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28 日,科技媒体 Android Headline 的一则报道炸了锅:苹果与三星两大巨头罕见联手,共同向中国手机厂商小米发出了 “停止并终止” 律师函。理由很直接 —— 他们认为小米在印度市场的营销行为涉嫌 “偷袭营销”,损害了双方的品牌形象。
当苹果和三星这对缠斗了十几年的 “老冤家” 站到同一阵营,数码圈的瓜突然就有了不一样的重量。
8 月 28 日,科技媒体 Android Headline 的一则报道炸了锅:苹果与三星两大巨头罕见联手,共同向中国手机厂商小米发出了 “停止并终止” 律师函。理由很直接 —— 他们认为小米在印度市场的营销行为涉嫌 “偷袭营销”,损害了双方的品牌形象。
这场风波的焦点,绕不开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两次关键营销动作。
今年小米在印度发布 Xiaomi 15 系列时,直接在发布会上将自家的 Xiaomi 15 Ultra 与 iPhone 16 Pro Max、三星高端旗舰的相机性能 “正面硬刚”。按照报道描述,小米不仅点名了这两款竞品,还通过对比暗示自家机型的拍摄能力更胜一筹。
更早些时候的 4 月愚人节,小米的操作则更显 “调皮”:刊登整版报纸广告,公开调侃 iPhone 16 Pro Max 的相机 “可爱”,字里行间都在暗示其性能不如自家旗舰。
在手机行业,“参数对比” 几乎是营销标配。但业内人士的观点很明确:比较规格没问题,可直接点名竞争对手品牌、甚至用 “调侃” 的方式突出对方 “不足”,很容易踩过法律红线。
苹果和三星的联手,本质上是对 “偷袭营销”(Ambush Marketing)的共同抵制。
简单说,“偷袭营销” 就是未经竞争对手同意,强行将自家产品与对方进行关联,甚至通过暗示、调侃等方式 “蹭热度” 或 “踩对手”,以此吸引市场关注。这种行为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它可能模糊消费者认知,甚至损害被关联品牌的商业信誉。
而苹果与三星的 “联手” 本身,就足够颠覆认知。要知道,这两家公司曾因专利战打了十几年,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官司一度蔓延全球十几个国家。如今却为了抵制同一类营销行为站到一起,足以说明小米的操作在行业内引发了多大的争议 —— 连老对手都觉得 “不能忍”。
手机行业的竞争早已从 “参数内卷” 延伸到 “营销内卷”。尤其在印度这样的关键市场,头部品牌的每一步动作都可能影响市场份额。
但小米这次的争议,恰恰戳中了营销战的核心问题:热度和合规,到底该如何平衡?
用调侃、对比吸引眼球,短期内或许能赚足流量,但一旦越界触碰法律风险,反而可能反噬品牌口碑。苹果和三星的律师函,与其说是针对小米,不如说是给整个行业划了一条线:市场竞争可以激烈,但规则不能不讲。
毕竟,消费者最终认的还是产品实力。靠 “踩对手” 出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互动时间:你觉得小米的营销行为算 “越界” 吗?苹果三星的联手,会不会改变手机行业的营销规则?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JAX的科技小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