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藏乌梨还有一种颜色鲜艳如宝石般的“金西梅”,也备受大家喜爱,金西梅果皮外表晶莹剔透,看起来十分诱人,所以商家常以“新鲜水果”“本地特产”为噱头售卖,售价高达30 - 60元一斤。
那些被“科技与狠活”的水果,你还敢吃吗?
315晚会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权益的守护利剑,它撕开了无数不良商家的伪装,将危害消费者健康与权益的问题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
尤其是今年315,水果行业的一些乱象也被无情揭露,五种水果的造假更是让广大消费者瞠目结舌,直呼“水果都不能好好吃了”。
那么这五种“塌房”水果到底是哪五种?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科技与狠活”?
在不少景区门口,常常能看到一种表面乌漆抹黑的梨,售价高达10 - 30元一个,堪称梨中“贵族”,这便是被曝光的藏乌梨,也被称为“景区梨”。
商家宣传这是高原种植的特色品种,富含花青素及多种维生素,甚至编造出“富硒”“抗癌”等功效,以此吸引游客购买。
然而,真相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们所谓的藏乌梨,其实只是普通砀山梨或雪花梨,商家通过高温加热的物理手段,让其表皮氧化变黑,摇身一变成为高价“特色梨”。
但是藏乌梨果肉口感与普通梨并无差异,成本不过一两元一斤,但是商家却利用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旅游时的冲动消费心理,卖出了天价,妥妥的“智商税”产品。
除了藏乌梨还有一种颜色鲜艳如宝石般的“金西梅”,也备受大家喜爱,金西梅果皮外表晶莹剔透,看起来十分诱人,所以商家常以“新鲜水果”“本地特产”为噱头售卖,售价高达30 - 60元一斤。
但这种看似美味的水果,其实是人工合成的蜜,它的外壳由西梅或李子加工而成,内部填充着糖精、色素和防腐剂。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金西梅甚至直接使用工业色素染色,长期食用可能对肝肾造成损伤,因为天然水果颜色不会过分艳丽,且大小、颜色存在自然差异,所以遇到这种看似“完美无瑕”的果子,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乌梅本是传统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市场上却出现了不少假冒的“鲜乌梅”,听起来好像感觉很新鲜很天然,但是这都是商贩们耍的花招。
因为这种“鲜乌梅”其实只是普通的葡萄,商贩们将葡萄浸泡在焦糖色素中,使其表皮变黑,伪装成天然乌梅高价售卖。
这种染色后的“乌梅”不仅口感酸涩,与真正乌梅的风味相差甚远,还可能残留有害化学物质,危害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而在乌梅加工制品中,也存在诸多造假现象,商家为降低成本,选用类似乌梅的水果,经过染色、调味等手段以假乱真,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阳光玫瑰葡萄最初因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价格颇高,被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日本培育并申请了商标保护,但日本对中国的农业出口目录里并没有葡萄类目。
而国内如今大量种植的阳光玫瑰,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很像“阳光玫瑰”的青提,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通过更换包装、贴假标签等手段,将国产葡萄冒充为日本进口的“阳光玫瑰”。
普通国产葡萄价格可能每斤几元,一旦贴上“日本进口”的标签,价格瞬间飙升至几十元,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所谓“进口阳光玫瑰”,极有可能只是国产货的“换装表演”。
当然除了阳光玫瑰葡萄,假进口水果现象在水果市场中屡见不鲜,央视曾曝光一条黑色产业链,山东产的秋月梨贴上日文标签,就成了“日本进口”,国产葡萄冒充“日本晴王”,售价从6元/斤飙升至66元/斤。
这些假标签成本仅需两三分钱一张,商家通过伪造产地信息,轻松获取暴利,而日本目前仅允许对华出口苹果和梨,市场上那些所谓的“日本葡萄”“澳洲柑橘”大多是谎言。
商贩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呢?放着普通健康的水果不卖为何都要去卖加工合成的东西?
其实水果造假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商家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他们通过造假手段,将低成本水果伪装成高价特色水果或进口水果,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
就比如藏乌梨,成本一两元一斤,却能以单个10 - 30元的价格卖出,巨大的利润空间让部分商家不惜铤而走险。
不仅如此随着人们消费者对健康、特色水果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进口水果存在一定的盲目追捧心理。
而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利用消费者对水果知识的欠缺,比如利用消费者对花青素、富硒等健康概念的追求,炒作藏乌梨。
他们编造各种功效和产地故事,利用消费者对进口水果品质的信任,售卖假进口水果,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及时辨别这些“假货”,不要盲目追求新鲜事物,或者在喜欢的前提下至少先了解一下水果的基本资料,比如阳光玫瑰葡萄,如果大家了解其真正的进口情况和国产现状,就能避免被假进口产品欺骗,知道天然水果颜色、大小的自然差异,就不容易被金西梅这种过分艳丽的“完美水果”迷惑。
不仅如此,我们在购买水果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中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水果,因为这些商家通常有相对完善的进货渠道和质量检测流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水果的品质,一旦出现什么问题,我们手里也有购物凭证,到时候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水果造假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危害身体健康,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315曝光的这些水果只是冰山一角,要彻底解决水果造假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标准和检测手段。
商家更要增强自律意识,诚信经营,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吃上安全、放心的水果,让水果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本文信源:湖南日报《起底“藏乌梨”骗局:虚构的高原特产,普通梨高温加工而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6437312567264656&wfr=spider&for=pc
光明网《金西梅并非新鲜水果而是蜜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984643212545851&wfr=spider&for=pc
极目新闻《游客在乌镇买“乌梅”被提醒是提子,农业部门:本地没有乌梅特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971134829941540&wfr=spider&for=pc
新京报《国产葡萄被包装成“日本阳光玫瑰”,价格翻几倍,央视调查假冒进口水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513492464546284&wfr=spider&for=pc
光明网《日本晴王葡萄、静冈网纹瓜……消协提示:都是虚假进口!》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604609391263675&wfr=spider&for=pc
来源:青史难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