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年,司马迁为什么恨周穆王?和他从西方带回的东西有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1-01 19:33 3

摘要:看得出来,司马迁特别恨周穆王。周穆王名叫姬满,穆王是他的庙号。在历史上,庙号为穆的人并不多,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岳飞,他在被害之后,被宋孝宗赐谥号为武穆,所以后人称他穆王。穆字具有以下几种含义。

看得出来,司马迁特别恨周穆王。周穆王名叫姬满,穆王是他的庙号。在历史上,庙号为穆的人并不多,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岳飞,他在被害之后,被宋孝宗赐谥号为武穆,所以后人称他穆王。穆字具有以下几种含义。

恭敬、严肃:例如“穆穆皇皇”,用来形容端庄恭敬的样子,《礼记·曲礼下》中有“天子穆穆”,描绘天子端庄严肃的形象。

壮美:如“穆如清风”,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诗经·大雅·烝民》用此词来赞美仲山甫的美德。

和睦:《尚书·舜典》记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其中“穆”也包含使和睦的意思。

古代宗庙的次序: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穆”代表右边的位次。

姓:是比较常见的姓氏。

不管是哪种意思,在情感色彩上,都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中性的。而如果庙号是穆,一般包含的是第一种含义,就是恭敬、严肃,恭敬指的是对先祖,严肃指的是对自己的帝王之位。总体来说体现的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而且特别有成就。姬满庙号周穆王,这是继承帝位的人和他身边的大臣对他功绩的肯定,或者说是赞扬。

然而司马迁写到周穆王,有时候称他做穆王,有时候却称他做缪王。在《周本纪》里依次序介绍到周穆王的时候,称呼的就是穆王。而在《秦本纪》,讲到造父的时候,需要讲到姬满,就称他做周缪王了。

缪是一个多音字,不同的发音含义不同。发音为móu的时候表示“绸缪”,有修缮、缠绵的意思,如“未雨绸缪”,是说在天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发音为miù的时候意思是“错误,荒谬”,像“纰缪”,即错误的意思。发音为miào的时候用于姓。

从感情色彩来说,以上三个含义,除了中性的之外,其他都是贬义。这是有例子可以说明的。按照《谥法》,“名与实不符称为缪。”唐朝时候,大奸臣许敬宗死了,大臣讨论他的谥号,王福畴说的话很有助于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从前晋朝司空何曾既忠且孝,只是因为铺张浪费,秦秀就在他死后给定谥号为‘缪’。许敬宗忠和孝都不及何曾,而铺张浪费却超过他。给予‘缪’的谥号,已对得起他了。”

如果说称作穆王是褒扬这个帝王的话,称作缪王那就是贬低了。而且史记明确告诉我们,“穆王将征犬戎,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周穆王西巡的时候带回来4只白狼4只白鹿,后来荒服的部落就不来上贡了。从逻辑上来说,就是周穆王得罪了荒服的部落,这些部落就反叛周朝了。还说,周朝自从周穆王开始就走下坡路了。从这些都看得出,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对周穆王的态度是贬低远远多于褒扬的。

那么姬满的谥号到底是周穆王还是周缪王呢?这是有出土的文物来证明的。1954年于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的西周长思盉,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其铭文记载了三月丁亥日周穆王在西安丰京下淢举行飨礼,期间又行射礼,作器者长思受周穆王赏赐,特作器铭记。西周“鲜簋”,其铭文有“穆王蔑剌”等字样,其中的“穆王”指的就是周穆王。

这些都说明,他的庙号是周穆王而不是周缪王。司马迁在正面介绍的时候写作周穆王,在侧面涉及的时候就写作周缪王,这肯定不是一时不小心写的错别字。因为写作周缪王的时候不止一次。当然也不是所谓的通假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其实就是错别字,另一种情况是当时那个字还没有造出来,所以用另外一个字来代替,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在写作的时代,两个字本身是通用的,所以作者就随机选择了其中一个字。

而在司马迁时代,前面两种情况都不存在,穆和缪也不通用了。这是有证据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缪绕玉绥”,意思是缠绕着玉饰的旌旗绳索,表面缪字不但在当时已经存在,而且已经有多种含义了。所以把周穆王写作周缪王,司马迁绝对是故意的。

如果根据穆天子传,周穆王不但没有把周朝搞得走下坡路,反而是让周朝更加强大,因为他通过西巡昆仑,把贺兰山周边的各部落都纳入到了周朝的统治之中,这是前面的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没能办到的。虽然数据不是很清楚,但是这些地盘加起来至少也有几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加起来也得以十万计。

