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一棵草出发 草业成为带动牧民致富的绿色产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4:14 1

摘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是无数人的诗与远方。在呼和浩特东北部的敕勒川,随着生态修复和科技助力,曾经黄沙遍地的荒地,如今不仅成为郁郁葱葱的草原旅游目的地,还催生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草产业。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是无数人的诗与远方。在呼和浩特东北部的敕勒川,随着生态修复和科技助力,曾经黄沙遍地的荒地,如今不仅成为郁郁葱葱的草原旅游目的地,还催生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草产业。

敕勒川上种新草 做活草产业大文章

走进8月的敕勒川草原,绿草如茵,野花烂漫。游客们在草地上饱览塞外风光,换上民族服饰拍照打卡。在这里,大草原成了最美的背景框。

一望无际的草原处处充满生机,在草原深处,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蹲在草丛中采样,检查植物根系和土壤变化。王君芳是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现在敕勒川的主力草种大多是精心挑选的本土草种,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扎得下去、挺得住风。

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 王君芳:羊草是我们这里的优势物种,我们把土铲起来,它的横走根茎特别发达,它牢牢地把土壤锁住了,所以土壤不容易流失。

王君芳告诉记者,过去有一个时期,这片草原因干旱少雨、过度开垦采石,植被严重退化,土壤干硬,一度寸草不生。他和团队扎根敕勒川,分析土壤成分,反复试验草种组合,复耕面积从几十亩慢慢扩到上千亩。

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 王君芳:我们当时看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大面积是裸露的,当时最大的难点就是我们这个区域的土壤,只有30厘米到50厘米厚,下面都是沙石,土钻是打不进去的,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多的机械刀片都被打断了。

持续的生态修复让远近闻名的敕勒川草原草种回归、植被繁茂,生态指标全面跃升。根据最新统计,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均较修复前提高近12倍。与此同时,优质草种繁育、草原生态产品、草旅融合等多个板块正在铺开,辐射带动周边就业超万人。

千古马颂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何瑞君:2024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万人,今年很多区域外的游客都慕名而来,看我们的城中草原。

记者探访保存6.5万份

草种的地下标本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草原生态得到修复的背后,并不是简单地种草。草原修复工程中,最核心的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开发。草的种子从哪里来?又是如何选用的呢?记者跟随科研人员走进零下20摄氏度的地下标本库去一探究竟。

记者来到蒙草集团的种质资源中心时,正赶上一组外采团队工作回来,这次科研人员外采的主要任务是从大青山带回一批植物样本。

蒙草集团种质资源及检化验中心负责人 郑丽娜:最近这段时间已经采了150多种,有一部分是之前库里面没有保存的植物。

记者注意到,每一份植物样本都不是“孤立保存”,而是配套采集了土壤、水体等生态因子,构成完整的环境信息。在标本馆里,记者还发现,每一个存放标本的抽屉外面,都贴着一组经纬度。

蒙草集团种质资源及检化验中心负责人 郑丽娜:我们收集的标本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最终目的是知道这个地方分布了什么植物,在类似的经纬度条件下、类似的生境生态环境下去修复,就可以考虑用这些植被。

截至目前,这里已保存植物标本17万份、土壤样本165万份,几乎覆盖了所有干旱、半干旱区。每一份都是为未来修复打下的更坚实的基础。

蒙草集团种质资源及检化验中心负责人 郑丽娜:我们长期库的温度一般是在零下18摄氏度到零下20摄氏度这个区间。因为温度越低,这些正常型的种子保存的时间越久。

冷库里整齐摆放着2300多种、6.5万份草种,既有原生乡土草种,也有科研团队选育出的改良品种。一旦哪片草原需要修复,这里就能“按图索种”。但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仅靠储备还不够,选得准、用得巧才是关键。

在中心的“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上,记者看到一组组草种信息正在与各地地形、气候数据实时匹配,种什么、在哪儿种,平台都能给出建议。

蒙草集团创新生态产品研发人员 康健:传统的方式飞播的用种量很大,我们通过种子绳,把种子、肥料包括保水剂这些材料都融入这个绳子里面,然后去种植,对比传统的方式减少60%的用种量。

目前,蒙草集团建设的种质资源库已纳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体系,并实现草产业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用App采集共享数据,保证数据源头精准;对种质资源鉴定、入库、监测等操作均在系统实时进行;用区块链方法解决育种数据连贯性问题,保证数据真实;集成品种资源、肥料使用等信息,实现可追溯。科技创新正为保护内蒙古草原提供技术支撑,把一粒粒种子变成一片片的绿洲。

种养结合 一把饲草拉长产业链条

草,不只是生态修复的起点,也是现代畜牧业的关键一环。内蒙古从一棵草出发,不断延展现代畜牧业链条,让草业变成带动牧民致富的绿色产业。

在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的智慧牛舍里,几乎见不到工作人员,饲喂、推料、清粪等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温湿度、光照度、空气质量等数据也全部由智慧系统自动调节。记者看到,奶牛站上智能设备,就能完成自动识别、清洗、挤奶、消毒等一整套流程。

某牧场场长 刘长斌:那边是我们牛的“卧室”,相当于休息区,这是它的“办公室”,每天它要来这块儿“上班”,通过感应识别之后,它会进到VMS(自动挤奶机器人)系统去挤奶,每台设备每天能承担70头牛到80头牛的挤奶工作。

牛要产好奶,关键是要吃得讲究,草就得种得精。记者注意到,牧场对面是一大片苜蓿草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片草地原本是盐碱地,如今被改造成牛羊的“绿色粮仓”,每年可产优质裹包苜蓿干草超6000吨,从田间直接供应牧场。

某草业基地负责人 王月胜:现在基本上都是在万头牧场旁边配有这个自有的草地。这里种苜蓿草能固定土壤,保持水土。草的品质就是你收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进了牧场就是什么样的。

记者在草业实验室看到一份刚出炉的草样检测报告,粗蛋白含量达23.9%,远超特级标准。基地还开发了慧草云系统,通过遥感监测土壤墒情,实现智慧灌溉。每头牛每天产生的粪污,经过发酵,干的做成垫料,湿的用作肥料,回施到草地上,形成“牛粪养草、草养牛”的闭环。

目前,呼和浩特已在土左旗、托县等地成功创建了多个大型饲草种植基地,饲草自给率超过80%。2025年,饲草种植基地有望突破300万亩,整个内蒙古草产业年产值有望达到1000亿元。

来源:央视新闻

来源:活力新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