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宠热”背后的生态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16:23 1

摘要:近年来,蛇、蜥蜴、蜘蛛等动物作为“异宠”逐渐流行,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追求刺激的象征。从北京花鸟市场的“猪鼻蛇热”到成都一商厦的“异宠科普展”,这股异宠热还在不断升温。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异宠热真的好吗?

近年来,蛇、蜥蜴、蜘蛛等动物作为“异宠”逐渐流行,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追求刺激的象征。从北京花鸟市场的“猪鼻蛇热”到成都一商厦的“异宠科普展”,这股异宠热还在不断升温。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异宠热真的好吗?

什么是异宠?“异宠”指的是那些有别于传统猫狗等宠物之外的另类宠物。异宠的流行,本质上是消费多元化的产物。一方面,年轻人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传统宠物已经不能再满足年轻人对宠物的特殊需求,尤其是社交媒体上异宠的“萌态”,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眼球,推高了异宠的热度;另一方面,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异宠贴上了时尚的标签,进一步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此外,持续的异宠热也催生出了黑色产业链条,加剧了野生动物非法贸易。

众所周知,异宠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野外,其中不乏一些濒危物种,有的甚至还来自“异国他乡”,一旦逃逸或遭弃养,很可能引发生态灾难。例如,2022年7月,河南汝州的鳄雀鳝事件,公园为何要为了两条鳄雀鳝大动干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鳄雀鳝在当地自然水域没有天敌,对于当地的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这两条鳄雀鳝很可能来自异宠弃养或逃逸。

近日,成都市一商厦举办的“异宠科普”展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活动展出了蛇、蜥蜴、豚鼠等近百种动物,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打卡,人们甚至可以零距离触摸到这些异宠,这无疑增加了人兽共染病的传播风险。众所周知,很多异宠是一些病原体的天然宿主,像啮齿类动物很可能携带鼠疫杆菌,鬃狮蜥等爬行动物则是沙门氏菌的常见宿主。

(图源:pixabay)

其实大多数的异宠饲养者,对饲养异宠并没有太多概念,甚至可以说并不了解,都是抱着兴趣来了就养一只,兴趣没了就遗弃的心态去饲养,至于说怎么样把宠物饲养的好,病了怎么办?很多人并不会去思考。

虽然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饲养濒危物种需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但现实中,很多非法饲养屡禁不止。一些社交媒体上的“异宠交流群”更是成为非法贸易的温床。监管滞后、执法松散,导致异宠贸易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

其实,异宠饲养的条件相当苛刻,以蜥蜴饲养为例,饲养蜥蜴需要恒温恒湿环境,食物则需要活体昆虫。这也是为什么异宠弃养率高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超七成异宠因环境不适应而在一年内死亡。

“异宠热”破局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兴趣与责任,如何既要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生态安全。虽然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异宠有过定义和说明,但还不够明确。当下最亟需的是明确异宠的定义、管理范围及检疫标准等内容,说白了就是到底什么是异宠,能不能养,怎么养,谁来管,怎么管,怎么样执行,依据是什么?对异宠饲养行为如何界定,对弃养行为如何追责等等。

其实,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对于抑制异宠饲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闻媒体,必须科学全面的普及异宠饲养的可能风险,打破异宠饲养“百利而无一害”的错误认知,通过制作外来物种入侵案例的警示片,正视异宠饲养可能存在的生态威胁,引导理性消费。

我们必须明白,饲养异宠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关乎生态安全。消费者需要摒弃猎奇心理,选择传统宠物进行饲养,并承诺终身饲养。不购买、不饲养异宠,才能从源头遏制非法贸易,须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热爱动物本身并没有错,但真正的热爱,绝非是将动物禁锢为玩物,更何况有些动物还是来自野外。只有“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那才是生态文明。“异宠热”是时候该降降温了。

文章/Pierre

审核/Cherry

排版/angel

来源:老李的科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