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81年前中美盟军那场生死营救,飞虎队员克尔之子再访深圳大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5:31 1

摘要:8月29日,“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红色文化主题展在“大鹏革命摇篮”王桐山书院启幕。再访深圳的美国飞虎队员唐纳德·克尔中尉之子戴维·C·克尔先生,与81年前营救过其父亲的“东纵家人”的后代一起参加了活动。

8月29日,“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红色文化主题展在“大鹏革命摇篮”王桐山书院启幕。再访深圳的美国飞虎队员唐纳德·克尔中尉之子戴维·C·克尔先生,与81年前营救过其父亲的“东纵家人”的后代一起参加了活动。

▲戴维先生在王桐山书院 与“东纵家人”的后代一起交流

这是一场跨越81年的历史重逢,1944年2月11日,克尔中尉在执行对日作战任务时战机被击落,受伤的他得到东江纵队接力营救。当天,戴维与东纵后人一起,从王桐山书院到沙鱼涌,从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到当年克尔养伤的上洞村,重走了父辈们用生命写就的这段中美抗战友谊之路,并与深圳历史学者和亲历者后代交流,搜集和核实历史细节,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纪念中美抗战盟军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

81年前的“生死营救”

1944年2月11日,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向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启德机场发动突袭。战斗中,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唐纳德·克尔的飞机被日军击中起火,克尔受伤被迫跳伞,降落在九龙观音山。大批日军进行大规模扫荡准备活捉他,克尔命悬一线。危急之时,克尔被送信路过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通讯员所救,并藏在密林深处的山洞里。后来,刘黑仔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逼使日军结束扫荡。1944年3月9日,在“李姑娘”等东江纵队战士的护送下,克尔安全从香港由海路抵达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深圳土洋村。1944年3月18日,在他离开大鹏的前一天,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前来为他送别。他用曾生缴获的一部日本相机,拍下了和曾生等一起合影的一批珍贵照片。3月29日,他顺利返回桂林空军基地。

1944年3月18日, 在克尔 离开大鹏的前一天,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 为他送别

为了将克尔救出险境,中国百姓与游击队员做出了重大牺牲,让克尔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在接受东江纵队创办的《前进报》采访时说到:“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敌人还没有撤退......我被你们神勇的武工队队长刘黑仔保护到另一个地方。......我想,为了挽救我,你们一定动员了许多我看不见的力量。......刘黑仔是我的再生父亲......”。

克尔在当飞行员之前是个记者,他将这过程全部写下来,成为《克尔日记》,后来拍成纪录片《逃出生天》。克尔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下这段经历,并配以亲手绘制的素描与漫画:没有统一军装的东纵战士、藏身的山洞地形、中国百姓送来的食物……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跨越国界的深情。

2008年,克尔的儿子安迪、戴维两兄弟到访中国,拿着当年克尔拍的这组照片,顺着父亲降落伞降落的地方,寻找当年这一路克尔遇到的人、去过的地方,并专门到大鹏所城刘黑仔的家中和墓地缅怀与致敬。此后,戴维多次专程来到中国,拜访他心中的“东江纵队的家人们”,和东纵的后人一起共同庆祝一些重要的节日。

营救克尔中尉,是东江纵队与盟军合作抗日的生动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4年2月至1945年1月,东江纵队总共营救了8位美军“飞虎队”飞行员。1941年至1945年间,美军“飞虎队”不远万里飞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与中国军民共同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共击落日本军机2600多架。

重走父辈并肩抗战路

王桐山书院滋养了袁庚、钟原、蓝造、赖仲元、刘黑仔等一代大鹏英杰,作为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以下简称“广东省临委”)、东江纵队革命骨干的启蒙地,是大鹏革命的摇篮。王桐山书院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对公众开放,将打造成大鹏红色文化研学新地标。

