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习惯性地把二战中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统称为“英77”。实际上,“英77”这个称呼更像是民间俗称,泛指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各种栓动步枪。而二战中大量使用的型号,正是恩菲尔德No. 4 Mk I,它是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的最新改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盟军士兵手中有一支标志性的步枪,它不以精准著称,却以可靠和快速射击而闻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恩菲尔德步枪。
尽管它并非完美无缺,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无疑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伙计”。各型号服役时间表如下图。
首先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习惯性地把二战中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统称为“英77”。实际上,“英77”这个称呼更像是民间俗称,泛指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各种栓动步枪。而二战中大量使用的型号,正是恩菲尔德No. 4 Mk I,它是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的最新改进型,于1941年正式投产,取代了之前的No. 1 Mk III*型号。
No. 4 Mk I之所以能在二战中大放异彩,离不开它一系列独到之处:
射速惊人: 这是No. 4 Mk I步枪最引以为傲的特点。凭借其平稳顺畅的枪机操作和可容纳10发子弹的双排弹匣(在当时普遍采用5发弹仓的栓动步枪中,这简直是“巨无霸”),训练有素的士兵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倾泻火力。英国步兵甚至发展出一种名为“疯狂分钟”(Mad Minute)的射击技巧,能在短时间内打出20-30发子弹,这在当时栓动步枪的世界里几乎是独一份的。(来源:Skennerton, I. D. (2007). The Lee-Enfield Story. Ian D Skennerton Publishing.)
可靠性极高: 在泥泞的战壕、潮湿的丛林或是风沙弥漫的沙漠中,步枪的可靠性至关重要。No. 4 Mk I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堪称“劳模”,其相对宽松的公差设计使得它对污垢和沙尘的耐受性更强,不易卡壳。操作便捷: 枪机行程短、开锁力矩小,使得士兵在卧姿或狭小空间内也能轻松完成拉栓动作,无需像其他步枪那样大幅度起身。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武器,No. 4 Mk I也不例外:
精度表现平庸: 尽管瞄准基线加长,但相较于德国的毛瑟K98k和美国的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No. 4 Mk I的批量生产精度并不突出。这主要与其生产工艺和对快速射击的侧重有关,它牺牲了一部分绝对精度来换取可靠性和射速。(来源:Stevens, R. A. (1998). The Lee-Enfield: A Century of Lee-Metford and Lee-Enfield Rifles and Carbines. Collector Grade Publications.)在远距离精确射击时,它确实不如一些“狙击手”级别的竞争对手。恩菲尔德No. 4 Mk I步枪,它不是“最精准”的,也不是“最轻巧”的,但它无疑是“最可靠”和“射速最快”的栓动步枪之一。在物资紧缺、战事胶着的二战中,它以其坚韧不拔的特性,陪伴盟军士兵度过了无数个艰难时刻。它牺牲了一部分精细化来换取极致的实用性,这正符合战争的残酷现实。
时至今日,No. 4 Mk I步枪依然受到许多射击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它不仅仅是一支步枪,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一个缩影,承载着无数士兵的英勇与牺牲。下一次你再听到“英77”这个词,不妨在脑海中浮现出No. 4 Mk I那可靠而熟悉的身影吧。
来源:装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