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傍晚,这家中药龙头突然甩出公告:子公司汉方现代药业的“结构甘油三酯”原料药获批上市。翻译成人话就是——以后国内药企生产肠外营养注射液,终于能用上国产关键原料了。
医药圈最近的迷惑行为大赏,白云山必须占个C位。
8月29日傍晚,这家中药龙头突然甩出公告:子公司汉方现代药业的“结构甘油三酯”原料药获批上市。翻译成人话就是——以后国内药企生产肠外营养注射液,终于能用上国产关键原料了。
但魔幻的是,公告里同时写着“对当期业绩无重大影响”。左手研发投入像撒胡椒面(405万),右手对应制剂市场蛋糕够吃三年(2024年销售额11.57亿),中间夹着一句“业绩没影响”——这操作,比奶茶店买一送一还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捡到宝了,还是又在玩“画饼充饥”的老套路?
一、先搞懂:这玩意儿到底是“救命药”还是“边角料”?
要聊明白白云山这波操作,得先认识下主角——“结构甘油三酯”。听着像化工原料,实际上是重症病人的“能量补给站”。
简单说,当人没法吃饭(比如术后昏迷、重症胰腺炎),就得靠“肠外营养”续命——通过静脉输液把脂肪、氨基酸、葡萄糖直接打进血管。而结构甘油三酯,就是脂肪的“高级形态”:普通脂肪乳剂消化慢、容易堵血管,它却能让人体快速吸收,还减少肝脏负担。
这东西以前多金贵?国内医院用的几乎全是进口货,比如德国费森尤斯的“结构脂肪乳注射液”,一支500ml能卖到200多块,比茅台还离谱。为啥?因为关键原料结构甘油三酯的生产技术,被国外药企垄断了二三十年。
直到2020年,国内才开始有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现在白云山子公司拿到批文,意味着国产制剂企业终于不用看老外脸色买原料了——你想想,11亿的制剂市场,背后的原料采购额至少占三成(按行业规律,原料药成本约占制剂售价30%),这就是3亿多的“原料蛋糕”,以前全让国外企业赚走,现在国产替代的口子被撕开了。
二、405万研发费:是抠门还是“精准打击”?
最让人争议的,是白云山只花了405万研发。
医药圈的朋友看到这数都得笑:现在创新药企搞个一期临床都得烧几千万,405万连给研发团队发年终奖都不够。但你可能不知道,原料药研发的“钞能力”逻辑,跟创新药完全是两码事。
这行的秘诀是“技术壁垒比投入金额更重要”。结构甘油三酯的生产,难在“分子重构”——得把普通甘油三酯的脂肪酸链重新排列,让它既稳定又好吸收。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像在分子层面“搭积木”,差一个化学键就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
白云山子公司汉方现代药业为啥能做到?翻它的老底就懂了:这公司本来就是玩“脂质体”出身的,之前搞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癌症化疗药),在脂肪乳剂研发上有十几年积累。相当于别人从零开始搭积木,它家里早就有半成品,稍微改改就能用——这405万,更像是“最后一块积木”的钱,不是从头盖楼。
对比下同行更明显:2024年某原料药龙头企业研发费用12亿,其中80%砸在头孢类大宗原料药上(竞争激烈、利润薄);而白云山这405万,精准砸在“高技术壁垒+低竞争”的细分领域,性价比堪比用拼多多9.9包邮买了件阿玛尼。
三、“对业绩无影响”:医药圈最狠的“反向营销”?
公告里那句“对当期业绩无重大影响”,直接让股民炸了锅:投入405万,对应3亿原料市场,怎么就没影响?难道白云山在学雷锋,研发成果免费送?
其实这里藏着原料药生意的“慢变量”真相。
第一步,批文≠产能。现在只是拿到“准生证”,要真正赚钱,还得建生产线、通过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至少得1年。
第二步,客户认证比谈恋爱还麻烦。制剂企业采购原料药前,要派审计团队去厂里查三个月:从原料采购记录到废水排放指标,比丈母娘审女婿还严。就算通过了,还得签长期供货协议,价格谈判又是半年——所以从批文到真正产生收入,至少得等18个月。
第三步,定价权博弈。现在国产结构甘油三酯就两三家企业能生产,短期是“卖方市场”,但等产能上来了,会不会打价格战?白云山能不能守住利润?这都是未知数。
但你要说这钱白花了?也不对。
医药圈有个“隐形冠军”定律:谁掌握了关键原料药,谁就掌握了制剂企业的“命门”。比如某抗生素原料药龙头,靠垄断一种中间体,能让全国制剂企业乖乖按它的价格进货——这就是“卡脖子”的威力。
白云山现在的405万,本质上是买了张“入场券”。等18个月后产能落地,它可能从“中药龙头”摇身一变,成为“肠外营养原料一哥”——到时候别说11亿制剂市场,整个肠外营养产业链的话语权,都可能捏在它手里。
四、当创新药卷成麻花,原料药正在偷偷逆袭
这两年医药圈最惨的是谁?创新药企。
集采大刀一挥,高价药纷纷跳水;资本寒冬一来,融不到钱的Biotech成片倒下。但有个赛道却在闷声发财——原料药。
为啥?因为它是医药产业链的“卖水人”。
你想,不管创新药怎么卷,制剂企业总得买原料吧?就像淘金热里,卖铲子的永远比淘金的稳。更妙的是,原料药还不怕集采:制剂集采砍的是终端售价,原料药作为“上游供应链”,反而可能因为制剂企业成本压力增大,更愿意采购性价比高的国产原料。
这两年印度原料药企业靠这逻辑赚翻了:垄断全球20%的原料药供应,股价十年涨了15倍。国内企业也在偷偷发力,2024年化学原料药出口额突破2000亿,同比增长12%,增速比创新药还快。
白云山这步棋,其实是在“跨界抢赛道”。作为中药龙头,它以前靠板蓝根、复方丹参片躺着赚钱,但中药市场增长慢(年增速5%),还老被质疑“疗效不明确”。现在切入化学原料药,相当于给公司装了个“增长发动机”——左手中药保基本盘,右手原料药拓增量,这操作比奶茶店卖咖啡还精明。
五、给股民的一句话:别盯着K线,得看“产业链话语权”
最后聊聊股民最关心的:这事儿到底算不算利好?
短期看,确实是“蚊子肉”——今年业绩别想靠它翻身,股价可能也就波动一两个点。
但长期看,这可能是白云山从“中药玩家”向“医药全产业链巨头”转型的关键一步。你想想,当它在肠外营养原料药站稳脚跟,下一步会不会搞更多高壁垒原料?比如肿瘤药原料药、疫苗佐剂?到时候就不是“11亿市场”的事了,可能是百亿级的增长空间。
医药投资早就过了“听故事炒概念”的年代。现在得学会看“产业链话语权”:谁掌握关键技术,谁卡住供应链节点,谁就能在集采和内卷中活下来。白云山这405万,看似是小投入,实则是在“买未来的船票”——至于这船能不能开到对岸,还得看它接下来的产能落地和客户拓展。
总之,别被“对当期业绩无重大影响”吓退,也别指望它明天就涨停。医药圈的钱,从来都是熬出来的——就像结构甘油三酯,看着不起眼,却是重症病人的“续命稻草”;有些投资,看着像蚊子肉,熬到最后可能变成“肥肉”。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