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苏联杰出的文学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00:02 1

摘要:高尔基(Maxim Gorky,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跨越沙俄与苏联两个时代的文学巨匠、社会活动家,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赞誉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而高尔基则以自己苦难而壮阔的一生,为这句话写

高尔基(Maxim Gorky,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跨越沙俄与苏联两个时代的文学巨匠、社会活动家,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赞誉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而高尔基则以自己苦难而壮阔的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一、伏尔加河畔的苦涩童年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下游的下诺夫哥罗德,父亲马克西姆是伏尔加轮船公司的木工。高尔基三岁时,父亲在一次霍乱流行中去世,母亲瓦尔瓦拉带着他投奔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性格暴躁,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不休,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家庭成为高尔基日后自传体三部曲中“童年”的原型。

十一岁那年,母亲病逝,外祖父宣布“养不起”这个外孙。高尔基被迫走进“人间”,当过鞋店学徒、轮船伙夫、圣像铺跑街、捕鸟人、搬运工、面包师,足迹遍及伏尔加河流域、顿河草原、乌克兰、比萨拉比亚。流浪途中,他睡在草垛、地窖、破教堂,却从不放过任何带字的纸张——糊墙纸上的残页、神父丢弃的旧历书、码头装卸的破损报纸,都成为他的“大学教材”。正是这段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对俄罗斯农民的忍耐、工人的愤怒、流浪汉的悲怆有了切肤之痛,也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二、喀山自学与第一次“大学”

1884年,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幻想来到喀山,却因出身寒微被拒之门外。他白天在面包房打工,晚上参加民粹派知识分子的秘密小组,读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读马克思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宪警的监视、同学的被捕、面包房的剥削,让“革命”从书本概念变成活生生的现实。1889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第一次入狱,虽很快被释放,却从此被钉上“政治不可靠分子”的标签。

在高加索流浪的岁月里,他做过铁路看守人,在里海渔场晒过鱼干,甚至加入过“淘金”者队伍。1891年,他徒步穿越乌克兰、克里米亚、高加索,一路靠打短工和乞讨来到第比利斯。正是在这座山城,他第一次用“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的笔名,写下了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1892年这篇描写老牧人和少女自由灵魂的作品在《高加索报》发表,从此,“高尔基”正式登上俄国文坛。

三、从“流浪汉歌手”到“革命文豪”

1890年代后期,高尔基连续出版了《切尔卡什》《旧日的故事》《二十六个和一个》等短篇小说,把流浪汉、工人、乞丐、小偷第一次写进俄罗斯文学殿堂,打破了19世纪“多余人”和“小人物”传统形象。1898年两卷本《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高尔基蜚声全俄,托尔斯泰亲自写信称赞“真实得可怕”。

1900年,他结识列宁,并在后者影响下参加《火星报》工作。1901年,彼得堡示威游行遭镇压,高尔基写下散文诗《海燕》,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呼喊,成为1905年革命的先声。1905年1月9日“流血星期日”后,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出资为党购买武器,再次被捕。1906年,在列宁建议下,他经芬兰赴美国为革命募捐,在纽约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走向自觉斗争的工人形象——母亲尼洛夫娜,作品被认为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四、流亡、回归与思想徘徊

1913年,沙皇颁布大赦令,高尔基结束意大利卡普里岛七年流亡生活回国。一战爆发,他猛烈抨击帝国主义战争,为被镇压的罢工工人奔走呼号。1917年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却在《新生活报》连续发表《不合时宜的思想》,反对暴力、饥饿和红色恐怖,与列宁多次发生激烈争论。1921年,苏联饥荒,高尔基再次赴欧洲为灾民募粮,实际上开始了第二次长达七年的流亡。

1928年,斯大林以“国宾”规格邀请高尔基回国。此后八年,他两次沿伏尔加河、一次沿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长途旅行,写下大量歌颂建设的特写,但也目睹了集体化中的强迫与饥饿。1934年,他当选苏联作家协会主席,成为斯大林文艺政策的“总设计师”。晚年的高尔基一方面享受着别墅、专列、特供食品,另一方面却在日记里写下“我成了自己信仰的囚徒”。1936年6月14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突然去世,官方宣布死于肺炎与心脏病,但关于“政治谋杀”的传闻从未停息。

五、文学遗产与历史定位

高尔基一生留下20多部长篇小说、30多部剧本、上千篇随笔和政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阿廖沙·彼什科夫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被生活压扁又倔强成长”的灵魂,被译成100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经典。长篇小说《母亲》与《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先河;剧本《小市民》《底层》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常演不衰;散文诗《海燕》成为革命风暴的象征。

作为社会活动家,他创办世界文学出版社,提携了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等一代苏联作家;作为思想家,他在“革命与人道”之间的摇摆,也折射出20世纪初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艰难选择。

今天,当“人民”“苦难”“斗争”这些关键词再次回响,我们重读高尔基,依然能感受到伏尔加河冰层下滚烫的激流——那是底层人不愿被命运摆布的呐喊,也是一个作家用整个生命写就的证词。

来源:史海拾贝一点号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