而且这些都是表面的。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夏朝的灭亡,五帝的香火就没有在商朝传承了。相反,在商朝传承的是残忍凶狠的草原文明,其中最突出的标志就是用活人祭祀和殉葬,这在之前的历史中是没有过的,只在草原民族中盛行的。在周朝初年,这种活人祭祀和殉葬还在继续,而周穆王西巡昆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也就是周穆王西巡昆仑改变了一切,改变了那种残忍的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盛行,而恢复了三皇与五帝以来的文明传承。至于周穆王具体做了什么,让风气得以如此转变,穆天子传也有详细讲述的。他在西巡的途中拿回来的属于华夏文明的东西有河图、钟山四宝、府策,以及金刑玉刑。

其他的都不啰嗦,在老严的其他文章中有讲到,这里只介绍金刑玉刑。这些都是更古时候的刑法。这里的金玉只是比喻,并不是说真的是金子和玉石,比喻的是刑法的高度。这些刑法是在夏朝和夏朝之前制定的,是沿用了很久的刑法,被历朝历代奉为经典的。

说起来颇为传奇。在贺兰山的西部生活着一个部落,也是姬姓,跟周穆王是同宗的。甚至这在山海经里还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记载。山海经说“有西周之国,姬姓”,指的就是这个部落。在夏朝灭亡之后,正是这个部落保存了以前的刑法,后来就交给了周穆王。

这些刑法具体是什么时候制定的,在史记中还能够找到记载。在帝舜的时候制定了五刑,也就是五种刑法。当然史记也讲到,这些刑法是禹主持制定的,但也不是凭空制定的,而是继承了之前的刑法,并且有所发展,用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所以这些刑法就像群玉之山的府策一样,都是来自三皇五帝。

史记等书也讲到周穆王制定了《吕刑》。《词源》是这样介绍这部刑法的:

它是周穆王时吕侯奉命制作的,主要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和适用刑罚的原则,强调了“明德慎罚”理念。比如在定罪量刑的时候,会根据犯罪者的主观状态(故意或者过失)等来判定刑罚的轻重。对于五刑(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的适用规则有详细的记载。

以上这一段只是词源对《吕刑》记载的部分摘录。这一部迄今为止中国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刑法,主要精神包括两点,第一是谨慎用刑,第二是把犯罪和刑罚适用范围对等起来。换一句话说,犯了什么样的罪适用什么样的刑罚的规定就明确了,可以减轻处罚,但不能加重处罚,更不能滥用刑罚。

这和商朝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对商朝的刑罚印象最深的就是商纣王的炮烙之刑。但事实上,商纣王自己发明的刑罚远远不止这一种,而商朝各代帝王所发明的刑罚,那更是多如牛毛,浩如烟海。这些刑法大多是随性想出来的,也就是在商朝时候根本就没有刑法。

把周穆王时代和商朝相比,在刑法方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如果我们纵向来看,是商朝在刑法方面有巨大的退步,而周穆王把这种退步扭转了。

这本身是一种很伟大的历史功绩。但是在司马迁看来,就不是这样了。因为他自己就是宫刑的受害者,他把这作为自己的奇耻大辱。这在他的名作《报任安书》中有很明显的表述。“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等等,不但是辱没自己,而且是辱及祖宗。

可能在司马迁看来,明文规定的宫刑本来已经失传了,是周穆王把它寻了回来,而且世代相传。西汉时候的法律,其中核心部分也是这样传承而来的。所以自己遭受如此奇耻大辱,跟周穆王非常有关系。所以他才恨周穆王,也因此故意把穆王写作缪王。当然也因此故意贬低周穆王的历史地位。在介绍周穆王的时候,完全没有提到他西巡昆仑的伟大壮举,只讲了他刚愎自用,去征讨犬戎,并因此导致荒服反叛。还讲到他导致周朝走下坡路了。

司马迁受刑这一段历史,原因是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震怒,司马迁替李陵争辩,汉武帝误会为司马迁“且沮贰师”,也就是他要把过错让李广利来承担,而李广利是汉武帝的舅子。所以汉武帝更加震怒,判了司马迁的死刑。也是因为可以减轻的原则,那时候的死刑可以用宫刑来代替,所以司马迁选择用两枚鸡蛋来买了自己这条命。

这段千年恩怨,汉武帝、司马迁和周穆王,到底谁是谁非呢?站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当然有清晰的评判。#2022生机大会##冬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