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交大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此外,除上海交大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在本月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刘大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博渊未来技术学院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起关注。
上海交大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此外,除上海交大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在本月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明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却依然被置于家长和老师的双重保护之下。对此,反对者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家长会制度有违独立精神,可能导致“大学高中化”。单纯从理论上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若脱离现实情境坐而论道,则未免失之空泛。
现实情况是,高中与大学的教育模式存在巨大落差。许多学生刚从高压严管的高中阶段走出,一旦进入几乎完全放养的大学环境,极易陷入目标迷失、自我松懈的困境。这种从极端管控到极端自由的跳跃,反而不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大学阶段有必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机制,通过适度引导、逐步放开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软着陆,真正成长为兼具才能与品德的成熟个体。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家长会必须有明确的边界与重心。它不应聚焦于具体成绩或个体表现,而是向家长阐释培养理念、学业要求与成长路径,让家庭理解大学教育的逻辑,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绍专业前景、课程设置、学术规范以及心理支持资源,既让家长安心,也促使他们配合学校鼓励学生自主担当。
更重要的是,家长会只是辅助手段,大学的核心责任在于通过严谨的制度设计培养学生自立。这包括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严格的考核标准、清晰的校纪规范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学校应在学业和品德上严管,在生活中引导,例如通过导师制、生涯规划工作坊、健康生活倡导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律意识与人生规划能力。
大学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家长会并非万能药,但也并非洪水猛兽。其价值取决于如何实施、为何实施。是走向形式化的“控”,还是成为良性互动的“导”,需要高校精准设计并不断调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让实践给出答案:究竟这种尝试能否在尊重独立性的前提下,托举年轻人走好从家庭到社会的最后一里路。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