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美妆一哥急了?左手裁人右手签易烊千玺,顶流能救下滑业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22:02 1

摘要:当珀莱雅在2024年喊出“首个百亿国货美妆”时,整个行业都在给它鼓掌——毕竟在欧莱雅、雅诗兰黛这些外资巨头的夹击中,能杀出一条百亿血路,怎么看都是“国货之光”的剧本。可谁能想到,刚过百亿门槛,珀莱雅就踩了“减速带”: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7.21%,二季度更

当珀莱雅在2024年喊出“首个百亿国货美妆”时,整个行业都在给它鼓掌——毕竟在欧莱雅、雅诗兰黛这些外资巨头的夹击中,能杀出一条百亿血路,怎么看都是“国货之光”的剧本。可谁能想到,刚过百亿门槛,珀莱雅就踩了“减速带”: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7.21%,二季度更是放缓到6.49%,比去年同期掉了30多个百分点。股价跟着“跳水”,8月27日直接跌了7.59%,活像被按头灌了杯冰水。



更扎心的是,曾经撑起半壁江山的主品牌“珀莱雅”,上半年收入39.79亿,同比下滑0.08%——别小看这0.08%,去年同期它还在以38%的速度狂奔。管理层在电话会上嘴硬:“不是长期天花板,市占率才2%,对标海外还有空间。”可投资者不傻:你家卖爆的红宝石面霜、早C晚A,货架上摆了三年,消费者早就从“哇塞”变成“哦,又是它”了。这哪是“平稳阶段”,分明是大单品摸到了天花板,连带着主品牌一起“躺平”。

新品牌刚冒头就被追着打,明星化妆师赛道卷成“修罗场”

珀莱雅倒是没闲着,孵化新品牌想“曲线救国”。彩妆品牌彩棠上半年赚了7.05亿,增长21.11%;洗护品牌OR更猛,102.52%的增速,看着挺光鲜。但问题是,新品牌的“好日子”怕是长不了——尤其是彩棠,正被老对手上美股份按着头“打”。

彩棠能火,靠的是创始人唐毅的“明星化妆师”标签,说白了就是“专业人设”值钱。可上美股份多贼啊,直接拉来另一位顶流化妆师春楠,搞了个NAN beauty,从妆前精华到粉底液一应俱全,摆明了就是冲着彩棠来的。这下好了,明星化妆师赛道直接从“独一份”变成“双雄争霸”,以后怕是要卷成“十个化妆师九个创品牌”。彩棠能不能守住阵地?怕是得看唐毅和春楠谁的娱乐圈人脉更硬,谁的小红书种草笔记写得更“接地气”了。

更尴尬的是,珀莱雅为了给新品牌和主品牌“续命”,今年在营销上玩起了“钞能力”。上半年销售费用飙到26.59亿,同比增长13.64%,光形象宣传推广费就多花了2.99亿。钱花哪儿了?请顶流啊!刘亦菲、易烊千玺、宋佳,三个月一个,一口气签了仨,数量比过去五年加起来还多。要知道2020到2024年,珀莱雅总共才请了孙俪、范丞丞、章若楠三个人,今年直接“超标”。

可问题来了:顶流真能转化成销量吗?刘亦菲的仙气能让面霜多卖几万瓶?易烊千玺的粉丝会为了他买洗面奶吗?别到头来成了“粉丝空瓶一时爽,货架库存堆成山”。毕竟美妆圈又不是没见过这种事:前几年某品牌请顶流代言,结果直播间卖货数据还不如素人主播,最后只能默默解约。珀莱雅这波“豪赌”,更像是慌了神的“病急乱投医”——反正钱得花,不花股价跌得更惨,花了说不定还有点水花。

左手裁人右手砸钱,珀莱雅的“降本增效”演的哪出戏?

