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癌症复发人越来越多?美国研究发现:癌症易复发的5大因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3:2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3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不是已经治愈了吗?怎么又复发了?”这样的疑问,肿瘤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癌症的可怕,不只是“得了”这件事,更是“复发”之后的重击。许多患者在经历手术、化疗、放疗的多轮治疗后,本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没想到再次被宣判。

癌症复发率究竟有多高?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部分常见癌种的5年复发率并不低:乳腺癌约为30%、肝癌超过50%、胃癌接近40%。而且,复发后的癌症往往更难治,生存率也会显著下降

为什么癌症越来越容易复发?美国最新研究揭示了背后的5大关键因素,而我们许多人却还在无意中“踩雷”。

临床上,有些患者刚做完手术或接受几次化疗,看到肿瘤缩小、指标正常,就自行停止治疗,甚至断掉随访。

但事实上,癌症的“治疗完成”并不是肿瘤消失就可以停下。术后或缓解期的辅助治疗,是为了清除体内残留的癌细胞,防止它们“卷土重来”。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指出,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坚持完成5年内分泌治疗,比中途放弃者复发率低了近一半。

治疗不彻底,就像草没除根,风一吹又长回来。

癌细胞就像“地痞”,靠着身体内的某些“土壤”生存。比如,慢性炎症状态、免疫力低下、激素失衡、代谢紊乱,都会为癌细胞提供适宜的环境。

医院肿瘤科专家指出,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配合得很好,但一旦进入缓解期,就放松要求,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身体重新回到“适合癌细胞生长”的状态。

特别是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类问题,和多种癌症复发密切相关。如果不改变身体“内环境”,即使打赢了一场仗,也可能输掉整场战争。

癌症治疗会消耗大量体力,但恢复期的营养支持,常常被患者和家属忽视。根据《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发布的临床观察,在癌症治疗后3个月内营养不良的患者,复发率比营养状态良好的高出约30%

此外,运动也是关键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适度的抗阻运动可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体内对残余癌细胞的清除能力。

营养+体力恢复,是癌后最重要的“第二战场”。不吃、不动、不补,等于把机会让给癌细胞。

不少患者在确诊时经历强烈的恐惧与焦虑,但即便治疗结束,心理创伤并未真正愈合。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长期慢性应激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系统,促进癌细胞扩散

情绪压抑、失眠、孤独感、无助感,都会让免疫系统“打瞌睡”,癌细胞趁机活跃。很多患者在复发后才意识到:心理的“病”,比身体的病更难发现,却一样致命。如果你是患者,请记得,治疗情绪,也是抗癌的一部分。

“我感觉没事,就没去复查了。”“工作太忙,体检一推再推。”你知道吗?很多癌症复发并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疼痛、淋巴肿大、体重骤减时,往往已是晚期。

定期复查,是发现复发的第一道防线。肿瘤医院门诊数据显示,早发现复发的患者,有超过60%可以通过再次治疗获得较好控制。复查不是形式,也不是医生“吓唬你”,而是给你多一次和癌细胞赛跑的机会。

答案是:可以,但前提是你要“接管”自己的身体。

治疗阶段,配合到底:别自行停药、断疗,一定坚持完成医生制定的全程治疗计划。

恢复阶段,调整生活:饮食清淡、营养均衡,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心理支持不能少: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加入病友互助群体,别一个人扛。

定期复查,主动监测:严格按照医生建议时间进行血检、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保持警觉但不恐慌:越早发现,越有可能控制;越早干预,越能延长生存期。

癌症并不是“一刀切”的命运,它更像是一场持久战。真正的“康复”,不是出院那一刻,而是你开始认真生活的那一刻。别让“复发”偷走你曾拼命争取的好转。战胜癌症,不是一次胜利,而是每一天的选择。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2023年版
[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Aromatase Inhibitors and Recurrence in Breast Cancer. 2021
[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Cancer Exercise and Immunity.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 Harvard Medical School. Stress, Immunity, and Cancer Recurrence. JAMA Oncology, 202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