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表排得密密麻麻,作业堆在桌角像小山,连课间十分钟都有人抱着书追老师问问题。这时候总有人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影响命运”,以前听着特像鸡汤,现在回头看,是真没骗人。
人一到高中,总觉得日子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
课表排得密密麻麻,作业堆在桌角像小山,连课间十分钟都有人抱着书追老师问问题。这时候总有人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影响命运”,以前听着特像鸡汤,现在回头看,是真没骗人。
你仔细琢磨琢磨,天天定闹钟早起背书的人和天天踩着早读铃冲进教室的人,最后过的人生画风能一样吗?
一个到点就精神抖擞,翻开书就进入状态;一个永远在梦里赶公交,坐下来还得缓半小时才能清醒。
就这点差距,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三年下来,那真是天壤之别。
说真的,高三学生最怕的不是题太多、老师太凶,而是自己那点烂习惯。
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一到晚上该写作业了,手就痒得想摸手机,本来只想刷五分钟短视频,结果抬头一看,半小时过去了,作业本上还是那道没解开的数学题;一上课眼神就控制不住地游离,窗外飞过一只鸟都能盯着看半天,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公式、画的图,愣是一个字没往脑子里去;一到期末考试翻笔记,发现好多页都是空白,甚至还有随手画的小人儿,当时就懵了——我这学期到底上过这门课吗?
说白了,高中这三年,能不能撑过去,能不能考个好成绩,关键真不在智商,就在那些不起眼的小习惯上。
很多学生一拿到厚厚的教辅书就慌,尤其是那种几百页的练习册,翻几页就觉得胸口发闷,好像要窒息。
其实不是书太厚,是你没计划,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
没有计划的人学习状态像什么呢?就像你走进超市不拿购物单,推着车东逛西逛,看到薯片想买,看到可乐想拿,最后结账的时候才发现,家里缺的酱油、盐,一样都没买。
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一天24小时,刨去睡觉、吃饭、上课的时间,剩下的自由时间其实没多少。如果不事先想清楚这段时间要做什么,时间就会被各种小碎片吃光。
别人能利用晚自习完成三道数学大题,整理完英语错题,你可能还在纠结“先写语文作文还是先做物理卷子”,或者改作文标题改了半小时,最后啥实质性进展都没有。
而且计划这东西,不是说写个漂亮表格贴墙上就行,关键是要真正执行。
比如你每天固定晚上七点到九点刷数学题,那就雷打不动,到点就把数学书、练习册拿出来,手机调成静音放远一点;睡前半小时整理错题本,就别再想着刷朋友圈、聊微信。你别觉得这样麻烦,哪怕坚持一周,你就能明显感觉到变化——焦虑少了,不会总担心“还有好多事没做”,效率反而高了。
你发现没?
有计划的人,做事都特别有条理,很少会手忙脚乱。
很多学生总觉得课堂是唯一的学习战场,上课前根本不预习,结果老师一开口说“我们今天讲第三章的函数性质”,听到“定义域”“值域”这些词就蒙圈,后面再讲什么,完全跟不上节奏。
其实预习就像提前打草稿,把课本里的知识点过一遍,哪里不懂、哪里有疑问,先标出来,相当于提前把坑踩了一遍,课堂上就能精准知道自己该听什么,该问什么。
说得再直白点:
没预习的学生听课,就像在看一本没看过前情提要的书,老师讲得再精彩,也不知道上下文,全程云里雾里;有预习的学生听课,就是在查漏补缺,老师讲到自己标过疑问的地方,马上就能集中注意力,听完之后瞬间就懂了。
这两种状态的差别,真的巨大。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预习的时候别偷懒,随便在课本旁边写下几个“问号”。
比如学历史的时候,看到“辛亥革命的意义”,就可以写“为什么说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它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影响?”学化学的时候,看到“化学反应速率”,就写“温度怎么影响反应速率?”“催化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老师一讲,你马上就能对号入座。
那种瞬间解惑的爽感,谁体验过谁懂,比课后花两小时补课管用多了。
说句实在话,高中生一大半的知识都来自课堂,老师讲的重点、解题技巧、易错点,都是经过筛选的精华。
可偏偏很多人把课堂当陪跑,老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动情处还拍黑板,台下的同学却在抠橡皮屑,或者在课本上画小人,甚至偷偷趴在桌子上睡觉。
你想啊,上课走神五分钟,老师可能已经讲完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一个解题思路,课后你要花一小时甚至更久,才能把这段内容补回来,这划算吗?
明显不划算啊。
那些课堂效率高的人,往往课后根本不用“熬夜恶补”。
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就把知识消化得差不多了,课后只需要花点时间复习、巩固就行。所以真正要养成的习惯,不是“乖乖坐在座位上听课”,而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随时在心里问自己:这个知识点我懂了吗?
刚才老师讲的解题步骤,我有没有记清楚?
