都是乌克兰防空系统惹的祸。俄方一边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反复陈述“事实”,一边照常推进“特别军事行动”。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更是直接表态:“对和平谈判依然感兴趣,但特别军事行动不会停止。”这番话既是对国际社会的表态,也是对内的定心针。俄军通过打击乌克兰首都,尤其是击中欧盟、英国等西方标志性建筑,向外界释放了极为强烈的信号——你们怎么制裁、怎么谴责、怎么援助,我们的打击不会停止,反而会升级。
再把目光放到欧盟、美国。欧盟这次反应特别迅速,谴责、制裁、冻结资产“三件套”一气呵成。冯德莱恩强调,要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援助乌克兰重建。欧盟的底牌其实也不多了,能动用的金融、能源、科技制裁工具基本都上了台面。
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对俄已经祭出18轮制裁,冻结了约2100亿欧元的俄罗斯资产,军事援助也是一波接一波。可现在俄军打到欧盟代表处门口,欧盟只能继续升级制裁,甚至不惜自损。
欧洲经济本就因俄乌冲突承压,能源价格飙升,部分成员国内部对乌援助、对俄制裁的质疑声日益高涨。匈牙利等国甚至正准备就欧盟资产冻结提出法律挑战。欧盟一边要维持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一边又要防止内部撕裂,这种平衡越来越难。
美国方面,这次似乎有点“冷处理”。拜登政府和特朗普阵营的表态都很微妙。白宫新闻秘书提到特朗普“不高兴”,但也“不感到惊讶”,顺便还提一嘴乌克兰对俄罗斯炼油厂的袭击,说双方都还没准备好结束冲突。
这种表态其实透露出美国对乌克兰前景的担忧:战争打到现在,消耗战、代理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乌克兰一方的胜算并不乐观,美国对持续援助的热情也在递减。特朗普更是公开会见过普京和泽连斯基,看似“居中调停”,但实际效果如何,没人看好。
值得玩味的是,这一轮空袭之所以被普遍解读为俄对欧盟的“直接警告”,是因为欧盟不久前刚刚批准了一项涉及ERAM远程导弹的援助项目。美国8月23日批准向乌克兰出售3350枚射程近500公里的ERAM增程导弹,欧盟成员国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技术研发。俄罗斯则用实际行动回应,直接把导弹打到欧盟驻基辅代表处门口。
来源:万象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