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碧海潮涌,千帆竞发。在经略海洋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山东依海而立、因海而兴,以磅礴之势加速迈向海洋强省。从渤海湾畔到黄海之滨,一条条产业链蔚然成势,一个个大项目拔节生长,一家家企业勇立潮头,汇聚成山东蓝色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今年以来,山东集中培育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碧海潮涌,千帆竞发。在经略海洋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山东依海而立、因海而兴,以磅礴之势加速迈向海洋强省。从渤海湾畔到黄海之滨,一条条产业链蔚然成势,一个个大项目拔节生长,一家家企业勇立潮头,汇聚成山东蓝色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今年以来,山东集中培育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速发展海洋交通运输等12个“雁阵形”集群,加快总投资4268亿元的201个海洋强省重点项目建设。实践证明,以海洋工业、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海洋产业正成为齐鲁大地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助推着一代人奔向无限可能的蔚蓝。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鸟瞰
“风”起绿能,“链”出新动力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昔日的盐碱滩正崛起为国家重要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作为山东规划的渤中海上风电基地的核心区域,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省13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之一,参与推动区域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大关。”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磊告诉新黄河记者。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型塔筒竖立如山,巨型叶片一字排开,呈现出现代工业的壮美图景。这里汇聚了中船海装、上海电气等多家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条。
海风阵阵,不仅送来清洁电力,更催生了一个涵盖风机叶片、塔筒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总装集成、运输安装、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体系。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落地产业链项目30余个,10余家本地企业融入供应链体系。
△107米叶片抵港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加快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山东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正在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目前,全省海上风电建成并网容量已达582万千瓦,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崛起,也体现了山东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注重陆海统筹、链式发展的思维。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山东正推动海上风电产业从单一设备制造向系统集成、综合服务升级,从近海浅水向远海深水拓展,从单一能源开发向海洋牧场、氢能储能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迈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渤中海上风电基地
“一水八用”,从“望卤兴叹”到“卤水生金”
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卤)水资源丰富却曾面临“开发难、利用浅”的困境。如今,山东海化集团以“一水八用”模式将这一难题成功破解,不仅获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更走出了一条“科学开发、梯次利用、步步增值”的开发路径。
“早期的‘一水三用’,是制盐、提溴、苦卤化工阶段,传统工艺路径单一,资源利用深度有限。”山东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令波告诉新黄河记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超滤+纳滤”双膜法工艺,实现了“一水六用”升级,通过深耕膜技术领域,自主研发海卤水浓缩淡化,突破了“浓淡双收”技术难题;以创新“盐光互补”模式,在盐场制卤库水上空间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制盐”,突破“一水八用”。
据了解,该模式不仅大幅提升资源效率,还推动新能源与化工深度融合,通过海卤水浓缩淡化产出淡水,可供热电厂等工厂及周边居民使用,又能将浓缩后的卤水进一步提效利用,使海卤水中氯化钠利用率从30%提升至70%以上。2024年初,山东海化“一水八用”获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
△纯碱厂盐水车间纳滤工序员工进行细致巡检
海化集团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循环经济是成本负担”的旧有认知,凸显其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与社会价值。项目带动就业增收,亦保护海洋生态。目前,该企业正积极拓展“第九用”“第十用”等新场景,推动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延伸,为海洋强省建设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东海化集团的创新发展之路,也反映了山东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共同路径——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品结构优化,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升级,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中,类似山东海化这样的企业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海化集团大景
向海图强,山东海洋产业奔赴“蔚蓝”
如今,齐鲁大地的海洋产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链式发展的生动局面,海洋交通运输等12个“雁阵形”集群提速发展,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通过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山东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系统推进海洋经济质效跃升。
在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青岛、烟台、威海3市联合打造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着山东海工装备制造水平跻身国家队;蓬莱中柏京鲁新接8艘LNG动力集装箱船订单,合同金额超100亿元,彰显了山东在高端海工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产业布局方面,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总部落户山东,其研发的全球首艘21万吨氨燃料双燃料散货船目前已开工建造;招商局工业集团控股青岛造船厂,布局建造三大主力船型,打造中国领先的海洋装备制造及修理改装基地;威海芜船海工科技产业园开工投产、济宁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一期项目建设完成……这些为山东海洋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引擎。
△海化集团
从产业集聚到能级提升,从结构优化到创新突破,山东海洋产业发展正迎来历史性机遇。通过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山东已形成青岛总装建造企业与配套企业集聚、烟台油气装备与新型海工装备协同、威海特色船艇集聚的发展格局,海洋产业生态系统日益完善。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山东海洋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在经略海洋的征程上,山东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实的步伐,奔向充满无限可能的蔚蓝。(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 剪辑:王瑶华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