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2025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正确把握思政课和数字化之间主体与载体的关系,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善用数字化共享精准的优势,用好数字化实时高效的优势,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2025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正确把握思政课和数字化之间主体与载体的关系,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善用数字化共享精准的优势,用好数字化实时高效的优势,以数字化赋能,不断拓宽强师强教新思路、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打造资源整合新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新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之举。
以数字化赋能拓宽强师强教新思路。坚定数字化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教育部发布实施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维度、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维度、数字化应用维度、数字社会责任维度、专业发展维度,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强化教师的数字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要深刻认识数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大势和发展前沿,强化数字化思维,紧跟数字化转型步伐。同时,要强化法律道德规范和安全保护职责,严格遵守数字社会中的法律要求与道德规范,时刻警惕网络传播中的风险行为,筑牢数字思政的安全防线。二是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常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内涵特点及其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系统掌握在教育教学中选择和操作设备、软件、平台等教学资源的技能,熟练运用教学资源开展学习情况分析与研判、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等,进而可视化地呈现思政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控思政教育举措。三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要根据个人发展需求主动开展数字化研究。如通过积极参与各学段网络思政课、指尖思政课等线上线下研修活动的学习、交流、分享,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也要结合个人发展实际主动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创新。如积极开展点对点的教育引导,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支撑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等。
以数字化赋能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生态。“三位”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协同一体,融合助力教育生态。一是明确协同三方的职责分工。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多样化的在线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等,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进度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主体责任,通过数字化平台关注孩子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教育中来。社会要有效发挥支持服务体系的育人作用,将各类资源进行跨区域有效链接,利用大数据对各地的教育情况等进行调查、比对、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二是形成协同三方的育人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坚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一理念,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强化顶层设计,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数字化专职管理部门和技术实施部门,创设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线上携手育人平台,打破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空间的壁垒,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教育手段等的无缝连接。学校可以运用牵引的优势精准发力,通过创设虚拟场景等深入推进校园—家庭、校园—社会的育人联动,在持续优化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同时将思政课堂搬入家庭、搬到社会等。
以数字化赋能打造资源整合新模式。善用数字化共享精准的优势,打造“人人皆可学、人人皆能学”的资源整合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包含着教育公平、适合人人的价值内涵。一是人人皆可学。数字化具有跨时空特质,在优质教育服务供给方面具有强大的动能。可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完善资源的分配机制和应用机制,采用一地一策、一校一策等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异,让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上一堂课。二是人人皆能学。数字化为实施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方面,数字教育平台具有自选功能,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领取相关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同时,沉浸式、交互式的课程资源又可以反向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数字教育平台可以根据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精准定制全要素化、全过程化的学习方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加有效地激活自己的天赋和潜质,让美好未来更有规划性。
以数字化赋能完善考核评价新机制。用好数字化实时高效的优势,建立学生思政成长档案云空间考核评价新机制。学生思政成长档案云空间由学校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统一管理,不断更新,直至学生完成学业。云档案兼具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可量化等优势,能够更直观地观测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更周详地把握学生思政教育的各类问题,更科学地聚焦学生思政教育的改进方向。一是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即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设置思政教育考核标准。如小学阶段的考核评价以基础认知了解、家国情感认知、行为规范养成等为主,中学阶段的考核评价以国情国策理解、心理品质塑造、道德品格实践等为主,大学阶段则是侧重形势政策的把握、高尚情操的铸就、使命担当的践行等。二是注重发展性考核评价。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持续性地记录每个学生在各学段的成长轨迹,归纳每个学生在各学段的成长成效,从而及时更新云档案内的各类考核评价指标点。拓展考核评价的主体,让老师、家长、同学、校外实习地管理人员等群体共同参与考核评价过程,包括老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技能等,同学反馈学生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等,校外实习地管理人员反馈学生的公共道德、实践能力等。(作者:闫莉莉、董辉,分别系延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往期回顾
网信陕西 ∣ 权威 准确 及时
来源:网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