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者不应该与被资助者见面,胡雷也不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4 02:03 2

摘要:我觉得,做慈善的时候,要顾及一下小女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各种联系、家访、直播、拍照、视频并放在网上,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否能承受这样的压力?

那个被胡雷资助的小女孩走了,非常令人惋惜和心痛,这也引起一些反思,比如资助者应不应该与被资助者见面。

我觉得,做慈善的时候,要顾及一下小女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各种联系、家访、直播、拍照、视频并放在网上,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否能承受这样的压力?

胡雷做慈善是好心,但是他应该没有意识到,小女孩已经进入青少年时期,心思比较敏感,这样作为“贫困生”和胡雷见面,被同学齐刷刷的围观,对其心理伤害是巨大的。

以后她可能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稍微有哪方面做的不好,可以就会被指责:辜负了好心人的善意。

以后她的成绩也不能不好,因为稍微不努力,就会被人指责:辜负了好心人的期望。毕竟,胡雷一句“一定要好好学习”,有可能成为一道无形的枷锁,将资助和成绩绑定。

胡雷对女孩说“等你考出好成绩我再来”,无形中将资助与成绩绑定,可能使儿童将个人成就视为“还债工具”。

在后来,胡雷更不应该说把小女孩“当做女儿”这样的话,没有问女孩愿不愿意,况且女孩还没有成年,即使女孩同意,也不应该。避免走入将资助变成“情感绑架”的误区。

在网上刷到过胡雷资助其他的小女孩的画面,基本上也是类似的画面,胡雷和小女孩见面,小女孩哭泣、不知所措,周围有一圈围观的人。没有人在乎被资助者的心理压力。

胡雷与资助的另一个小女孩见面

从女孩与胡雷见面时的当场表现:笑容凝固、掩面痛哭、颤抖等反应来看,她是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压力的。

不见面,就不能做慈善了吗,显然不是,后续反馈,可以通过被资助儿童的家长、老师来反馈,避免直接与儿童联系或见面。

其实大多数发达国家,资助者和被资助者见面是不被准许的,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被资助者的隐私和尊严。

资助者不被准许与受助者见面,也从源头上杜绝了一些心术不正的“资助者”。当然这并不是说胡雷不纯粹,你能保证一个胡雷是纯粹的慈善者,又怎么能保证其他千千万万的人,是纯粹的慈善者呢?

国内有些大学做的就很好,其资助贫困学生的方式之一,是偷偷往他们的饭卡里打钱,没有人知道,是谁接收了这些钱,保护了被资助者的隐私和尊严。

本文并不是说小女孩的离世,与胡雷先生有任何关联,只是讨论资助者与被资助者应不应该见面的话题。

来源:地理之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