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造”出产业新概念——杭锦旗践行“两山”理念20周年系列报道(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6:14 1

摘要:20年,这片沙漠不仅冒出了葱郁绿意,更织出一条“金链条”——串起沙漠光伏、特色种植、精深加工,把生态红利变成了牧民手里的真金白银。

沙漠能种蓝莓?能养蝴蝶兰?还能酿好酒、建光伏?

面对这些“不可能”的疑问,杭锦旗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能!

从“风沙埋家园、十种九不收”,到“绿满沙漠、钱进腰包”,杭锦旗用了20年。

20年,这片沙漠不仅冒出了葱郁绿意,更织出一条“金链条”——串起沙漠光伏、特色种植、精深加工,把生态红利变成了牧民手里的真金白银。

走进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库布齐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沙漠蓝莓产业种植基地,15个大棚整齐排列,这些大棚并非企业独资建设,而是由村投公司牵头打造,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始终锚定“带动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掀开棚帘,成盆的蓝莓长势喜人,翠绿的叶片间缀上了紫蓝色果实。

吉日嘎朗图镇库布齐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沙漠蓝莓产业种植基地沙漠蓝莓长势喜人

“沙漠里咋能种出蓝莓这种娇贵水果?”不少人犯嘀咕。

“这就要靠杭锦旗的‘先天优势’和我们的‘后天巧劲’。”内蒙古印象沙谷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龙笑着解惑,杭锦旗昼夜温差大,加上独特土壤的加持,我们给蓝莓定制了“椰糠床”,把PH值稳稳控在5.3左右,刚好契合了蓝莓最适宜的生长需求。

依靠这套“量身方案”,杭锦旗打破了“沙漠种不出娇贵水果”的固有认知。今年上半年,这15座大棚先种了羊角蜜、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因口感清甜、生态健康供不应求,收入达到了130万元。更让牧民安心的是,村投公司会按照约定比例,将大棚收益分给参与的农牧民,让大家早早尝到了沙漠“新宠”的“甜头”。

5月份瓜果丰收后,高龙迅速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蓝莓,按照“5月种植、年底卖”的节奏,预计这批蓝莓能带来五六百万元的收入,让沙漠大棚真正实现“四季有产出、月月有收益”的良性循环。

从蓝莓基地出发,沿着穿沙公路前行,不远处的蝴蝶兰种植基地,同样藏着沙漠里的“秋日奇迹”。推开温室大门,蝴蝶兰的幽香瞬间包裹周身,数万株蝴蝶兰神态迥异、千姿百态,有的独挂枝头似展翅欲飞的蝴蝶,有的相互簇拥如彩色云霞。

“我们先后开发了一百多个蝴蝶兰品种,常种的有六十多类,始终跟着市场需求调整品类。”基地负责人图娜拉说。

沙漠蝴蝶兰 折伊琳 摄

为了让这“南方娇花”在沙漠扎根,团队不仅维持温室25℃的恒温环境,还创新采用沙漠蛭石与珍珠岩混合基质,解决了蝴蝶兰根系透气难题。如今,这里的蝴蝶兰不仅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花卉市场,还成为传递沙漠风情的特色伴手礼。今年以来,基地营业额已突破900多万元,周边农牧民也通过参与种植、管护,稳稳端上了“致富饭碗”。

在杭锦旗的沙漠产业版图中,还有一位特殊的“新贵”——带着大漠独特气息的美酒。

“快来品品我们的沙漠酒,这可是地道的‘大漠味道’。”跟着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杜红兵,我们走进了企业的沙窑秘藏酒窖。地下沙窟中,七百多个陶罐整齐排列,温润的空气里满是醇厚酒香。

“我们的酒生于大漠,酿于大漠,藏于大漠。”杜红兵骄傲地说。原料是库布其附近的五谷好粮,科学配比出独特味儿;水是沙漠深层甘泉,矿物质含量足,为酒质打下坚实基础;工艺更特别,沙酵发酵搭配沙窑秘藏。沙窟常年20℃,湿度刚好,能让酒里的水和乙醇更好融合,酒熟得更透、口感更绵柔,最后装在精选陶罐里陈储,靠陶罐的密封性和通透性,让酒质更清、更甜。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生产原酒七百多吨,产值约七千多万元,而这杯带着大漠印记的美酒,早已通过穿沙公路,销往鄂尔多斯各地。

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沙窑秘藏酒窖 折伊琳 摄

若说特色种植、精深加工是沙漠产业的“摇钱树”,那光伏产业便是链接起生态与工业的“聚宝盆”。

走进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连片的光伏板如同蓝色的“生态网”,沿着库布其沙漠边缘铺展,将起伏的沙丘牢牢“锁住”。

“我们搞的是‘光伏+生态修复’一体化模式。”朔方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现场负责人李金裕,光伏板阵列间种着沙蒿、沙打旺这些耐旱植物,还装了移动式滴灌,既保证草木能活,又为后续产业打基础。

该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占800万千瓦。眼下,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一二期正热热闹闹建设,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正从这里往外 输送 。

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 折伊琳 摄

更关键的是,光伏板还能“治沙”:板一盖,地表风速降了、蒸发少了,板下土壤湿度明显提升。曾经跑个不停的沙丘,慢慢变成了“固定绿洲”。基地还建了智能温室育苗工厂,培育出甘草、黄芪、沙柳等适合沙漠生长的苗木。随着项目推进,“光伏+治沙+种植+富民”的多赢链条,越来越清晰。

“这片沙窝子,以前种啥死啥,现在板上能发电,板下有收益。”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黄芥壕村的王飞荣走在光伏板间的田垄上,看着冒头的甘草苗,满是欢喜。谈及收入,他感慨:“以前靠天吃饭,收成差,一年忙到头没多少钱。今年除了地里收成,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300到500元,月收入超8000元。”

自2016年首个光伏治沙项目落地,杭锦旗的新能源产业就像踩了“油门”。“以库布其为基地,我们正在‘逐浪’新能源蓝海。”杭锦旗能源局局长李利军说。目前,中国三峡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内蒙古能源等企业,已在库布其沙漠腹地 投资 约210亿元,建成光伏装机规模4.91GW。算下来,每年能节约标准煤约2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6.9万吨。到“十五五”末,杭锦旗规划的新能源发电规模,将会冲到40GW。

如今,杭锦旗在沙漠的产业“棋路”,正沿着不同赛道持续拓展、协同发展,在生态治理的大框架下,各自释放动能又相互呼应,共同撑起沙漠经济的活力版图。

“以前觉得沙漠是‘穷根’,现在才知道,只要守住生态,沙漠就是‘富矿’。”王飞荣望着远处的光伏板眼里满是憧憬。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慧丰 孙永芳 贺炫凯 杨男

编辑:郭娜

校对:吴卓群

审核:武文玲

终审:田坪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