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书中精选的部分她写过的评论作品,还是她作为职业媒体人的工作心得,亦或是她在第三部分“生活记录者”中写的人生感慨和身边人物,无不透露出作者思想之深刻、文字功力之深厚,让人赞叹不已。
读者看后留言,多人表示响应。
一位名为“小何和合河贺”的读者,
寄来他近日刚写成的一篇文章。
读了一遍 ,感觉写得言之有物,
于是一字未改,全文转载如下。
“写作7分靠努力”——我刚想表示认同。 她接着又说:“剩下的93分靠天赋”
小何和合河贺
最近,读了知名评论员、现工作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王昱写的一本书《昱言》,内容非常精彩。
无论是书中精选的部分她写过的评论作品,还是她作为职业媒体人的工作心得,亦或是她在第三部分“生活记录者”中写的人生感慨和身边人物,无不透露出作者思想之深刻、文字功力之深厚,让人赞叹不已。
尤其,王昱写导师阿忆的文章,看似随意的细节中充满了真情,戏谑调侃、幽默风趣之间又全是温馨,让人看完直呼“过瘾”。
当我把整本书看了一遍又重新来翻看序言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 王昱在序言里提到,她的人生导师曾经说过一句甚为经典的话“写作7分靠努力,剩下的93分靠天赋。” 王昱表示她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但是她一点都不否认天赋对于写作的意义。她提到,但是如果没有前面足够漫长的努力,也不会有这本书的推出。
序言里这个小细节触动了我,我决定动笔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在大学里工作了12年,绝不止12次听到身边的同事或其他高校的教师吐槽当前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那么,写作,究竟是努力大于天赋?还是天赋大于努力? 这个问题,我一时也感觉说不好,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写作大咖的小故事。
第一位,曾担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的詹国枢。詹国枢老师一生写稿、编稿无数,其可敬之处不仅是“勤写”和“善写”,更是“乐写”,乐在其中、怡然自得。詹国枢老师的微信公众号“码字工匠老詹”每日必更,于我而言则是每日必读。“码字工匠老詹”内容质量很高,相信和我一样每天期待“老詹”的读者不在少数。
如此能写之人,是怎么培养写作能力的?詹国枢老师没有直接谈过这个问题。不过我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和自传书籍《听凭风雨来》中看过一个小故事。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老詹孤身一人在北京,也很孤单。老詹下定决心,工作之余通读《辞海》。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读到最后一页。遇到弄不懂的,反复琢磨。看见有意思的,记录下来。等到妻儿从四川调至京城时,《辞海》已经被他读完了,学习笔记写了三个大本子。
第二位,曾担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现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的王慧敏。在《人民日报》编辑组,王慧敏老师被评为"免检记者",他的稿子深受编辑们认可,先后有近百篇稿子获中国新闻奖或省部级好新闻奖。其中《硕士村支书》《山这边,山那边》还被收进大学教材。能在人民日报被编辑评为“免检记者”,他又何诀窍?我在网上看到过几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其一,2003年,在新疆驻站的王慧敏创下了人民日报社驻站记者年报道得分6000分的新纪录,相当于报社规定任务的近20倍,即1年完成了20年的工作量。
其二,言论、评论文章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刚参加工作的王慧敏老师深感在言论写作方面,自己存在短板,他发誓要补上。于是,只要不出差,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吃完晚餐他就到图书馆翻阅报纸。专门看言论: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一篇不落地看,看到好的就抄下来。3年多的时间,他从90年代一直抄到报纸的创刊号,抄写的笔记本装满了3个 “奇强洗衣粉” 纸箱。1997年王慧敏老师到河南虞城挂职,就带着这三个箱子。他在居室的门上写了个纸条:晚7:30之后,恕不待客。一有空他就把抄写的笔记拿出来反复诵读。
其三,已经是光明日报总编辑的王慧敏在一篇题为《坚守思想文化大报品格 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文章中提出:当好专家型记者一定要有深厚的学养,没有学养绝对成不了一名好记者。只有不断增加学养,新闻之树才能葳蕤常青。因此,记者要把背书作为提高自己学养的一项基本功,每天给自己布置要背的内容,诗、词、歌、赋、著名演讲、优秀小说、经典新闻作品,无所不背。
第三位,我正在读的这本《昱言》的作者王昱。王昱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读研期间发表各类文章10万字以上,被多个媒体签为特约评论员,毕业后入职央视评论部。
如此能写的年轻评论员又是如何养成的?王昱在182页《如何让读书“有用”》这一篇章中透露出一个小故事,有一段时间,王昱特别喜欢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便不遗余力地把好词好句都抄到本子上,几年时间下来抄写的本子就有十几个。尽管王昱提出了“不能混淆‘背诵默写’与‘创作’,并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背好词好句,碰上合适题目就直接用原话”的诸多问题。但我相信,王昱下功夫摘抄的那十几个本子一定为她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开头的问题,写作真的“7分靠努力,剩下的93分靠天赋”吗?
或许天赋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我更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努力根本就没到拼天赋的程度。
这个问题,我特别希望詹国枢老师、李德民老师,还有文字写得有趣又生动的王猪猪和金小贝来谈一谈。
作者简介:宣传战士小何,出生于巴山蜀水,求学于松辽大地,现就职于长春理工大学。因家乡的大山沟里曾是核九院第五研究所的驻地,所以儿时很长一段时间的梦想是要当科学家搞原子弹。大学阴差阳错学了新闻,现在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乐此不疲地挖掘科学家故事、宣传科学家精神,也算是不负初心。 工作以来,写稿百万字有余,但是满意之作不多;拿过几个省级新闻奖,但是没有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发稿数十篇,但是发在头版的评论员文章只有一篇……总之就是文字能力、写作水平还很“菜”。这次通过整理詹国枢、王慧敏、王昱三位写作大咖的故事,我终于发现自己还很“菜”的原因是没有在写作积累上下够苦功夫,简单说就是“马步没扎够”——内功不足。于是将感悟分享给大家,以期与广大写作者交流、共勉,同时也希望能寻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咬文嚼字。
编后小议:
今天这篇文章,曾有一段故事。
那天正看电脑,收到读者私信:詹老师,冒昧投稿一篇,求指点。
来稿打开,读了一遍,挺好的呀,于是回信:写得非常好,我很快转载!只是,不知你是否有公号,如有,需开个授权才好转载。另,王慧敏是我的好朋友,他当总编后,联系少些了,你写的这些故事,对我也有触动。王昱,听你这一说,相当有水平,我却并不认识,真是孤陋寡闻,得好好看看她这本书。谢谢你!另,你这笔名挺有意思,是否有公号,请告诉我,我随时学习学习。
读者回复:詹老师,看到您的回复,我刚才足足高兴了20分钟。
我告诉读者:以你的思想水平、知识储备和文字能力,开个公号,挺有意思的,也肯定大有读者。不知是否有?如没有,是否太忙了?忙里偷闲,这点时间应该是挤得出来的。
读者回答:詹老师,受您的教导,我开了一个公众号,名为“像是老光机”,准备讲一些光机学院的老故事和科学家的故事。但是我时间少,现在还没办法做到经常更新。
看到读者已经开了公号,非常高兴,立即上网搜索。出乎意料的是,“像是老光机”,目前只有3篇文章!而他寄来这篇,仅仅是三分之一,竟然被“选中”了,而且,确实写得不错!
来源:詹国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