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尤其是依附于古建的寺观壁画,从唐至清,延续了多个朝代,总面积多达2万多平方米,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历史久,艺术精,与敦煌石窟壁画、陕西墓室壁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但从现状看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尤其是依附于古建的寺观壁画,从唐至清,延续了多个朝代,总面积多达2万多平方米,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历史久,艺术精,与敦煌石窟壁画、陕西墓室壁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但从现状看,除一些国保省保单位的壁画保存、修复和展示条件较好外,90%以上的低级别壁画大量散落于民间偏僻乡镇,尚未确定保护单位级别,保护利用现状堪忧。加强寺观壁画的保护、阐释、利用以及活化研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摸清家底,掌握信息。当前,山西寺观壁画保护首先要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山西寺观壁画数据信息库,全方位多维度掌握其历史信息、地域区位分布、保护级别、保存状况,为分级别分地域加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撑。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对原址保存的寺观壁画可通过图像采集设备、环境智能控制设备如温湿度监控系统、光照度监控系统、基于传感检测的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结合人工检测和监测加强对壁画本体病害及其所处环境的检测和监测,并结合专家知识库对壁画病害进行综合研判,研发室外寺观壁画防雨雪保护装备,对于重要濒危寺观壁画抓紧进行数字化图像采集,针对性实施预防性保护。
守土尽责,全民参与。持续加强对低级别寺观壁画的管理、保护与利用。山西的寺观壁画,除了占少数的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壁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90%以上的寺观壁画都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长期以来,这些低级别寺观壁画由于数量多,分布偏远,加之投入经费有限,管护力量不足,合理利用滞后。因此各基层文物主管部门、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要持续强化文物安全意识,落实文物主体安全责任制,打通文物安全责任制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守土尽责,切实担负起低级别寺观壁画的保护利用重担。针对偏远古寺观长期“零安保”的现状,要派人值守,加强日常管理,在对古寺观壁画进行实质性保护与修复前先将壁画附着的物理空间古寺观管理起来,确保遗落在乡野村间的珍贵壁画不被盗割变卖。针对保护利用经费不足问题,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公益基金会、发行政府债券等形式充分鼓励调动各种社会力量通过集资、捐献、认养、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到山西的文明守望工程中来,解决低级别寺观壁画的保护利用经费问题。
科研助力,标准引领。围绕壁画保护与利用的重难点问题,由省内高水平院校、文博单位、科研院共同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就壁画保护与修复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促进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山西寺观壁画的保护修复技术,为寺观壁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相应的操作标准,推动山西寺观壁画复原性保护修复,带动壁画保护修复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人才储备,贯通培养。加强壁画修复专业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储备。2024年6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新时代文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后面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各地要根据行业需求和就业状况,优化“文物修复与保护”等专业,增设“壁画彩塑保护技术”等专业。《意见》的出台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专业建设导向与遵循。以《意见》为指导,在省文物局领导下在山西的相关职业院校增设与本省特色文物资源保护需求相适应的壁画彩塑保护技术专业,实施“中高本”贯通培养,鼓励壁画保护专家进校园,将文保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寺观壁画的保护提供大量专业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储备是加强山西寺观壁画保护的有效途径。
提高待遇,价值赋能。寺观壁画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大部分低级别寺观壁画文物都处于偏僻的乡村,壁画修复保护对从业者专业要求高,需要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和修复操作技能,但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长期以来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环境艰苦,从业人员待遇低,工作薪酬吸引力不足,导致从业人员数量稀少。通过提高工作薪酬,改善工作条件、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给予从业者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定和晋升体系,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前景和希望。通过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技能,让从业者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
挖掘价值,有效利用。加强宣传阐释,营造全民合力保护传承寺观壁画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山西寺观壁画,为了解古代中国各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艺术风格都提供了实证,是打开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扇窗口,从壁画中可生动地理解佛教故事、道教故事、民间故事,窥见古代的军事、农业、医学、天文学等在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具体形态和发展演变。通过加强宣传阐释,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山西寺观壁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增强社会公众对其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进而深度挖掘古代寺观壁画的内涵并有效利用也是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落地举措。
让山西寺观壁画“活”起来。在山西寺观壁画活化研究中,多维度视角下的史料分析与解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壁画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从历史维度进行寺观壁画时空背景与传承脉络的深入挖掘;从文化维度进行寺观壁画宗教内涵与社会功能的阐释;从艺术维度进行寺观壁画风格技法与审美特征的剖析。这种多维度的史料分析与解读也可为寺观壁画后续的活化策略与方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壁画绘制技艺是活化壁画的重要资源。应通过非遗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与教育等途径,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力度。同时,鼓励艺术家在汲取传统养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使壁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数字化创新展示。借助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壁画观赏体验。观众可通过佩戴设备,穿越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壁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数字化互动展示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观众的观赏体验,也可为壁画的传播与推广开辟新的途径。
跨界合作创新展示。旅游与教育的跨界融合,通过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壁画主题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壁画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创新展示模式是活化壁画的关键环节,通过研学旅游融合的方式,将壁画观赏与知识普及、实践操作相结合。
文创产品创意转化。通过对寺观壁画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现代审美需求的敏锐洞察,将壁画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文创产品,是寺观壁画活化的重要路径。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如绘画复制品、家居装饰品、文具用品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材质选择上,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选用高质量的原材料,确保产品的耐用性和美观性。通过技术创新使用数字珂罗版复制技术、丝漏印刷复制技术实现壁画复制,进而面向国内外博物馆展览,全方位展示山西寺观壁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价值。最后通过优质制作和有效推广策略,将寺观壁画的文创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本文系山西省2024年度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山西寺观壁画的保护与活化路径”(项目编号:SXGZL20244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