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卢纶的这三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特定情境下的景象和感受。《长安春望》借春日长安景色,抒发了诗人远望家乡、身处乱世的孤独和无奈;《晚次鄂州》则在傍晚停泊的孤舟上,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乱破坏的痛苦;《李端公》以送别为主题,在衰草、
卢纶(743—799),字允言,唐代诗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生于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属“大历十才子”之一。
本文卢纶的这三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特定情境下的景象和感受。《长安春望》借春日长安景色,抒发了诗人远望家乡、身处乱世的孤独和无奈;《晚次鄂州》则在傍晚停泊的孤舟上,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乱破坏的痛苦;《李端公》以送别为主题,在衰草、寒云、暮雪的凄凉背景下,倾诉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相识恨晚的遗憾。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长安春望”,点明了地点和时节。“望”字是全诗的“诗眼”,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诗人远眺的情境。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首联开门见山,描绘春日景象。“东风”和煦,“雨”是细雨,润物无声,洗去尘埃。青山经过雨水洗礼,越发青翠。诗人视野开阔,从“青山”拉到“千门”,也就是长安城里千家万户。“闲”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春草的静谧,也暗示出一种安宁氛围,与后文的个人遭遇形成对比。
接下来,“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颔联转入抒情,表达思乡之情。“梦中”二字,道尽对家乡的思念之深、之切。家乡遥远,归期难定,只在梦中相见。一个“到”字,写出诗人渴望归家的急切。后一句,诗人设想家乡景象,春天来了,江水上涨,有多少人能顺利返回家乡呢?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颈联继续写“望”中所见。“川原”指平原河流,广阔无垠;“浮云”飘渺,若隐若现。“宫阙”指长安城中的宫殿,在夕阳余晖下,高低错落,气象万千。诗人视野从远及近,从自然到人文,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长安春景图。
最后,“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尾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为儒”表明诗人身份,“逢世难”点明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刚刚平定,社会动荡不安。一个“独”字,一个“客”字,写出了诗人孤独、漂泊的处境。“衰鬓”二字,更添几分悲凉。诗人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只能客居他乡,怎能不让人感慨?
整首诗读下来,我们仿佛跟随诗人目光,一同眺望长安。既看到了春日长安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好就好在,它不只是简单地写景抒情,而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诗的题目“晚次鄂州”,“次”是停泊、停留的意思。诗人在傍晚时分,船停在了鄂州。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看看他眼中、心中的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开头两句交代了行程。云散开了,远远望见了汉阳城,但即便如此,孤帆前行,还需要一天的路程。这两句朴实,没有过多修饰,却很耐读。一个“远”字,写出了距离感,也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一个“孤”字,既描绘了帆影,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我们似乎能看到,一叶孤舟,在江面上缓缓前行,诗人伫立船头,远眺前方。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两句写得很巧妙,从侧面烘托环境。“估客”,就是商人(这里读作gǔ)。“估客”白天安睡,可见江面风平浪静;“舟人”夜里交谈,诗人从中察觉到潮水上涨。诗人没有直接写江面,而是通过商人和船夫的活动,来表现江面的平静和潮水的变化。这种写法,避免了直白,更显生动。让人想起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寺庙,而是通过数量和烟雨朦胧的景象来展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颈联笔锋一转,由景及人,开始抒发情感。“三湘”,泛指湘江流域,这里指诗人所在的地方。“衰鬓”点明了诗人年岁已老,鬓发斑白。“逢秋色”,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时节,更容易触动人的情思。下句,“万里归心”,道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明月当空,更添思念。这一联,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诗人远离家乡,年华老去,漂泊在外,面对明月,怎能不想家呢?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pí)声。”尾联是全诗情感的爆发点。“旧业”,指家乡的产业、田园。“征战”,指战乱。家乡的产业已经在战乱中毁坏殆尽,诗人已经无家可归,偏偏这时,江面上又传来军队操练的鼓声。“更堪”二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战乱不仅毁了他的家园,也让他对未来感到迷茫。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许多人都像诗人一样,背井离乡,家园被毁。这首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通过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也能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了解。读这首诗,很容易联想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样的战乱背景,同样的思乡之情,只是杜甫更加直白,而卢纶则更为含蓄。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这里的“端公”并非人名,而是一种尊称,类似于“您”或“先生”。
诗的题目简洁明了,“李端公”,直接点明了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姓李的尊贵人士的。那么,诗人要表达什么呢?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气氛。“故关”,指旧时的关隘,往往带有历史的沧桑感。“衰草”,枯黄的草,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氛围。“遍”字,强调衰草之多,更显荒凉。在这样荒凉地方分别,自然令人悲伤。“自堪悲”,这悲伤自然而然,无需多言。第一句写景,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第二句抒情,点明了主题。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颔联具体描写送别场景。“路”指道路,蜿蜒伸向远方。“寒云”指寒冷云层,给人压抑感觉。“外”字,写出了道路的遥远,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下句,“人归”指友人离去,“暮雪”指傍晚飘落的雪花。在纷纷暮雪中,友人踏上归途。这一联,一“寒”一“暮”,更添几分凄冷,把送别氛围推向高潮。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颈联转入对两人经历的回顾。“少孤”,年少时就成为孤儿,“为客早”,很早就离家在外漂泊。诗人感叹自己命运坎坷,过早地体验了人世艰辛。“多难”,经历许多磨难。“识君迟”,遗憾相识太晚。这一联,是诗人对自己和友人关系的概括,也流露出相见恨晚的惋惜。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离别之情。“掩泪”,忍不住流下眼泪。“空相向”,只能相对无言。“风尘”,指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指漂泊不定生活。“何处期”,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再次相见。这一联,将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未来的迷茫,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围绕“离别”二字展开,从景到情,层层递进,将送别时的悲伤、惋惜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表达得非常到位。
读这首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两位友人在古关衰草、暮雪寒云中依依惜别场景。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也能体会到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