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工业级为主导,向消费级渗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3:56 1

摘要:技术研发阶段(1980 年-1990 年):3D 打印专利、技术和原型机先后诞生。1983 年 Charlse Hull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立体光固化成型(SLA)3D 打印机原型机,随后各类 3D 打印技术及原型机不断涌现。

发展历程

3D 打印技术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发展可分为技术研发阶段、量产应用阶段和业务盈利阶段。

技术研发阶段(1980 年-1990 年):3D 打印专利、技术和原型机先后诞生。1983 年 Charlse Hull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立体光固化成型(SLA)3D 打印机原型机,随后各类 3D 打印技术及原型机不断涌现。

量产应用阶段(1990 年至 2010 年):由技术和理论的雏形过渡至 3D 打印机及产品的生产,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欧美 3D打印公司影响力逐渐形成。

业务盈利阶段(2010 年至今):3D 打印行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兼并收购扩大规模。

国内方面,我国 3D 打印技术起源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为中坚研究力量,行业发展起步相对晚。2017 年起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国内 3D 产业发展,行业发展速度加快。伴随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3D 打印企业逐渐增加。

3D 打印分类

3D 打印(又称增材制造)为快速成型技术之一,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相比于传统制造,3D 打印的优势包括

(1)设计自由度高,可制造更为复杂结构的产品;

(2)实现产品轻量化、一体化设计;(3)材料利用率高(超 95%);

(4)研发和生产周期较短;

(5)节省成本。在可使用材料、零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方面与减材制造、成型制造仍有一定距离

按应用领域分类,3D 打印分为消费级与工业级。随着海外消费级相关技术专利保护到期,技术壁垒下降,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激烈。相比消费级市场,工业级打印机技术壁垒相对较高,资本投入大。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工业级 3D 打印产业,市场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

增材制造技术包含多种工艺类型,按照国标《增材制造术语》(GB∕T 35351-2017),按增材制造技术的成型原理,将增材制造工艺分为七种基本的增材制造工艺,包括粉末床熔融、定向能量沉积、立体光固化、粘结剂喷射、材料挤出、材料喷射、薄材叠层。每个工艺所使用的材料及技术、优劣势各有异同。

3D 打印材料丰富多样,对应适配技术各有特点。聚合物材料领域中,热塑性塑料与热固性聚合物为最为常见的 3D 打印材料。其中热塑性塑料适配材料挤出、粉末床熔融等工艺,热固性聚合物适配材料喷射、立体光固化等工艺。金属材料方面,金属材料打印强度高、性能较好,常用于工业级领域使用,适配粉末床熔融、粘结剂喷射、材料挤出等制造工艺。

3D 打印技术按使用材料分类

数据来源:Protolabs Network,东莞证券研究所

3D 打印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打印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辅助运行系统,中游为打印材料制造商、打印设备厂商、打印服务提供商。下游涵盖领域不断扩展,2024 年全球 3D打印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前三分别为汽车制造、消费电子、医疗器械,中国下游应用领域以工业级为主,前三分别为航天航空、汽车制造、医疗器械。

根据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Precedence Research,2024 年全球 3D 打印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193.30 亿美元,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292.90 亿美元增长至 2034 年的1345.8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8.46%。按地区来看,北美市场占据行业主导地位,2024 年营收占比约为 36.00%,主要系北美地区为 3D 打印技术创新地之一,3D 打印渗透率较高。根据智研咨询,随着 3D 打印产品逐步规模化应用和需求释放拉动,中国 3D 打印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态势。2024 年中国 3D 打印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415.00 亿元。从产业结构来看,打印设备和打印服务的营收占比较高,分别占比为 55.00%,21.00%。

3D 打印机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全球技术体系和产业链条尚处于完善阶段。全球市场有海外龙头企业占主导,依托技术创新、高知名度等优势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目前,国内 3D 打印行业企业已有万余家,不同企业在 3D 打印技术方面拥有不同的专利和技术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细分领域来看,国家政策支持及技术提升助推中国工业级 3D 打印行业加快发展,行业市场规模上升空间巨大。根据共研产业咨询,预计 2027 年中国工业级 3D 打印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 155.00 亿元,近五年呈逐渐增长趋势。

随着技术和材料不断突破迭代,3D 打印下游应用场景正由工业级渗透至消费级,逐步形成 B、C 端同步实现规模化、精细化、创新化的发展特点。消费级 3D 打印设备主要用于制作原型、模型和自定义物品,其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一般采用 FDM、SLA 等技术。目前,消费级 3D 打印主要应用领域为消费品、学术/教育、文创等领域,占比分别为 43.00%、34.00%、10.00%。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成本下降,叠加个性化和文创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驱动,下游渗透率将加速提升,消费级 3D 打印设备销量将呈增长趋势,市场规模上限提升。

来源:麟哥爱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