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报道都说,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劝欧亚好几个国家别来北京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和阅兵”,理由是这场活动“太盯着历史说,还带着反日的意思”。东京选在阅兵快开始的时候走这步棋,信号很明显:不是拿不定主意,是要公开亮明态度。北京这边很快就回应了,外交部已经
不少报道都说,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劝欧亚好几个国家别来北京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和阅兵”,理由是这场活动“太盯着历史说,还带着反日的意思”。东京选在阅兵快开始的时候走这步棋,信号很明显:不是拿不定主意,是要公开亮明态度。北京这边很快就回应了,外交部已经提出严正交涉,话说得很明白——正视历史、用真心面对历史上的亏欠,才能让周边国家信任你。这句“敲打”没绕弯子,把底线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石破茂这届内阁,不是第一次在历史说法上“搞新一套”了。今年是日本战败80周年,按日本以前的惯例,内阁会一起发个统一的谈话。结果这次改了“规矩”,没有内阁集体决议的谈话,对外说的时候重点提日本自己在战争里的伤亡,还专门给战死的日本军人致哀。对内来说,这是满足保守派的说法需求;但对外,周边国家自然会觉得日本是在淡化自己“加害者”的身份。更扎眼的是,内阁成员去靖国神社的事根本没拦着,媒体还说石破茂自己也给神社捐了祭祀费。一边说要反省,一边又给军国主义的地方送象征性的支持,这种“左右手各干一套”的把戏,在东亚肯定会被放大来看。
对外“亮态度”也很直接。东京以“别被反日说法绑住”为理由,私下劝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别来参加北京的纪念活动。听着是讲原则,实际上就是两个目的:一是压缩中国借纪念活动凝聚国际话语权的空间,二是顺便给国内民众交一份“够强硬”的答卷。这不是第一次了,2015年中国办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的时候,日本就公开对潘基文来参加表示不满。十年过去了,表面上的做法变了,骨子里的逻辑没变。
我更关心的是,这劝阻到底有没有用。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的高层已经明确要来;印尼、马来西亚也在准备参会;韩国总统不来,但派了高规格代表团,北京的看台不会空着。换句话说,东京的劝说对各国的决定来说,大多只是背景噪音。各国会怎么权衡?主要看三个方面:和中国合作能拿到的实际好处、跟美国关系牢不牢固、国内舆论能不能接受。日本的意见会被参考,但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把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说成是“反日”,这标签贴得越狠,反过来只会让自己越被动。
有人问,纪念活动会不会变成指责日本的大会?从中国之前的说法来看,基调一直是“记住历史、保卫和平”,强调中国是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尊重二战胜利的成果。关键在于外界能听到什么重点。这次外交部直接点出“历史欠账”,把问题聚焦在“态度和与军国主义切割”上,而不是把现在的政策都跟历史绑在一起。对地区国家来说,这种说法更容易产生共鸣,毕竟没人愿意被贴上“美化侵略”的标签。也正因为这样,日本把纪念说成“反日”,反而显得是自己对号入座了。
再把眼光放远一点,日本这几年在安全政策上一直在“加速”:防卫预算要提到GDP的2%,跟其他国家签防务合作协议,搞“印太”框架,跟美国、欧洲的军事合作也更频繁了。这些事能讨论,也有它国内国外的原因。但不好的是,在说法和象征性动作上却在“走回头路”:靖国神社的话题反复出现,官方说法回避“深刻反省”,战败纪念谈话降格,再加上为扩军找理由,周边国家难免会觉得“风险叠加”。军事能力是一回事,对历史的态度是另一回事,当这两件事凑在一起,信任肯定会越来越少。地区安全环境既要看看能力,也要看动机,而动机往往是通过说法和象征性动作来证明的。
东京这次还耍了个小聪明:用英文发布“劝阻参会”的消息,中文这边却故意淡化。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对外要表明立场,对内又不想引发没必要的争议或被放大,这就是所谓的“双通道传播”。但问题是,现在全球媒体这么发达,消息很难完全挡住。遮遮掩掩不是解决办法,回避也没用。与其在传播渠道上做手脚,不如在内容上调整——少做些容易让人误解的象征性动作,多做些能让人看到诚意的反省和切割。
