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素有“中国山核桃之都”之称,近年来,面对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挑战,临安区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转型、提质、增效”为目标,全面推进山核桃产业生态化、数字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与
转自:中国环境网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素有“中国山核桃之都”之称,近年来,面对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挑战,临安区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转型、提质、增效”为目标,全面推进山核桃产业生态化、数字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并进的可持续发展新路。绿水青山育金果,生态富民乐万家,山核桃产业升级列入浙江省“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推动生态化经营,守护产业根基
临安的山核桃产业曾经也走过弯路,在20世纪80年代末,山核桃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种植无序扩张,林农为追求短期收益采用了盲目过量施肥、滥用除草剂等过度经营方式,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近几十年气候环境剧烈变化因素,山核桃树发生大规模退化,生态与经济双重受损。“树越种越弱,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许多老林农回忆起那段时光仍心有余悸。
生态的警钟敲响,若不及时扭转,这颗“金果”将难以为继。
痛定思痛,临安于2019年全面启动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攻坚战。一场以“生态化经营”为核心的修复行动在龙岗、岛石、昌化等8个主产区的139个行政村铺开,将地质灾害高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6万余亩山核桃林划定为禁止经营区。政府给予林农适当补偿,收回经营权面积2.15万亩,开展为期十年的封山育林,让山林休养生息。同时,推行“八个一律”刚性规定,林下禁用除草剂、蒲壳禁止乱倒、农药实名登记……一系列举措,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破坏。
生态修复,不仅要“退”和“禁”,更要探索可持续的“进”。临安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嫁接苗更新、蒲壳废弃物发酵利用、张网采收、减肥减药等生态化经营技术应用,同时,探索“山核桃+”立体种植模式,让林地实现“一地双收”。在昌化镇白牛村西谷坪经济林林场,800亩山核桃林下,套种了黄精、三叶青等中药材。
“别小看这‘林下经济’,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林场负责人应水喜表示,药材年收益可观,真正实现了“树上有果,树下有‘金’”。
临安始终将生态治理作为产业振兴的基础。通过“两山”转化、科学规划,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树轻轻摇曳,青果压弯了枝头。在清凉峰镇白果村,种植大户王立平的山核桃林里,大片洁白的采收网,从山脚绵延至山顶,如同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毯。看着满枝饱满的果实,王立平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今年落果比较早,我们准备工作已就绪,就等白露开杆,预计能收6.5万斤干籽,是个丰收年。”
依托数字化改革,重塑产业机制
自2007年昌化镇白牛村率先试水电商,诞生首批“淘宝掌柜”以来,临安山核桃插上“数字翅膀”。如今,“白牛模式”带动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2万元,年销售额达4.7亿元。全区进一步打造“山核桃产业大脑”,归集全产业链数据1500万条,联通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及销售终端,构建起覆盖“产、加、销、管”全链条的数字化体系,实现产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此外,在山核桃林下撒播油菜籽、紫云英等绿肥草种,快速恢复林下植被覆盖。“以草抑草”“以草养地”不仅替代了除草剂,还为后续的张网采收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去年,临安全区已建成“山核桃+”示范基地100余个,张网采收面积突破10万亩,“退果还林”2.15万亩,山核桃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智能预警模型实现病虫害早发现、早处理,上线“临农一件事”服务平台,为林农提供植保、销售、开票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精准加工与营销。
在“浙里办”上线“临农一件事”服务平台,集合品牌授权、行情查询、病虫害识别、手机开票等18项“一键通办”功能。其中“我要开票”模块深受林农青睐,已累计开票金额达8.3亿元。“只要手机点一点,随时随地就能开票,太方便了。”收购企业和林农们对此赞不绝口。
聚焦规模化与品牌化,提升生态产业价值
过去,山核桃林多为林农分散经营,地块零散,人工成本持续攀升,投入产出比持续走低。为此,临安积极推动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连片流转山核桃林的主体给予专项补助,形成“政府+主体+农户”社会化服务机制,形成“规模化经营、全程化托管、专业化服务”模式。林农既获得稳定流转收入,又可在基地务工,实现“二次增收”,保障农户稳定收益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岛石镇的吴向阳是该模式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他通过流转山核桃林,与林农签订合同,组建康之林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及张网采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林农增收致富。
品牌方面,实施《山核桃三年亮牌行动计划》,发布杭州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临安山核桃》和综合指数体系,持续举办开杆节、国际坚果大会等高影响力活动,不断提升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2025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品牌价值达到49.43亿元,连续第8年稳居排行榜坚果类全国榜首,充分彰显出强劲的品牌成长性和市场竞争优势。
在此基础上,临安进一步打造“天目山宝”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制定多个团体标准,推行合格证和追溯管理制度,累计培育绿色、有机认证企业140家,地理标志产品11个。全区建成全国最大的山核桃加工集散中心,推动从“临安山核桃”到“好坚果临安造”的跨越,带动行业产值达150亿元。
通过“四化”协同推进,临安山核桃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重提升。截至2024年,全区建成“山核桃+”示范基地100余个,张网采收面积超10万亩,“退果还林”2.15万亩,先后获评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称号。“产业大脑”多项应用获省级数字乡村奖项,“临安山核桃”成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临安以山核桃产业为切入点,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更为全国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安经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真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