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线上热度低于预期,为何汽车展览会越办越像展销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4:03 1

摘要: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听起来还是有些“高大上”的感觉的;成都车展作为西南车市的标杆级展览会,本届参展品牌接近120个,参展车辆达到1600余款,展厅面积更是达到22万平方米!这是一场规模相当浩大的展览。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听起来还是有些“高大上”的感觉的;成都车展作为西南车市的标杆级展览会,本届参展品牌接近120个,参展车辆达到1600余款,展厅面积更是达到22万平方米!这是一场规模相当浩大的展览。

可是为何线上热度没有想象中的高?

进入第二天以来,既没有热搜车型也没有热门话题,汽车爱好者们还是该看什么看什么;对于这届成都车展,似乎不是那么被关注了。反倒是成都的人们热情高涨,因为诸多品牌把此次车展视为展销会,甚至定下了现场售车的销量目标。

A级展览会变成展销会,看来以下三个问题需要重视了。

1.汽车产品与技术整体同质化。

近两年里的上海车展、北京车展、广州车展和成都车展总能够带来许多抢眼的产品和技术,但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参展车辆里的新能源汽车占比也发生了逆转,以至于最大看点从燃油车变成了电动车和混动车。那么此类车辆就有必要不断推陈出新,即便产品迭代速度需要合理控制,但是储备技术是需要进行展示的。可不论是现在的电动汽车、混动汽车还是增程汽车,其驱动技术都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甚至包括车辆的设计都在趋同,不同品牌的同级车,看起来基本都像是“兄弟款。”

这样的汽车产品会很快让人审美疲劳,同质化的技术也无需再深度对比。

长此以往,热度会降低的不仅是车展,车市的热度也不排除有下降的可能性。

2.汽车品牌竞争不再能娱乐化。

回想近一年里的各大车展,只要有自主品牌的参与就会有聊不完的话题;不论是新势力品牌还是传统车企新品牌总能带来各种各样的话题,其中不乏“暴论”级别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总能让车展的关注度飙升,让展厅人满为患。

但是本届成都车展却显得异常安静,没有“百万或千万以内最好的车”或“领先全行业的智能技术”之类的话题。

然而这是一个好的转变,因为品牌竞争的娱乐化难免会引发不正当竞争;进而演变为产品价格竞争;最终导致汽车产品品质的整体下滑,以及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剧情。反之,让车企们沉淀下来,发现问题、改进产品,行业整体才能进步。

3.燃油车和合资品牌的线上处境。

有多少人会关注和购买新能源汽车?

前者无法确认、后者有数据参考,截止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689万辆;似乎数据已经值得欣慰,可是截止同期的汽车保有量是3.59亿辆!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只是燃油车的零头,比燃油车保有量少了3亿余辆!并且上半年的燃油车市场份额依然有49.9%,可以说燃油车依然是市场基本盘。

重点在于用户市场对于燃油车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但是在线上和各类车展的话题里,燃油车几乎没有存在感,除非个别硬派越野车;导致该结果的核心因素又是一系列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娱乐化的宣发竞争,其对燃油车的唱衰几乎达到离谱的程度。以至于诸多燃油车制造商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参展,结果展台上几乎没有观众。

于是诸如保时捷、捷豹路虎、雷克萨斯、兰博基尼、劳斯莱斯和宾利等传统燃油车豪华品牌全部放弃这届成都车展,不再去做无用功。

而这些品牌的高端汽车往往是车展上最吸引燃油车汽车爱好者眼球的,丢失了这些品牌的A级车展势必丢失大量的燃油车用户。

这届成都车展看起来真的像是给成都市民举办的展销会,但如果加速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扭转燃油车线上评价的话,年末的广州车展和明年的四大展会怕是会门可罗雀。

并且A级车展的流程也有必要进行调整,前期的媒体日和后期的公众日应当有必要融合或调整;A级展览会不应该纯粹搞成广告会,让展览会成为车企、品牌和媒体的“闭环式”的自嗨,车展不是办给媒体看的而是办给汽车消费者看的,虽然媒体能起到扩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可是也不能搞错顺序,汽车消费者期望看到的往往是来自看展的人的评价,因其往往更贴近现实。

来源:天和Aut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