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豆浆王双:从经验依赖到算法驱动 全链路AI提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2:35 1

摘要:面对线上食品冲饮类目竞争加剧的趋势,今年1~7月永和豆浆逆势实现收入增长49%;7个月内推出22个新品,相当于过去三年总和,且新品存活率显著提升;供应链断货率更是降至仅一次;人效提升30%。

【亿邦原创】2025年,电商零售行业普遍进入调整期,高增速、高GMV不再普遍。但永和豆浆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面对线上食品冲饮类目竞争加剧的趋势,今年1~7月永和豆浆逆势实现收入增长49%;7个月内推出22个新品,相当于过去三年总和,且新品存活率显著提升;供应链断货率更是降至仅一次;人效提升30%。

而这份成绩单里的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是AI对运营体系的深度重构。在AI的帮助下,永和豆浆的1位小伙伴用时不到8小时,就能完成一段质量上乘的产品视频短片;根据AI建议研发的新品豆浆上架首月就能卖出100余万元;1~2天就能获取生成数百条测试素材,并从中测试出哪一条效果更佳,推动永和豆浆整体ROI同比提升27%。

在8月29日举办的2025百度云智大会·AI+大消费专场上,永和集团电商新零售总经理王双分享了题为《从经验到算法:永和豆浆的全链路AI提效》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AI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企业从“经验依赖”推向“算法驱动”,产品创新实现从“灵光一现”到“数据涌现”,营销方式从“流量轰炸”转变为“精准触达”,供应链产销协调更是能从“经验备货”转变为“预见备货”。过去,食品的老味道是靠老师傅的手艺;未来,好的品牌靠“企业家的智慧”和“科学家的算法”。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由亿邦动力编辑整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永和豆浆的王双。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作为资深技术或AI行业的专业人士,而是作为AI的使用者、实践者,在这里跟大家分享AI对我们运营、组织效率带来的一些提效和升级。那我的分享(希望可以)让已经在使用AI的(朋友)更加笃定、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继续前行,让还没有使用AI的(朋友)要抓紧拥抱AI。

我们是今年开始全面深入地用AI来改革组织和运营方面的。先跟大家分享几个数据:

第一个数,30%,我们的人效提升了30%,在电商企业里面是很高的。

第二个数,今年1~7月,线上渠道食品冲饮类目大盘竞争加剧,但是我们(收入)依然增长了49%。当然,这不能说全部都是AI的功劳,但是AI在我们整个运营优化过程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数,今年1~7月,我们出品了22个新品,这是过去3年新品的总数。为什么7个月能出22个新品?而且目前新品基本上都能够“存活”下来,为什么呢?后面我会给大家做详细分享。

第四个数是1。今年我们有22个新品、销售收入增长49%,这其实对于供应链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今年只出现了一次断货,而且还是“断(货)”在一个新品上。我们对这个新品的(销售)预测没有那么好,所以出现了一次断货。AI对我们整个供应链优化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在电商新零售(部门),主要(重点)还是运营。在运营侧,AI对我们用处最多的是内容(方面)。先请大家看一个视频。(现场视频播放)这个视频是,我们的一个小伙伴花了不到一天的上班时间,也就是不到8小时完成的。从脚本规划到最后剪辑成视频,只花了一天的时间不到。在AI出现之前,这很难想象。

虽然说质量不是顶级的,但也是合格线以上的。在过去,你可能要找一个广告公司,花个十来二十万的费用,也得有半个多月时间才能完成。但是现在,我们一个小伙伴一天就能完成这样的内容。

我们再看第二个。(现场视频播放)这个视频是我们在抖音千川投流的一个短视频素材,主要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为了抓住消费者的眼球,3秒完播,让他看下去;后半部分是产品机制的内容。这个机制是过往运营中已经“跑(测试)”出来的,有吸引力的机制,消费者看到这个机制,他就会点到我们的直播间去观看和购买。

那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测试我们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开头,让消费者坚持看到进入到我们的这个机制部分内容的观看过程当中去。我们需要大量的不同的素材来测试到底哪些好用,以前需要摄影师团队花大量时间来拍,拍完之后再剪辑。

但是有了AI之后,1~2天的时间就能生成几百条前面那半部分的视频。刚刚看的视频里,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女人从白发变成黑发。这样的视频是在数百条视频里面“跑”出来的,两周的时间里,消耗了300多万元(投流费用),产生了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

这些都是“测”出来的。如果没有AI的话,我们得需要多少的人,才能出这么多的视频?而且人也会疲惫,视频质量不一定高。用AI就很方便,我们可以快速测试,像这样的内容测试太多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因为在座的很多都是AI高手,有很多人可能用(AI)的时间更久。我主要从运营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个是产品,一个是营销,还有一个是供应链。

永和豆浆已经有40多年来,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食品品牌。传统品牌都有一定的惯性,你的年头越久,你的运营惯性、组织惯性就越大。我们做的事情是,用AI给有惯性的运营体系增加新动力,装个新引擎。

对于我们来讲,AI核心本质是提升效率。过去,大家都会谈到提升规模化生产效率,怎么样去拼成本,快消品的终极之战就是成本战,但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生产线的运转效率都非常高。所以,想在这个领域里面,去跟同级别的竞争对手拉开很大的差距,难度很大。

那现在,我们可以在哪里跟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呢?精准化创新效率。这一块(原本)是跟“人”有很大关系,当我们应用AI之后,它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变得比较小。只要你有创意,就可以去用AI。就好比我们刚刚看到的视频,不需要你有很强的视频能力,但是你只要有你的想法,你有对于内容的掌控能力,你就可以产出这样的内容。

