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点记载说的是蒙恬抗击匈奴的故事。除了《汉书》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迁北河榆中三万家”。那么,《史记》中的这个榆中,历来有三种不同说法:三国魏苏林说在上郡,上郡今陕西省的东北;唐朝张守
榆中并无匈奴,蒙恬何来树塞?
今天给大家提一个问题。秦朝名将蒙恬真的来过兰州市榆中县吗?今天我们一起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身后的这是我的老家榆中,县城北出口,就在这儿有一座秦朝蒙恬将军的雕像。
为什么,在这儿立了一个将军的雕像呢?
因为很多人认为蒙恬将军是榆中最早的建设者。
这种认知的来源是班固编纂的《汉书》记载:“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
这一点记载说的是蒙恬抗击匈奴的故事。除了《汉书》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迁北河榆中三万家”。那么,《史记》中的这个榆中,历来有三种不同说法:三国魏苏林说在上郡,上郡今陕西省的东北;唐朝张守节说在胜州北河北岸,即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这两处注释中的榆中离甘肃榆中想相去甚远。显然和甘肃榆中得名于蒙恬的观点不一致。根据《史记·卫将军列传》的记载,西汉武帝时卫青再取河套,军行“按榆溪旧塞”。秦始皇时期的这个榆中,也可能叫“榆溪旧塞”,据此看来,确确实实在河套平原。河套地区,就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
“国学迷”在解释榆溪塞和榆中这两个名词的时候,也认为蒙恬,赵武灵王以及卫青攻取的等人攻占榆中在河套平原,不在今天的甘肃榆中。陕西的榆林,在解释榆林地名的来历的时候,认为榆林这个地名的来历,是和蒙恬抗击匈奴,树榆为塞有关系。
百度蒙恬词条在讲到蒙恬抵御匈奴一段事迹的时候说榆中是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以上这些观点都认为蒙恬“树榆为塞”建立的榆中,不是今天甘肃兰州的榆中县一带。接下来就是第三种解释。
对于《史记》中记载的“自榆中并河以东”的“榆中”,《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352~425年)的话,认为这个榆中“在金城”,就是东晋时期的金城郡。
北魏郦道元(约470年-527年)也持这种观点,认为“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就是今天甘肃省榆中县一带,并不在河套平原一带。
与榆溪塞不在一处。
那么,徐广、郦道元的观点和苏林张守节的观点,哪一个正确呢?
还是要让历史记载和历史事实来说话。
《史记》记载“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班固《汉书》记载“匈奴不敢饮马于河”,根据这些内容来看,当时的榆中以北地区,属于匈奴的领地。
可是根据历史记载,远在战国初期一直到秦末汉初,在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属于游牧民族月氏的领地。月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蒙恬时期的月氏势力强大,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
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这一年蒙恬灭了齐国。就在这一年之后,蒙恬北逐戎狄,抗击匈奴。
曾经在大月氏的匈奴质子逃回匈奴,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而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
这就是说,蒙恬去世八年以后,大月氏才被迫离开河西走廊。
这么看来,蒙恬北逐匈奴,树榆为塞,肯定是在河套平原。蒙恬打败齐国以后的调兵遣将,在河套平原以北顺势攻取匈奴,十分便利,如果要从齐国带兵,赶赴甘肃兰州的榆中一带,那么秦始皇安排任务也不会这么傻。更何况那时候,甘肃兰州榆中以北根本就没有匈奴,秦始皇怎么会派蒙恬来这里。
好了,榆中县得名来历,和榆中其实没有任何关系。认为榆中县得名来源于蒙恬北逐匈奴,“树榆为塞”的观点,完全是牵强附会。
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下期再见。
来源:正大光明圆月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