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一句:“咱们庄稼人讲究'有地要有犁,有家要有儿。没有儿子就是绝户,只有女儿,以后父母去世,墓碑上咋写?写谁?”
还有一句:“咱们庄稼人讲究'有地要有犁,有家要有儿。没有儿子就是绝户,只有女儿,以后父母去世,墓碑上咋写?写谁?”
这些话听了会觉得很气愤,因为这两句话里藏着的是前人的执念,也是我们这代人需要重新审视的老思想。
先看看过去就能知道这个观念的由来了,在牛耕人作的年代,壮劳力意味着二十亩旱田能按时播种,十亩水田不误农时。
李大爷至今记得1959年饥荒时,正是家里三个男丁上山挖野菜才让全家熬过寒冬。
祠堂里的族谱更强化了这种认知。每年清明,村里长者都会用毛笔蘸着金粉,把新添的男丁名字郑重写入泛黄的宣纸。
去年在外打工的小王想把女儿名字写进族谱,族老们气得摔了砚台:"女娃入谱,祖宗要怪罪的!"
祭祀仪式上的性别差异更让人揪心。村南刘家老太太过世时,三个女儿捧着遗像却被拦在送葬队伍外,最后还是过继的远房侄子摔的孝盆。
这种仪式性歧视像根尖刺,深深扎在无数农村女儿心头。
过去农村为了生一个儿子,生出3、4个女儿,哪怕被罚款到破产都执意要生一个儿子。
可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也变了。在农村,生男生女没什么区别了,不再是女孩被低入尘埃了。
过去觉得女孩不用读书,早点嫁人就好了,现在女孩也能上大学,甚至继续学业升造,成为研究生。
女孩也能把奖状贴满墙,也可以成为父母的骄傲,也是孝顺爹娘的典范了。
乡养老院的王院长给我们算了笔账:院里83位老人中,有41位是独子户父母,反而26位双女户老人每月都能收到女儿寄来的生活费。
去年冬天,张老太住院时三个女儿轮流陪护的场景,让隔壁床的独子户大爷偷偷抹了好几次眼泪。
再说这“绝后”的词,什么是绝后?没有儿子就是绝后?
这话我们捋捋,女儿也是父母的后代,她的孩子也是我们的血脉的延续,外孙、外孙女也是俺家的后人,怎么就说是绝后了呢?
这观念老了,要改改了!
女儿要争气,比儿子还厉害!就说几年前俺们村东头老陈家独生女的故事像春雷惊醒了很多人。
这个戴着眼镜的"文弱"姑娘,大学毕业后带着农业无人机回乡,愣是把家里三十亩果园改造成了网红采摘基地。
去年双十一,她直播卖苹果创下日销五千斤的纪录,给老陈家盖起了全村第一栋装着地暖的楼房,谁家不羡慕。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也看开了,思想开放了,他们不讲究去过那一套了,觉得生男生女都一样。
男女平等都说了多少年了,农村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女儿和儿子都一样,都是自己的后代,都要爱护,都需要培养。
村小学新来的支教老师小杨在家长会上说:"我教过的毕业生里,最出息的是在深圳当工程师的周晓芳。"
这话让台下周家父母腰杆挺得笔直。他们女儿不仅把父母接去深圳过年,还给村里捐了五万元修路。
婚姻上,"招婿上门"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去年村里有六户人家办了"嫁儿"喜宴,镇上的婚庆公司甚至推出了"新郎出嫁"主题套餐。
小李家的上门女婿是农技站技术员,带着老丈人搞大棚蔬菜,每亩增收三千多元。
年轻人的婚育观更让人耳目一新。95后小夫妻在村广场摆的婚纱照旁立着块牌子:"将来生儿生女都一样,都是我们的宝。"
这话引来不少老人摇头,却让村里姑娘们偷偷红了眼眶。
所以啊,乡亲们,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观念要变一变了,需要用新思想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了。
现在的人明白了生儿子是名气,生女儿是福气!生儿子高兴几天接下来就不高兴了,生女儿生气几天以后天天都高兴!
儿子就像航空母舰,不一定能用上但必须得有,就是维护费太高,百年之后才用一次。女儿就是小棉袄吃穿用的经常送,不要太好!
来源:金平妈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