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国产拿捏!钻石巨头在国内卖不动了,外媒:中国技术发展太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4:10 1

摘要:近期,瑞士知名奢侈品企业历峰集团对外披露了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经营业绩相关数据。在去年年末的一财季内,集团销售额实现同比 10% 的增长,远超市场此前预期的 1%。

卡地亚母公司在中国卖不动了?

近期,瑞士知名奢侈品企业历峰集团对外披露了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经营业绩相关数据。在去年年末的一财季内,集团销售额实现同比 10% 的增长,远超市场此前预期的 1%。

然而整体表现虽看似亮眼,但从全球销售区域的表现来看,作为集团销售体量最大的亚太市场,却在此期间拖了整体业绩的 “后腿”:销售额同比下降 7%,规模降至 19.13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144.33 亿元),区域表现与欧美市场形成鲜明反差。

事实上,这不是历峰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第一次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回顾2025财年,该集团在亚太地区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销售业绩数据,已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跌 18%;若聚焦大中华区,跌幅更为显著,两个季度均达到了 27%,显示出集团在华市场面临的压力已持续一段时间。

对于卡地亚等旗下珠宝品牌在华业绩下滑的原因,分析师指出,这并非消费需求向其他市场转移所致,关键问题在于,当主要消费人群的资产出现贬值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变得更加务实,对于那些价格溢价幅度较大的奢侈品的购买意愿显著减弱。与此同时,体验式消费、情感消费与精神消费已成为行业主流趋势,进一步分流了传统奢侈品的消费需求。

橘子(化名)是上海某基金公司的职员,月收入6万元,她告诉我们自己曾经很喜欢购买奢侈品,每年都会购买香奈儿、LV、卡地亚等首饰和服饰,但是今年突然减少奢侈品消费预算,“倒不是因为收入原因,而是我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了国内培育钻石技术的变化,去年在柘光定制了一款3克拉粉钻钻戒,连围镶的白钻都是4C级别的,价格上却不到7万,肉眼上看反而比之前买的更闪,我想是时候放下天然钻石的执念了。”

不仅如此,橘子还将缩减奢侈品开支后省下的资金,投入到自我提升与体验消费中。今年,她花费 5 万元缴纳了高尔夫俱乐部会费,又以每节课 1000 元的价格聘请教练,再加上置办球具、球包、服装等费用,总投入约 10 万元。“定制培育钻石省下的钱,我直接用在了提升自己上。高尔夫不仅是个健康的爱好,还能帮我打开新的社交圈层,比花钱买天然钻石更有‘投资价值’。”

深入探究,上述提及的柘光品牌来自河南柘城。上世纪90年代伊始,中国科学院就已着手开展“实验室培育钻石”相关研究工作,把河南柘城县确定为该研究项目的重点研发区域。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中国的培育钻石产能已占据全球总量的 70%,其中河南柘城县的年产量更是超过 800 万克拉。此类培育钻石在物理特性以及化学属性方面,和天然钻石高度一致,然而其售价却只有天然钻石价格的十分之一,性价比方面的优势极为突出。

据《南方周末》披露的信息,“柘光钻石(ZGDIAMOND)” 采用了精度达 0.1 纳米的 CVD 镀膜工艺,这一技术使得其 95% 的钻石能够达到优于天然钻石的 D-F 色级;同时,品牌还与前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工坊的张师傅合作,让 98% 以上的钻石实现 3EX 切工,再经过 12 道全手工镜面抛光处理,最终成品的火彩、净度等综合 4C 品质,已超越海外多个奢侈品牌的同类产品。

培育钻石贸易组织负责人马蒂・赫尔维茨曾表示:“宝石级培育钻石的出现,给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起初,不少业内人士对它既难以置信,又不愿接受,还试图通过强调‘真假’概念来凸显天然钻石的价值。

但公开资料早已明确证明,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并无本质区别。即便在衡量钻石品质的 “4C” 标准(克拉重量、净度、颜色、切工)下,培育钻石的纯净度往往还要更胜一筹。

此外,2018 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 “钻石” 的定义进行了重新修订。新定义中明确表示不再刻意强调 “天然” 这一属性,而是将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一同认定为 “真正意义上的钻石”,从官方层面认可了培育钻石的属性。

如今,中国的钻石珠宝消费者已不再是奢侈品市场的 “新手” 群体,他们的价值判断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观念也日趋成熟与独立。即便奢侈品牌的广告画面再炫目、营销手段再精巧,也难以改变中国消费者理性化升级的趋势 —— 而这一趋势,正逐渐成为传统奢侈品牌在华市场发展的最大挑战。

来源:简易财经liv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