▲戴维参加“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王桐山书院红色文化主题展揭牌

29日上午,戴维参观了“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红色文化主题展,了解“大鹏革命摇篮”王桐山书院的历史。“很高兴聆听书院的历史,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因为只有我们理解过去,明白是什么把我们带到了今天,否则我们无法取得进步。”看到展陈中有刘黑仔、袁庚的照片,他表示:“这所学校培养出为营救我父亲提供帮助的学生:刘黑仔和袁庚。他们救了我的父亲,也成了好朋友。深厚的友谊就是这样建立的,我们曾在1944年共同奋斗,如今在2025年继续携手前行。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午,他在东纵后人的陪伴下,来了沙鱼涌,这里曾是东江纵队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和活动据点。了解到这条“红色走廊”当年是如何通过运送物资、护送人员的历史细节之后,他回忆起父亲在日记中描述的情景:当年东纵港九大队队员用两艘船,在夜里从香港走海路,护送他在沙鱼涌沙滩上岸。从当年沙滩老照片对比,戴维推测当年父亲是从这里上岸。烈日下,他在沙滩走着,望着海对面香港的山脉……

▲寻访沙鱼涌

“我站在这里,深刻体会到了营救行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夜间进行着,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东纵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了保护好我的父亲,一起继续对抗共同的敌人。回忆这一情景,让人非常感动。”戴维表示,“不仅仅是那一夜,重走这一路,我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父亲的指引。”

▲克尔在上洞疗伤时住过的带天井的房子

▲现场对比克尔当年拍的老照片

带着父亲当年拍的老照片,戴维还来到土洋上洞村,寻访当年父亲养伤的房子旧址。陪同的大鹏新区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黄文德介绍,“克尔在日记里曾这样写着:我住的地方是带天井的房子,前面有一头大黑牛……此前克尔当年养伤的地方,一直没有找到,所以此前戴维和哥哥带着遗憾回去的。近年来, 我们在挖掘广东省临委在领导华南抗战期间的历史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克尔当年养伤时所住的这栋房子,当年的牛棚还在。”

▲1944年2月 港九大队救下美国飞行员克尔中尉,转移到大鹏上洞村养伤,离开时克尔拍摄 的照片

▲克尔坐轿子离开大鹏

共同抗战的国际友人

随后,戴维一行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洋村东江纵队旧址。在这里,他聆听了红领巾小讲解员讲述东江纵队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和开展情报合作的英勇事迹,观看了《生死营救》话剧首演。该剧以“营救克尔中尉”为故事原型,由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和光祖中学学生共同演绎。看到父亲日记里的内容在舞台上重现,他激动地跟演员们一一握手感谢并合影留念。更让他感动的是,剧团还精心定制的一份空中英雄的文创礼物送给他。

▲话剧《 生死营救》

▲和演克尔的学生演员握手

他表示,很难相信会有这么多人为了一个盟友士兵的生命而付出如此多的努力。而不只我的父亲,还有不少飞行员获得东纵的救助。后来与盟军开展情报合作,更是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他向大鹏新区博物馆赠予新出版《克尔日记》简体中文版,并在父亲当天住了3天的东纵司令部旧址,做了一场口述史采访。他向深圳历史研究专家毛剑峰回忆了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细节,这些珍贵的细节被一一记录,将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和鲜活见证,更好地向人民讲述抗战盟军相互支持、共同战斗的感人故事。

▲在土洋东纵司令部旧址和 深圳历史研究专家一起做口述史采访

“拥有一整天的时间,和东纵家人们一起在回忆和追寻,感受到这份深厚的友情,很感动很开心。”戴维表示自己每次来都有新收获,“我在中国确实有很多朋友,希望未来继续保持这种友谊。1944年父辈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我们要延续好这一传统。”

中共广东省临委在领导华南抗战期间,其国际合作实践成为一个突出亮点,不仅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斗争,也为后续与盟军开展情报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成功营救美国飞行员克尔正是这一合作的生动体现,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一段值得铭记的篇章。大鹏新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挖掘更多像克尔先生这样的国际视角史料,希望让展览从‘文物陈列’升级为‘情感共鸣’。克尔先生的到来,不仅能帮我们补充营救细节、还原历史现场,更能为青少年教育提供鲜活的‘国际教材’——让孩子们知道,中国的抗战从来不是孤立的,世界上有那么多朋友和我们站在一起。”

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韩笑 钟珊娜

来源: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