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西洋月刊》在3月的最新一期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目前在特朗普政府中掌握着巨大权力的马斯克,过量使用氯胺酮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关于他滥用药物的争议。事实上,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被爆吸食氯胺胴。马斯克的传记作者艾布拉姆森认为,他的私人问题可能对公众产生严重的后果。
文|李林 《CC情报局》特约撰稿员
编辑|白金娜 屈功泽
核心提要:
1. 《大西洋月刊》在3月的最新一期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目前在特朗普政府中掌握着巨大权力的马斯克,过量使用氯胺酮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关于他滥用药物的争议。事实上,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被爆吸食氯胺胴。马斯克的传记作者艾布拉姆森认为,他的私人问题可能对公众产生严重的后果。2. 马斯克曾在推特上发文回应,自己服用氯胺酮只是为了治疗抑郁症。氯胺胴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传统麻醉用途、新兴抗抑郁治疗、疼痛管理。近年来研究发现,低剂量氯胺酮可快速缓解难治性抑郁症症状,尤其是伴有急性自杀意念的患者。中国也于2023年已批准盐酸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用于抑郁症治疗。但是,为防止氯胺酮滥用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自2004年将氯胺酮正式列为国家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将氯胺酮的生产、销售纳入一个被严格监管的全封闭体系严格管制。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文天林认为,目前尚无公开医学报告或检测证明马斯克的行为与氯胺酮直接相关,其“疯狂举动”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压力、人格特质、其他健康问题等)。即使马斯克使用氯胺酮治疗抑郁症,也无法单一归因于药物作用。但是他作为公众人物,应避免传递“药物滥用合理化”的错误信号。今年2月,马斯克高举一把电锯,以摇滚明星的造型出现在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上时,说话结巴,并质疑美国国库是否真的存有黄金。这一幕让X上的网民开始讨论他是否在上台前吸食了氯胺酮(ketamine)。而在之前,他在特朗普的集会上做出了一个有争议的类似纳粹礼的手势,更让人们对他吸食这种药物的猜测达到了顶点。
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因怪异行为而引发对其精神状态的担忧。他曾带着火焰喷射器参加播客之王乔·罗根的访谈,两人还一起吸食了大麻。但那是在2018年,当时马斯克还只是世界首富。
针对上述怪异的举动,《大西洋月刊》在今年3月的最新一期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目前担任政府效率部(DOGE)负责人,在特朗普政府中掌握着巨大权力的马斯克,过量使用氯胺酮的文章,称“药物滥用可能给人造成统治世界的幻觉”。3月22日,这份杂志又在X上,重新转发了这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关于马斯克过量吸食氯胺胴的争议。
事实上,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被爆吸食氯胺胴。
去年1月《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先后爆出他因吸食K粉,可能导致健康危机,而非法使用毒品可能危及SpaceX与美国政府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而前不久,马斯克的传记作者艾布拉姆森在X上的帖子中写道:“我完全相信马斯克可能疯了。”他声称马斯克的精神健康和决策能力一直在下降。
“鉴于他承认患有精神疾病、大量吸毒和严重的压力,现在有理由担心他病情严重。”
他还声称,马斯克的私人问题可能对公众产生严重的后果。
马斯克深夜在X上发布的帖子、发给联邦雇员的大规模电子邮件,以及在电视上发表的不连贯言论等日益怪异的行为,都引发了人们的质疑:这是马斯克的本性,还是与服用氯胺酮有关?过去几年里,民众一直在猜测他到底摄入了多少氯胺酮、他是否正处于药物影响之下,以及这种药物可能如何影响他的行为?
《大西洋杂志》甚至暗示:氯胺酮最显著的特性,是它能让人脱离周围的现实世界。马斯克的行为,也许是这种药物的副作用?
文天林主任告诉《CC情报局》:马斯克自称童年确诊阿斯伯格综合征,并透露因抑郁症使用氯胺酮治疗。他的成长经历(如家庭暴力、校园欺凌)也可能加剧了心理创伤,增加抑郁风险。从其个人行为也似乎表现出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如情绪波动大、工作狂倾向及异常举动与言论,可能类似于“双相障碍”、 “抑郁症伴激越状态”或人格异常。
但对其行为的医学解读目前缺乏直接证据,尚无公开医学报告或检测证明马斯克的行为与氯胺酮直接相关,其“疯狂举动”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压力、人格特质、其他健康问题等)。即使马斯克使用氯胺酮治疗抑郁症,也无法单一归因于药物作用。
天才企业家常见的特质(如睡眠剥夺、高压环境下的创造力迸发)可能与行为异常存在混淆因素,也需区分“医疗剂量”与“滥用剂量”的差异,对其行为需要谨慎解读,不应该恶意炒作。根据中国《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及国际医学伦理规范,未经检测的个体行为与药物关联性推测缺乏科学依据,媒体报道应避免误导公众对精神类药物形成污名化认知。
文主任还提醒,长期滥用氯胺胴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损害、人格改变及精神症状,如偏执、攻击性、泌尿系统损伤,如氯胺酮尿路病变,膀胱挛缩、血尿及成瘾等,要严格监管。他还针对马斯克服用氯胺胴治疗抑郁症,提出了几点建议:
1.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频率;
2.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认知功能及心理健康评估,预防药物副作用;
3.综合治疗策略,结合心理治疗(如CBT)及社会支持,减少对药物的单一依赖;
4.若出现行为失控或情绪波动,需重新评估治疗方案,排除双相障碍等共病可能;
5.警惕娱乐化用药的法律风险,尤其在公开场合的行为需符合社会规范;
6.作为公众人物,应避免传递“药物滥用合理化”的错误信号。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