再说说阅兵本身。公开信息显示,这次阅兵有空中护旗、徒步、战旗、装备、空中等好几个梯队,装备都是国产的现役主战装备,还有新的装备亮相。从专业角度看,阅兵是展示国防能力的综合平台,传递的信号是多方面的:比如战役级合成作战能力的编组逻辑、指挥控制链路的呈现方式、不同装备体系之间的相互支持。观众看到的是整齐的队伍,研究者关注的是“体系化”。当一个国家强调“守护和平”时,靠的是“现役体系化”这种硬实力,而不是“单个装备炫技”。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北京反复强调“捍卫反法西斯胜利成果”——阅兵是政治语言的延伸,也是真实能力的体现。
从参会国家来看,俄罗斯这次把访问时间拉长了,显然是用“时间”来体现政治上的重视;塞尔维亚的态度还是跟以前一样坚定;韩国选择“分层参与”,既避开了敏感点,又保持了接触。这些国家不是不知道日本在劝阻,只是心里清楚自己的优先级。对很多中等国家来说,现在大国竞争这么激烈,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是个相对安全的公共话题,参与成本低,能拿到的好处也看得见,不至于把自己推到阵营对立的风口浪尖上。
这场舆论战里,有两种偷换概念的做法值得拎出来说。第一种,把“记住历史”说成是“制造对抗”。其实记住历史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是为了挑事。谁要是想把“记历史”描成矛盾的起点,往往是怕别人记住自己的过去。第二种,把“对历史的态度”和“现实利益”对立起来。实际上,这两者就像绑在一起的保险丝,一边松了,另一边迟早会出问题。日本这几年在对外安全上每多做一步,其实都需要更多的政治信任来支撑,如果在历史问题上一直释放相反的信号,自己的战略空间只会被这种说法压缩。
那中方这句“敲打”到底有没有用?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划边界”:你可以有自己国内的说法,但想让周边国家重新信任你,就得在历史问题上拿出能让人看到的诚意。不是要求你认同中国所有的说法,而是至少要尊重二战的基本事实,明确和军国主义切割,自己约束那些象征性的动作。这是最低限度的文明共识,不是外交上的讨价还价。
日本国内也不是一块铁板。对二战战败史的看法,不同年代、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差异很大。历史教育、媒体环境、政党竞争,都会影响政策的“温度”。把一切都归结为“民族性”,既偷懒又解决不了问题。我更关注的是,政策制定者能不能在“对内动员支持”和“对外安抚邻国”之间,找到一条能长期走下去的中间路。一句话,别让那些象征性的冲动,绑住了战略上的理性。
再说说这次“劝阻参会”的外交操作。按常理,想影响别的国家做决定,至少得拿出具体的利益或风险清单,或者给出靠谱的替代方案。光靠“有反日色彩”这种说法,很难说服那些跟中国有实实在在合作项目的国家。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贸易和产业链合作上,很多国家已经把跟中国合作当成发展的助力。你让他“别去”,他会反问“那我去哪找一样的好处?”这就是简单的成本收益对比。外交不是喊口号,得有筹码、有替代方案、有能兑现的能力才行。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共同历史记忆的国际公共性。珍珠港、诺曼底、奥斯维辛,国际社会都在纪念,也尊重这些纪念。随便给别的国家的纪念扣上“反你”的帽子,既不合礼节,也不合惯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谁敢正视自己的过去,谁更容易获得信任。日本在战后和平建设上的贡献不用否认,但这份“后来的善意”,不能用来抵消“之前的暴行”,更不能在象征性动作上出现“抵消”的意思。做了多少对的事是一回事,承认多少错的事是另一回事,这两本账要分开算。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不是为了记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谁要是把这件事抹黑,谁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自己砸掉桥梁。北京这次的“敲打”,不是要谁当场下跪认错,而是再强调一遍“大家共同的最低共识”。东京要是还想在地区事务里有稳定、能长期维持的影响力,就得让自己的动作和说法对上,把象征性层面的“负资产”清理干净。能走的路其实不多,就看怎么选。
九三纪念日快到了,看台上的阵容会给我们答案,但这不该是唯一的关注点。我更在意的是,东亚能不能在历史记忆和安全合作之间,找到一条不分裂的路。把历史说清楚,把关系搞扎实,把能力摆在明面上,这三件事并不冲突。能做到这些的国家,才配谈“秩序”。历史不是绊脚石,忘了历史才是。
来源:老陈的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