有趣的是,珀莱雅一边“挥金如土”请顶流,另一边却在“勒紧裤腰带”搞降本。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下滑5.43%,辞退福利从去年的0元飙升到707万——说白了就是“裁员”。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从去年9月开始,珀莱雅内部就开始“动刀”,中高层离职的离职,员工主动走的走,搞得人心惶惶。

这操作看得人一头雾水:左手裁人节流,右手砸钱烧广告,到底是差钱还是不差钱?或许答案很残酷:珀莱雅是真的“焦虑”了。主品牌增长停滞,新品牌还没顶上来,只能靠裁员“省点钱”,再靠砸代言“撑场面”,给资本市场讲个“我们还在增长”的故事。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能持续多久?员工裁完了,成本降到地板上了,下一步是不是要开始“砍研发”?要是连产品都开始偷工减料,那珀莱雅可就真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更讽刺的是,珀莱雅砸的代言费,可能还不如省下来的裁员钱“划算”。一个顶流代言费少说几千万,三个加起来怕是要上亿;而裁员省下来的成本,上半年才707万。这就好比“为了买个名牌包,把家里的冰箱卖了”,值不值?怕是只有珀莱雅的财务总监心里最清楚。

港股上市想“抄近路”?1.41亿外币储备够不够买个“海外牌”?

眼看国内市场不好混,珀莱雅把主意打到了港股上市上,号称要“加快国际化战略”,成为首家“A+H”国货美妆企业。听着挺唬人,说白了就是想通过港股融资,去海外搞并购——董事长侯军呈早就放话了,未来十年要靠并购补150亿营收,还想通过巴黎分公司买婴童、香水、男士护肤品牌,填补品类空白。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截至今年6月末,珀莱雅的外币储备只有1.41亿人民币——这点钱在海外并购市场,怕是连个“小品牌”都买不起。要知道,去年某外资美妆集团卖个边缘品牌,开价都要几亿欧元,珀莱雅这点钱,顶多算“诚意金”。更尴尬的是,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早就“水土不服”了,从雅诗兰黛到资生堂,近年增速都在放缓,珀莱雅就算买回来,怕是也得面临“改造难、本土化更难”的困境——总不能指望刘亦菲给海外香水品牌代言,就能让中国消费者掏腰包吧?

更要命的是,珀莱雅在港股还要对上“老冤家”上美股份。上美股份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速16%,净利润增速30.65%,甩了珀莱雅一条街;估值更是离谱,珀莱雅PE(TTM)才20倍,上美股份却有43倍。这意味着,珀莱雅去港股,不仅要跟外资品牌抢融资,还得被上美股份压着打——吕义雄年初放的“2025年冲刺百亿”豪言,怕是要踩着珀莱雅的“尸体”实现了。

国货美妆的“集体焦虑”:别再靠顶流和并购“续命”了!

说到底,珀莱雅的焦虑,其实是整个国货美妆行业的缩影。过去十年,国货美妆靠“大单品+流量营销”吃到了红利,珀莱雅的红宝石面霜、薇诺娜的特护霜、上美的红腰子平替,都是这么火起来的。可现在,消费者不傻了,大单品用久了会腻,流量明星塌房比翻书还快,光靠“讲故事”撑不住业绩了。

珀莱雅左手裁员右手砸代言,本质上是“用短期刺激掩盖长期问题”;港股上市想并购,是“想抄近路却没看清路”。真正的解药在哪?或许得回到最基本的“产品”和“供应链”上。外资品牌能活几十年,靠的不是顶流代言,而是研发投入和供应链优势——欧莱雅一年研发费用几十亿欧元,SK-II的神仙水配方守了多少年?国货美妆与其把钱砸在明星身上,不如多买点研发设备,多培养几个化妆品工程师,把“早C晚A”升级成“早C晚A+X”,让大单品真正有“迭代能力”。

当然,这话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资本市场等不及,投资者要的是“每个季度都增长”。但珀莱雅要是真想从“百亿企业”变成“百年企业”,怕是得学会“慢下来”。否则,现在靠顶流和并购勉强撑着,明年可能就得靠“卖资产”续命了。

最后说句大实话:国货美妆的“卷”,早该从“流量内卷”变成“研发内卷”了。珀莱雅要是能带头走出这个怪圈,就算短期增速慢点,股价跌点,长远看也是好事。怕就怕,它在焦虑中越陷越深,最后变成“为了增长而增长”的机器——那样的话,百亿之后,可能就是“下坡路”了。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