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27,《我所知道的粤军第一师时代的李济深》:辛亥革命时李尚未毕业,他暗地离班,潜到上海,投效“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部当作战参谋,曾参与固、宿战役;后调到陆军第二十二师林震部当参谋长。姚、林解职,李亦随之而去。时广东都督胡汉民因与李有师生之谊,欲委李旅长
——陈济棠早年从军时间细考(4)
㉕
22)但他这里讲到说“胡汉民是李济深的老师”是个历史谎言,
【图27,《我所知道的粤军第一师时代的李济深》:辛亥革命时李尚未毕业,他暗地离班,潜到上海,投效“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部当作战参谋,曾参与固、宿战役;后调到陆军第二十二师林震部当参谋长。姚、林解职,李亦随之而去。时广东都督胡汉民因与李有师生之谊,欲委李旅长,李辞以毕业陆大后审议,遂复入深造班继续学习,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毕业。时广东已为龙济光暴力统治,李与粤籍同学伍观淇、张国元、张文等六、七个人不愿回粤任职,留校工作,李任卫生教官兼军学编辑局编修,在职数年,郁郁不得志,每日只随班遂队按时到局、校签到而已。当时全国虽号称“统一”,实则南北分歧,军阀割据,权利是竞,门户之见甚深。李处在北洋军阀势力之下, 当然难于发展。】
㉖
23)我回头看了很多次《李某深自述》他都是讲“没考上(胡汉民所教的那间)梧州中西学堂”,
【图28,《李济深自述》:梧州设有一间梧州中西学堂,一般人都认为那是与外国教会有关系的,所以都非常讨厌学堂,把入学堂的人名之曰“入教仔”。我的岳母就很不满意我在这间学堂读书。我曾考试过一次,是学堂送考的,未考取,从此就把科举废了。】
㉗
24)由杨愿公回忆的胡汉民1903年在梧州中学半年的教学情境,也没有李某深什么踪影,
【图29,《胡先生纪念专刊》:杨愿公“忆述胡展堂先生教授梧州中学时传播革命种子与收获之经过”。】
㉘
25)还有呀,邓铿是1886年生的,李某深是1885年的,李入读陆军中学时间也比邓要早,(邓的将弁学堂其实就是个短训班),李济深说的邓铿做过他的“学兵营连长”说法不见得是真的,
【图30,百度“广东武备学堂”词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了为编练新军培养初级军官,两广总督岑春煊于原广东水陆师学堂旧址上参仿日本士官学校办学方法,开办了广东武备学堂,兼有提拔人才赴曰进修之用。首任总办为魏瀚,继任有庄蕴宽、方怡、虞汝钧等人。
下设总教习、教习和助教。韦汝聪任总教习,教习有黄体端、祝庆祥、刘荣衮、汤涤、藏励、赵懿年、苏德煌、梁宝常、戴任等人。聘任日本军官原小太郎、井上濮、村上久吉、铃木虎之助等人任教习或助教。所招生员多系武秀才或文人出身,第一期学员毕业后,有黄慕松、李万祥、钟鼎基、王肇基、莫擎宇、孔昭度、覃鎏钦等31人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其中6人为高材生,在未毕业前即由清廷练兵处资助派送日本)。31人中有3人因身体条件改学其他科,其余28人于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后,资送北京或在广东军队任职。未留学的毕业生均分配在广东军队内充当下级军官。
光绪三十年招收第二期生约100人,其中有姚雨平、李济深、张醁村、张我权等。
其后光绪三十一年11月10曰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准,改广东武备学堂为广东陆军中学堂,专收广东、广西两省和广东驻防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并于学堂内附广东陆军小学堂一所。同年,搬迁广州大东门外北横街,与广东将弁学堂合并。改为广东陆军速成学堂。仍驻原址。】
㉙
26)胡汉民在1922年写的《邓公仲元事略》也没有讲到他做过什么“学兵营连长”,
【图31,胡汉民《邓公仲元事略》:丁未,充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乙酉,充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
㉚
而且邓铿早就加入同盟会了的,他来往的人都是同盟会员,李某深连个同盟会员都不是。
27)李某深跟林震,姚雨平是同学,关系比较密切是真的,
【图32,百度“姚雨平”词条:姚雨平(1882年3月23日-1974年9月19日 ,谱名士云,字宇龙,别号立人,法名妙云。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今属梅州市)人。 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人物。