哪里卡住了,是不是要等老师讲完这个部分就举手提问?这种实时互动的感觉,比事后抱着课本死记硬背强一万倍。
我之前有个同学就是这样,上课的时候眼睛一直跟着老师转,老师写板书他就快速记重点,老师提问他就在心里默默回答,偶尔还会跟同桌小声讨论两句。
结果他每天晚上十点半就能睡觉,成绩还稳居年级前二十。
你说,这是不是就是课堂效率高的好处?
人类的脑子就是这么不靠谱,你今天觉得记得牢的知识,可能三天后就像没见过一样,脑子里只剩下模糊的印象。
所以复习特别重要,它就像给记忆打补丁,把那些快要“漏掉”的知识补回来。很多学生都吃过不复习的亏:考前打开书,发现自己之前记的笔记像外语,根本看不懂;看到练习题,觉得似曾相识,可就是想不起来解题方法,跟看谜语似的。
聪明人就会建立自己的复习节奏,不会等到考前才临时抱佛脚。
比如每天晚上睡前花十分钟,快速回顾当天学过的知识点,语文的古诗、英语的单词、数学的公式,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周末花两个小时,整理一周的重点内容,把错题再做一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每个月再花半天时间,做一次大复盘,把这一个月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框架。
你别觉得这样会占用很多时间,其实特别省事。
因为比起考前熬几个通宵,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这种循序渐进的复习,能让知识在脑子里扎根,不容易忘,也不至于一到考场就掉链子。
你想想,考试的时候看到一道题,马上就能想起老师讲过的知识点、自己整理过的解题方法,那多有底气?
还有人觉得,高中只要把课本学好就行,阅读是闲工夫,没必要花时间。
可实际上,光靠课本混到高考?可能能考个及格分,但代价是你会被题目里稍微拐个弯的内容绊倒。比如语文作文,要写一篇关于“科技与人文”的文章,如果你平时只看课本,没读过相关的评论、散文,根本写不出有深度的内容,只能翻来覆去说那几句大白话;英语阅读理解考到环保、科技类的题材,如果你没接触过相关的文章,连里面的专业词汇都不认识,怎么能读懂文章、做对题?
真正拉开成绩差距的,往往是平时积累的知识面。
而且阅读也不需要装高雅,不用非得读世界名著、学术论文。你喜欢看小说,那就看青春文学、科幻小说;喜欢看杂志,那就看《读者》《意林》《环球人物》;甚至看新闻社论、科普文章都可以。
关键是要通过阅读,让自己多角度看世界,积累素材,拓宽视野。
你看得多了,写作文的时候自然能引用里面的例子、观点,文章就有了血肉;理解社会现象也会更快,比如看到“人工智能发展”,你能想到它带来的便利,也能想到可能存在的问题;甚至做英语阅读理解时,很多题材你会觉得“哦,这不就是我前几天看过的那篇文章嘛”,瞬间就理解了内容,做题速度也会快很多。
对了,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运动。
很多高中生以为“学习=熬夜+咖啡+坐着不动”,觉得花时间运动是浪费。结果呢?天天坐着不动,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供氧不足,上课总打瞌睡,晚上熬夜学习效率也低,时间长了身体还垮了,感冒、发烧成了家常便饭,成绩反而没起色。
其实运动的意义,不是为了练出腹肌、马甲线,而是让大脑保持清醒,让身体更有活力。哪怕每天放学后跑十分钟步,或者课间做几分钟拉伸、广播体操,精神状态都会不一样。
我认识一个学生,之前成绩中等,上课总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老师找他谈了好几次都没用。
后来他妈妈让他每天晚上吃完饭去小区跑半小时步,刚开始他还不情不愿,坚持了一个月后,整个人都变了——上课不打瞌睡了,能集中注意力听完整节课,作业完成得也快了,成绩慢慢就上去了。
你看,身体和大脑就是一体的,你不爱惜它,它就跟你对着干;你好好照顾它,它就能给你助力。
所以啊,高中三年,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简单在于,只要你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该养成的习惯养成,成绩自然不会差;难在于,很多人明明知道哪些习惯不好,却总想着“明天再改”,结果一拖再拖,最后追悔莫及。
真正把你拖垮的,往往不是那些很难的题目,而是自己那些小习惯:今天偷个懒,少做一套题;明天熬一夜,早上起不来;后天又因为心情不好,一整天没学习。
这些小事堆在一起,最后就成了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养成好习惯,其实就是给未来的自己少挖坑。你不用一下子把所有习惯都养成,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每天制定一个小计划,哪怕只计划晚上两小时要做什么;每天花十分钟预习第二天的课,哪怕只看一节内容;每天课后花五分钟复习,哪怕只回顾一个知识点。当计划、预习、课堂、复习和阅读这五件事逐渐变成日常,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多么拼命,不需要熬多少夜,成绩也会自然稳定上升。
更重要的是,你心里会变得笃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慌慌张张,总担心“还有好多事没做”“这次考试肯定考不好”。
所以真的别等成绩掉到谷底才后悔,别等高三最后冲刺的时候才着急。
与其天天焦虑未来,担心自己考不上好大学,不如先养成今天的小习惯。把每天该做的事做好,把每个习惯坚持下去。
三年后,你一定会感谢那个每天坚持一点点的自己。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