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7日国台办发了个明确信号,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大陆邀请台湾各界一起参加“九三”相关纪念活动。结果紧接着,岛内绿营部门就加码搞“限缩令”,警告公职人员、退役将领、艺人这些群体别去。一边欢迎,一边禁令,两条路直接对上了。这里头信息量
8月27日国台办发了个明确信号,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大陆邀请台湾各界一起参加“九三”相关纪念活动。结果紧接着,岛内绿营部门就加码搞“限缩令”,警告公职人员、退役将领、艺人这些群体别去。一边欢迎,一边禁令,两条路直接对上了。这里头信息量不小,背后的意思更值得琢磨。
一是这场纪念典礼本身的政治和军事意义;二是两岸在“历史怎么说”上的拉扯;三是这事会给岛内政治带来啥连锁反应。把这三根线捋直了就会发现,这封“邀请函”不只是客气一下,已经触碰到了身份认同、战略态势,甚至是选票结构这些深层问题。
国台办的说法,一直围绕“邀请台湾同胞”这个大框架,没对外公布所谓的“完整名单”和具体谁坐哪,舆论里说“邀请函送到2300万台湾人手上”,更像是宣传时的说法。但话说回来,公开信号一放出去,大家自然会讨论“谁敢去、谁不敢去、去了绿营会怎么管”。岛内这边,媒体和社交平台都在盯着两个群体:艺人和退役将领。艺人怕影响商业代言,退役将领怕影响后续待遇和安全审查。民进党的套路就是把“去大陆参加活动”和“被统战”绑在一起,还点名发出警告。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说日本在到处劝人别去,把“九三”纪念说成是“反日动员”;还有说法列了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领导人会到场的名单。这里我得提醒一句:这些都是评论里的说法,不是最终确定的观礼名单。阅兵邀请谁、谁来,本来就涉及很多机密,最后坐在观礼台上的人,往往跟活动前一周的外交安排直接相关。所以有些判断,得等后续消息出来再下。
现在台面上的对立已经很明显了。大陆用“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凝聚人心,核心是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台当局用“政治敏感”来泼冷水,拿安全审查和意识形态当借口。 这两种态度放一起,大家心里自然会比较:纪念抗战,台湾难道没份吗?这就是两边争夺话语权的关键。大陆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一起分享胜利果实”,把历史和现在串成一条线;绿营说“要防着被统战”,把安全和意识形态捆成一团。两种说法,决定了两种动员方式,也决定了两岸民众的情绪会往哪边走。
别小看一场阅兵,它不只是摆装备给人看,更是在传递一套叙事。队伍怎么排、梯队顺序怎么定,背后其实是国家安全观的排序。今年是抗战主题年,所以抗战老兵、历史资料展示、纪念音乐这些“软内容”,会和防空反导、远程火箭炮、战略支援部队这些“硬装备”一起出现。对台湾观众来说,这其实是双重信号:一边是“我们有共同的历史”,一边是“现在有保护大家的实力”。 认同告诉你“咱们是一家人”;实力告诉你“家里有能力护着你”。舆论里总提“安全感”,这不是空话——大家关心的是,真遇到事了,谁能扛得住。
无论岛内政治如何。有个趋势很明显:不管站什么立场,大家都看得出来,只要岛内政治陷进派系争斗,社会对外部议题的注意力就会被“内耗”抢走。一边在搞国家层面的仪式宣传和两岸沟通,另一边在忙着自己人斗自己人,这种对比会特别扎眼。 这不是我情绪化,而是传播学里的“镜像效应”——放在同一个画面里,反差会被放大。
这里必须提个风险点:民进党的“禁令”和“警告”,会把个人选择变成“道德标签”。艺人、退役将领、学者,不光要考虑工作合同和出入境问题,还要面对粉丝和圈子里的舆论压力。越把选择和“道德”绑在一起,越容易逼出“沉默的大多数”。 有人不说话,不代表没想法。对两岸关系来说,这种沉默最麻烦——既不帮你站台,也不跟你吵架,但关键投票时会用选票表态。
再从军事层面挖深一点:阅兵是用来稳定预期的。在大陆的叙事里,“九三”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展示现在战略实力的窗口。 装备怎么排、队伍怎么走,传递的是“国防现代化的进度”。观众未必能记住某款导弹的编号,但会记住那种“有秩序、可预期”的感觉。对台海来说,这种秩序感本身就是威慑的一部分。威慑不一定靠大声喊,更多靠对手和旁观者心里的“算盘”:算来算去,觉得动手不划算。阅兵就是把这把“算盘”递过去,让你自己算。
这次“邀请台湾同胞”能拿到什么政治好处? 简单说分三层:第一层,巩固大陆和台湾民间的情感联系,让台湾同胞觉得“自己也是这段历史的一份子”。第二层,逼着岛内政治力量表态——谁在主导话语权、谁在反对纪念,立场一下子就清楚了。第三层,向国外展示“统一是有沟通路径的”,用“欢迎”这个词,冲淡“只有军事压力”的印象。这套做法不是第一次用,这么多年一直这样,只是这次绑在“80周年”这个节点上,力度更集中。
两岸博弈从来不是一次就能定局的。邀请函能增加大陆的叙事优势,但不会直接改变两岸关系的基本结构。什么是基本结构?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外国干预的程度、经贸和科技合作的紧密程度。这些问题不会靠一场仪式解决,但仪式能改变舆论的温度,时间长了,温度会影响政治的黏合度——这才是长期价值。
至于日本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会不会来,目前只有评论和部分名单片段,我保持谨慎。外交场合的细节很讲究,差一个词可能就差一个级别。媒体喜欢用“确定到场”这种说法,大家不妨等后续观礼画面出来再判断。我更关心的是,各国对台海局势的“表情”——有人选择低调,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这些态度会写进年度国防白皮书,会影响军演的次数和范围。比起谁坐在观礼台前排,这些长期指标更重要。
接下来岛内舆论会分成两个方向:一个问“去不去”,一个问“值不值”。前者是“敢不敢”的问题,后者是“划不划算”的问题。艺人要考虑名声和代言,退役将领要考虑身份和待遇,媒体要考虑牌照和观众信任。一旦有人带头去了,就会有“破窗效应”——第一块玻璃碎了,虽然不会全碎,但裂纹会扩散。记者会盯着这些“裂纹”报道,政治话题也会跟着这些“裂纹”展开。
这封“邀请函”的真正目的是“让历史说话,让现实被看见”。让历史说话,是把抗战和台湾光复的故事讲给台湾同胞听,告诉他们这不是别人的节日;让现实被看见,是让观礼镜头里的秩序、装备和礼仪,变成可感知的安全承诺。当两岸民众把“共同记忆”和“安全感”叠在一起,关于统一的讨论就会更具体,而不是飘在天上。
回到开头的问题:赖清德有没有想到,这个时候会收到对岸的“邀请函”?政客应该想到了,但他们最怕的是“想到了也拦不住”——这才是关键。当政治禁令遇上公共纪念仪式,禁令很容易被仪式的影响力消解。 有人会躲,有人会绕着走,有人会笑而不语。台海问题不只是棋局,更像一场“剧场”,观众的态度往往决定下一幕怎么演。
最后我总结一句:这封“邀请函”,军事上是“看得见的威慑”加“能感受的善意”;政治上是争夺话语权;社会层面是重新动员那些“沉默的人”。 接下来,镜头会记录真相,名单会给出答案。等礼炮响完,我们再看:谁赢了嘴上的争论,谁赢了现场的场面,谁真正赢了人心。
来源:晓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