姚雨平毕业于岭东国文学堂、广东黄埔陆军速成学堂,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策划并参与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时担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出师北伐并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战三捷,击败北洋军张勋等部,为辛亥革命成功终结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作出过重大贡献。南北议和达成后被授为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后参加讨袁护法运动、讨伐陈炯明的斗争。历任广东讨虏军总司令、中央陆军第四军军长、总统府顾问、汕头卫戍司令、中央直辖警备军司令、惠州安抚使、广东治河督办等职。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姚雨平参加治丧工作,并护送孙中山灵柩到南京。后任国民政府参议、潮汕军事特派员、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1939年至重庆,曾任国民党政府顾问。抗战胜利后,携家属往香港居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1974年,姚雨平在广州逝世,终年九十三岁。姚雨平参与策划黄花岗起义,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出师北伐并取得胜利,为辛亥革命作出过重大历史贡献。 [著有《广东北伐军回忆》《武昌起义后广东出师北伐的经过》等】
㉛
【图33,百度“林震”词条:林震,广东平远东石人,林商翼之弟,丘逢甲女婿。林震幼年在乡塾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汕头,考入岭东同文学堂。翌年,回乡应童子试,被取为附学生员。光绪三十一年秋,赴广州,考入黄埔两广陆军中学,与姚雨平、李济深等为同班同学。光绪三十二年春,该校并入两广随营将弁学堂,嗣又改成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校址设于广州市大东门外。1907年,林震与姚雨平一起加入同盟会。林震在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曾任原校区队长,及广东陆军小学学长等职。 1911年追随姚雨平先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东北伐军。曾任广东北伐军师长,1923年6月7日(民国十二年六月七日)孙中山发布大元帅令任命林震为大本营高级参谋,在北伐宿迁战役中曾因重创张勋部队而获金质勋章。后任前敌总指挥,夺清军黑龙旗。北伐结束,丘逢甲先生与林震先生都回到广州,对其欣赏有加,再加上丘逢甲先生早与林震之兄林商翼认识,于是将大女儿丘淡许配给林震。林震之子林士谔教授是中国航空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因林震早故,林士谔由林震部将李济深(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林士谔的姑姑林演存资助读书留学。】
㉜
林震是丘逢甲的亲戚兼学生,古应芬是丘逢甲在广东咨议局做副议长时的秘书长,他们是这样“搭”上关系的;
【图34,丘逢甲先生。】
28)所以汪希文说的应该是准的,李某深原来是跟开古应芬的,他与胡汉民,邓铿没什么关系;
【图35,汪希文《南天王陈济棠外传》:民十一,古应芬做大元帅江门行营主任之时,......古应芬之于李济深,特别予以提携。
李济深本来更加受知于古氏,由古氏一手提拔他出来,乃李济深偏偏要忘恩负义,于民十六秋冬间,将古应芬排挤离粤,......】
㉝
既然他都不认了,也没什么的,他爱说哪个就哪个。
总结:陈济棠在陆小读书时与学长邓铿关系密切,期间一度想依附龙济光系的黄志恒,不被接纳,跟了邹鲁闹起义,后辗转投过驻粤滇军成桄和驻粤桂军林虎部,那段时间他与孙中山系的胡汉民关系是比较紧密的;反而古应芬跟的丘逢甲,他们在前清时只是同情革命党,后来是属于陈炯明派系的,直到1923年4月2日古应芬任大本营驻江门代表处全权主任,古向孙中山推荐陈任粤军第二旅旅长,他们的交往才频密起来,但总的来说,陈济棠还是胡汉民派系的人,相反李某深就是古应芬派系的,他从始至终都跟胡汉民“关系尚未发生”。
【参考资料】
①选自海南人民政府公众网
②选自“海南周刊 《琼崖旬报》:红色启蒙 激浊扬清”
③⑧⑩⑪⑫㉙㉛㉜选自百度百科
④⑤⑨选自《广州百年大事记》
⑥选自《 文摘报 》( 2015年10月13日 08 版)“袁世凯为什么要杀王治馨”
⑦选自陈同泽的《八属联军总参谋长黄志恒》
⑬⑭选自陈爱歌《民国赣榆县长成桄史略》
⑮⑯⑲⑳㉒㉔选自《广东军阀大事记》
⑰选自 美丽琼山|走进“琼州第一将”陈得平
⑱选自黄质文《须眉易色忆沧桑》
㉑摘自《钦廉灵防一家亲》网站
㉕㉖选自《粤军第一师简史》
㉓选自《我所知道的粤军第一师时代的李济深》
㉗选自《李济深自述》
㉘选自《胡先生纪念专刊》
㉚选自胡汉民《邓公仲元事略》
㉝选自汪希文《南天王陈济棠外传》
来源:华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