我们如何去提高效率?过往是靠“人”,有个很重要的指标叫“经验”,很多的事情的成功都是基于经验判断,基于在经验当中所积累的能力。但是经验毕竟是主观的,再厉害的人也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存在出错的风险。我们要利用AI,跳出“经验”进入到算法驱动的阶段。算法是客观的,出错概率低,而且它是集成的,可以集成很多人的经验来形成最后的决策。

那么接下来,我从“人货场”三个方面来去简单的分享一下我们的AI应用。

第一个是AI创新生产线,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主要是产品创新。以前一些现象级的新产品诞生,大多是出自于某一位天才、某一位大佬,他灵光一闪出来了一个创意,最后变成了一个好的产品。但是现在,同质化那么严重,产品过剩严重,这种灵光一闪其实很难的。我们以前经常开创意会,一开一个晚上,最终也出不来多么厉害、多么天才的一些想法。

现在我们用AI的话,可以做整个数据的集成分析。技术方面我就不多讲,我只分享一个事情,为什么我们7个月能出22个新品?这在一个传统品牌里,难度是很大的,为什么?我描述一个企业里普遍的场景,市场部门向公司提交了一个数据分析报告,基于这样的数据分析,我们需要去出一个新产品,然后去跟竞争对手产生什么样的竞争。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两三个月、三四个月过去了,这个新品上市方案还在停留在概念阶段。

这是因为没有人决策。尤其是对一些技术难度比较大的新品,供应链会说产品生产挑战难度太大了,你能不能保障销售?你保障不了销售,我那么多的人员投入进去了,几个月时间投入进去了,最后你卖不出来,这个责任谁担?那销售肯定不敢(担保),市场部也不敢说这个品就一定能成功,新品的存活率是有限的。

对老板决策来讲,各个1号位各抒己见,每个人的位置不一样,有的人主张要去做,有的人主张风险太大,不一定能做,很多人都是基于经验的判断。过往这些年,很多好的产品都有第三方广告公司或者咨询公司的身影。为什么?第一是第三方的广告公司或者咨询公司,他们对于数据分析更有严谨性、逻辑性,更加有说服力,容易说服企业的各位决策者;第二是因为他有相对的“政治客观性”,他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不带任何“政治立场”,所以相对来讲也更有说服力。

但是你完全指望第三方来给你做产品规划、新品规划,第一费用是很高的,第二开发周期也是很长的。

那我们现在有了AI,(屏幕上)这两款永和豆浆的新产品(紫薯山药食养豆浆粉、红豆薏米食养豆浆粉)基本都是结合AI推导出来的。我们用大量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发现,食养是现在整个行业趋势;新品里用到的食材如紫薯、山药、红豆、薏米等等,还有包括产品概念,零糖、无添加、高植物蛋白等等,都是AI在给出的建议。

我们最后把AI的建议转化成两个产品,红豆薏米豆浆粉是这个月刚刚上架,达人选品通过率已经达到80%以上;紫薯山药豆浆粉上市第一个月就卖了100多万元。对于豆浆粉产品来讲,这个数据是相当可观的,这也是我们比较自豪的事情。

有了AI,我们再去说服公司开发新品的时候,数据就摆在那里,不是我说的,也不是我们小伙伴说的,是AI结合大数据告诉我们的,你就应该要做这样的产品,说服力更强。所以我们整个新品开发周期也有所缩短。

第二个部分是AI营销生产线。营销的核心是精准,我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钱去买流量,流量泛了就会产生浪费,现在我们通过AI让流量越来越精准,精准了之后,ROI就会高,我们的收入、利润就会高。

我们在营销方面对AI的应用,我不细讲,核心就是把我们的交易数据、用户数据导入给AI,加上AI自动在全网“跑”(抓取)的其他数据,最后给到我们一个数据层面的用户洞察。针对私域营销部分,AI可以做个性化的沟通;针对公域营销部分,AI可以做自动化营销。

今年1~7月,我们ROI同比提高27%、触达成本降低了15%。所以我们的经营结果不仅仅来源于人效是提高的、业绩是增长的,而且利润也是变得更好的,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增长。

第三个部分是AI对供应链的优化。以前,对于供应链管理者来讲,经验很重要,招聘这个岗位的时候,就要看他过往有没有在大企业工作过,所在企业的营收大概是多少,能驾驭多大规模的产销协调。现在是从“经验的”备货,转变为“预见性备货”,即通过AI数据分析给出一个预见性备货数值。

今年我们增长了49%,但是我们只断货过一次。过往的时候,稍微有一个品爆了就会断货,尤其是在达人带货方面。达人的销售很难预测,备货怎么备?你给他备少了怕卖的好货不够,你给他备多了,他没卖完,其他渠道也不一定能消化完,容易大日期。这个地方的问题其实是蛮多的,对我们的挑战也很大。但是通过应用AI,我们整个断货率、仓配成本都是大幅下降的。

最后我做了一张图(永和豆浆全域AI赋能中台——“AI大脑”)跟大家做分享。第一,AI要去用,现在有很多服务商,包括百度智能云也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作为我们的基础建设。第二,我们的数据要“喂”给AI,作为AI大脑的“燃料库”,让他进行清洗整理。第三,AI利用算法,对于我们的产品、用户、供应链,是有价值输出的,最后体现在产品创新、精准营销和智慧供应链三个环节上,帮助运营工作做全方位的优化。

我们做食品的,过去,老味道是靠老师傅的手艺;未来,好的品牌靠“企业家的智慧”和“科学家的算法”。对于我们永和豆浆来讲,对于大家来讲,AI之路其实才刚刚开始。结束前,请允许我简单做个广告,我们永和豆浆43年坚守一颗小黄豆,是中国豆浆粉第一品牌,远销30多个国家,愿景是让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浆。最后,希望大家的事业能够顺风顺水,企业能够蒸蒸日上,谢谢。

来源:亿邦动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