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做个检查要来回挂号,现在一次挂号能管三天,省时又省钱,确实方便。”在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刚做完复诊检查的陈女士感慨道。这一变化,源于该院去年5月推出的“一次挂号管三天”就诊模式。
“以前做个检查要来回挂号,现在一次挂号能管三天,省时又省钱,确实方便。”在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刚做完复诊检查的陈女士感慨道。这一变化,源于该院去年5月推出的“一次挂号管三天”就诊模式。
从“反复跑”到“一次办”:破解挂号难题
走进门诊部,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的“一次挂号管三天”宣传视频格外醒目。门诊部主任张东介绍,这一政策瞄准患者就医痛点,许多检查结果当天出不来,复诊需重新挂号,既增加经济负担又耗费时间,现在只要3日内持结果复诊,同一科室可免二次挂号费。
政策落地并非易事。张东坦言,“初期部分医生担心增加接诊压力,通过诊间预约、分诊台协助、互联网医院复诊三管齐下,确保医疗质量与效率平衡”。诊室里,医生为患者开具检查单后,熟练地为其预约“0元惠民号”;分诊台护士正指导一位老人通过手机查询检验报告。数据显示,新政实施以来已惠及3200余人次,节省挂号费超3万元。
“十个多一点”:细节处传递医者温度
在门诊三楼,身着“爱心陪诊”标识的护士正搀扶一位老人前往诊室。“这是我们‘接力赛爱心陪诊’服务,每天为60岁以上独行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全程陪伴。”张东说。陪诊服务清单显示,从引导挂号到取药送检,每个环节都细致标注,至今已完成300余例。
这样的暖心场景随处可见,公众号长辈模式用大字号和语音导航破解数字鸿沟,门诊科普小讲堂每周三开讲健康知识,延时服务让便民门诊延至晚6点……“‘十个多一点’不仅是服务升级,更是医疗理念的转变。”张东指着各楼层的"一站式"服务岗表示,现在特殊患者到分诊台就能办诊断证明、打报告单,平均少跑3个窗口。
智慧赋能:让服务更有“质感”
在自助服务区,青年志愿者小刘正在教患者使用亲情账户医保支付。“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医脉相承’志愿活动,终于理解了爸妈为什么总加班。”作为职工子女,她的体验折射出医院的人文关怀。而112139.6公里的院内直通车里程数,更见证着对行动不便患者的守护。
谈及未来,张东指向正在改造的无障碍通道:“我们将继续优化环境,把‘患者动线’纳入空间设计。比如把采血室与检验科安排在同层,减少患者上下楼次数。”此时,广播响起轻柔的提示音,候诊区座椅上,几位老人正用免费老花镜阅读健康教育手册。
从反复挂号到一号通行,从跑断腿到一站式,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实践表明,改善就医体验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藏在对每个流程的“斤斤计较”、对每处细节的“吹毛求疵”中。当医疗服务跳出完成任务的思维,真正以患者视角重构流程,那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终将汇聚成医患之间的温暖长河。(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供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