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院门口的老槐树下,王大爷捏着刚买的麦种袋,皱着眉头跟邻居唠:“今年雨水比往年多,白露都过了3天,这麦还能种不?”旁边的李婶晃了晃手里的农药瓶:“我家去年白露前种的麦,冬天冻得叶子都黄了,今年可不敢早了!”围过来的几个麦农七嘴八舌,有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院门口的老槐树下,王大爷捏着刚买的麦种袋,皱着眉头跟邻居唠:“今年雨水比往年多,白露都过了3天,这麦还能种不?”旁边的李婶晃了晃手里的农药瓶:“我家去年白露前种的麦,冬天冻得叶子都黄了,今年可不敢早了!”围过来的几个麦农七嘴八舌,有人说“老辈人说白露种麦正当时”,有人说“去年晚种的麦倒没冻,可穗子小得很”,到底啥时候种、种啥麦,成了村里最近的“头等难题”。
其实,“白露种麦正当时”的老说法,早该改改了!
二十四节气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农时密码”,可别忘了,它对应的阳历日期误差从来没超过3天——白露固定在9月7-9日,秋分固定在9月22-24日,这是千百年的气候规律;而科学上,小麦种子的发芽温度是15-20℃,超过25℃容易旺长,低于10℃则发芽慢,选对品种的前提下,顺时播种才是高产的关键。一句话:不是“白露种麦”,是“顺时选种+按时播种”。
从北到南,麦区的种植时间和品种选择,得跟着气候走——
东北:秋分前后(9月22-28日),抗寒是关键
东北的冬天来得早,10月下旬就可能下初雪,选麦种得挑“抗冻的硬骨头”。比如临麦9号,临沂市农科院选育的品种,抗寒耐旱,示范田平均亩产780.7公斤;还有烟农999,抗寒性强,分蘖多,2021年测产最高亩产851.05公斤,适合东北的黑土地。播种时间要赶在秋分前后,积温≥2300℃,播种量15-18斤/亩,埋深3-5厘米,避免过深影响发芽。
华北:白露至秋分(9月7-24日),抗倒抗病是重点
华北是小麦主产区,雨水多、风大,选麦种得挑“矮秆结实”的。比如众信麦998,河北千亩地实收928公斤,矮秆大穗,抗倒性强;还有冀麦765,中熟强筋麦,抗条锈病,亩产751.95公斤,节水性好,适合河北中南部的旱地。播种量12-15斤/亩,土壤湿度保持在60%-70%,太干了要浇“底墒水”,太湿了要翻地散墒。
长江以南:寒露前后(10月8-15日),耐湿耐涝是核心
长江以南的秋天多雨,小麦容易烂根,选麦种得挑“耐泡的”。比如丰德存麦20号,半冬性品种,适应性好,抗倒,连续两年亩产超过800公斤;还有郑麦136,矮秆优质,亩产700公斤以上,适合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南地区。播种量10-12斤/亩,要选地势高的地块,挖好排水沟,避免积水。
早种晚种都不行,顺时才是硬道理
有人说“早种早发芽,产量高”,可去年河北邢台的张大哥,8月30日就播了种,结果冬前麦苗长到30厘米,11月下旬寒潮一来,麦苗受冻率达40%,亩产才500公斤,比正常播种少了200公斤;还有河南安阳的李大姐,10月1日才播种,气温低,麦苗分蘖少,亩穗数才35万,比正常少了10万,亩产600公斤,比邻居少了150公斤。
节气是老祖宗的“农时表”,品种是新时代的“增产器”
说到底,种麦没那么复杂——先看当地的节气,再选适合的品种,顺时播种,就能让地里的麦“吃饱喝足”。比如华北的麦农,选众信麦998,白露至秋分播种;东北的麦农,选临麦9号,秋分前后播种;长江以南的麦农,选丰德存麦20号,寒露前后播种。
今年的麦种袋上,都印着“高产抗灾”的字样,可真正的高产,从来不是“瞎选种+乱播种”。跟着节气走,选对品种,才能让麦秆长得壮,穗子结得满,兜里的钱装得实。毕竟,老辈人说的“顺天时,接地气”,从来都不过时。
来源:娱乐时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