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日帮同事整理华为会议笔记时,那些龙飞凤舞的手稿仿佛一群醉酒的舞者,在纸页上跳着凌乱的踢踏舞。歪歪斜斜的字迹时而纠缠如藤蔓,时而散落似秋叶,让我的双眼在墨迹迷宫中艰难穿行。反复检视三遍后,才从那片"狂草海洋"里打捞出"项目截止日期"和"责任人"这两叶扁舟。若
前几日帮同事整理华为会议笔记时,那些龙飞凤舞的手稿仿佛一群醉酒的舞者,在纸页上跳着凌乱的踢踏舞。歪歪斜斜的字迹时而纠缠如藤蔓,时而散落似秋叶,让我的双眼在墨迹迷宫中艰难穿行。反复检视三遍后,才从那片"狂草海洋"里打捞出"项目截止日期"和"责任人"这两叶扁舟。若日日与这些"天书"周旋,恐怕不出半月,我的眼眶就要变成大熊猫栖息的竹林了。
正当我对着堆积如山的笔记抓耳挠腮之际,好友的消息宛如久旱逢甘霖般翩然而至:"你不是总抱怨手写笔记像在破译甲骨文吗?试试听脑AI吧,我用来转写客户语音时,那效率简直像春蚕食叶般迅捷。"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点开应用商店,谁知这无心插柳之举,竟让我的工作方式如同破茧之蝶,焕然一新。
其实不止我,身边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记录痛点”:
职场里,开会时老板讲得比机关枪还快,手速根本赶不上语速,要么漏了重点,要么写出来的笔记像“鬼画符”;学生党上课记笔记,一边抬头看黑板一边低头写,经常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就连我妈给我发语音说“俺家猫又翻垃圾桶”,我得反复听三遍才敢确认不是“俺家狗又翻垃圾桶”。
现在不管是职场还是学习,“记录”早就不是“写下来”那么简单了——得准(别把“加薪”写成“加班”)、得快(别等会开完了,笔记才写了一半)、得全(别漏了关键信息)。可手写或纯语音记录,要么费眼睛要么费时间,这时候就特需要一个能“帮你把混乱变整齐”的智能工具。
刚开始用听脑AI,我就被它的“耳朵”和“脑子”惊到了——
首先是“听得准”。当母亲用浓重的乡音发来语音,夹杂着“俺家那只猫又翻了灶上的碗”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话语时,我原以为转写工具会将其误听为“俺家那只毛又翻了灶上的晚”。
但令人惊喜的是,它竟能一字不差地精准捕捉!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背后是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功劳——它能像一位精通方言的语言学家,通过“翻碗”这个动作的上下文,敏锐地分辨出“猫”与“毛”的细微差别。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语言通”不仅能听懂19种地方方言的絮语,还能流畅处理7国语言的交谈。
在跨国视频会议中,它就像一位专业的同传译员,将客户说的“Could you send me the proposal by Friday?”完整转写,连“by Friday”这样的时间状语都准确无误,其98%的准确率让我的“中式英语笔记”相形见绌。每一次核对,都让我对这份精准心生赞叹。
起初,这款工具于我而言不过是会议语音的转写助手,未曾想它竟暗藏玄机,如一位心思缜密的秘书般懂得提炼精华。上周的项目会议中,它仿佛戴着金丝眼镜的文书专家,将"项目截止日期:下周三""行动项:张三负责提交预算表"等关键信息,像珍珠般用加粗字体串起。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能把杂乱的讨论内容编织成结构分明的锦缎——"会议主题""参会人员""讨论内容""行动项"几个板块自动排列,导出的会议纪要宛如精心装裱的工笔画。如今每次开会,我都习惯让它静静守候在侧,会后只需稍加修饰,便能将成品翩然送至同事案头。曾经需要伏案一小时整理的纪要,如今十分钟便可优雅收工,省下的光阴足够我细品一杯丝滑的奶茶,或是补上那些在数字迷宫中走失的报表。
还有“记得牢”。它的云端存储太懂打工人了!上次我手机没电关机,以为早上转写的客户语音没了,结果打开电脑登录账号,发现所有内容都存在云端,不管用手机还是电脑,随时都能查。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翻遍书包找笔记本,最后发现“哦,昨天忘带了”。
我之前用过某款知名转写工具,要么把“营销方案”转成“营消方案”,要么对 dialect(方言)完全没辙——我妈用老家话跟我视频,它转出来的内容跟“加密电报”似的,我得猜半天。听脑AI不一样,上次我用四川话跟朋友打电话,它居然把“要得”“巴适得很”都准确转出来了,朋友笑着说:“这工具比我还懂你的方言。”
还有一次,我尝试用它记录老师的课堂讲解,结果发现这个小助手竟像一位贴心的学习秘书,能精准捕捉知识要点——当老师讲到"光合作用的三个阶段"时,它立刻为这段文字披上醒目的黄色外衣;提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时,又为它换上鲜艳的红色礼服。
这些被精心装扮的重点内容,在复习时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比我自己潦草涂抹的波浪线不知要醒目多少倍。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仿佛装着一把智能钥匙,当我想要探寻"唐朝诗歌的特点"时,只需轻轻输入这几个字,转瞬间就能在文字的海洋中精准打捞出相关片段,这速度比翻阅纸质笔记快了何止十倍,简直像是给复习装上了火箭推进器。
对了,它的使用真的很简单,我妈现在都能用它转写跟邻居的聊天内容,还跟我说:“这个工具比你爸还会记事儿。”你看,连我妈都能学会,你肯定没问题~
来源:唐xi小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