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谷歌有多明智?如果任其发展,那么今天受威胁的就会是中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1:46 1

摘要:2006年进军中国,成立谷歌中国,推出本地化搜索服务,那时候市场份额一度爬到30%左右。用户们用着顺手,地图和翻译工具成了日常必备。

谷歌从硅谷起步,靠搜索技术称霸全球,可在中国市场却栽了个跟头。

2006年进军中国,成立谷歌中国,推出本地化搜索服务,那时候市场份额一度爬到30%左右。用户们用着顺手,地图和翻译工具成了日常必备。

谷歌高层一开始信心十足,以为能慢慢适应本地规则。结果呢,2010年突然宣布退出大陆市场,把搜索服务转到香港服务器上。

谷歌给出的理由是遭受网络攻击,还牵扯到审查制度不兼容。攻击事件涉及公司系统被入侵,目标指向人权活动人士的邮箱信息。

谷歌博客上公开声明,不愿继续过滤搜索结果,宁可撤出也不妥协。中国政府则指责谷歌违反入市承诺,停止过滤等于破坏协议。

退出后,谷歌在中国的业务大幅缩水,本土企业如百度迅速填补空白,用户转向更熟悉的本地服务。

禁用谷歌的决定,根子在互联网管理政策上。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构建网络审查体系,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谷歌进入时就得遵守这些规定,比如过滤敏感关键词。谷歌总部却觉得这违背“勿作恶”的原则,一直在执行上拖拖拉拉。

2000年谷歌刚推出中文界面时,还没大问题,可到2006年正式落地,矛盾就暴露了。

谷歌中国团队努力本地化,开发拼音输入法什么的,用户反馈不错。但总部和北京的拉锯战越来越激烈。

2010年1月,谷歌公开抗议审查,还提到黑客攻击事件,怀疑源头在中国。这事儿让谈判彻底破裂,3月谷歌关停大陆搜索服务。

禁用后,用户访问谷歌得翻墙,速度慢,用着不方便。很多人转用本土搜索引擎,生活照旧。

禁用不是针对谷歌一家,而是整个外资互联网服务的监管框架。谷歌的例子成了典型,提醒其他公司入乡随俗。

中国网民数量巨大,市场诱人,但规则摆在那儿,不守就出局。

这政策不是一刀切,而是逐步完善,针对信息传播的潜在风险。

谷歌地图这事儿,最能说明禁用谷歌的先见之明。

谷歌地图覆盖全球98%人口,高清卫星影像达6000万平方公里。用户能放大看街道细节,街景功能更记录了上亿公里道路影像。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谷歌地图公开俄罗斯军事设施的高清图像,分辨率高达0.5米每像素。导弹发射井、指挥所、试验场全暴露在外,用户随便点开就能看到。俄罗斯国防部抗议,说这危害国家安全。谷歌否认主动更改模糊设置,但事实是图像公开了。

乌克兰一方用这些数据分析俄军部署,成了情报工具。

谷歌发言人解释,这是标准卫星影像,没特殊处理。可俄罗斯觉得这等于泄密,战略要地一览无余。

想想如果中国没禁用谷歌,类似情况会不会发生在中国头上?

谷歌背后是美国公司,数据掌控欲强,不受监管容易变成安全隐患。中国法律法规严禁非法测绘,保护地理信息。禁用后,谷歌没法从用户上传实时数据,中国街景停在旧版,参考价值低。

李开复在谷歌中国的角色,挺关键。他2005年从微软跳槽过来,当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之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干得风生水起,招揽人才,推动研究。

加入谷歌后,他领队在北京中关村建办公室,宣传本地服务。

谷歌中国起步时,他负责市场拓展,份额从零到30%。2009年他辞职,创办创新工场,当投资人。谷歌退出后,他继续在科技圈活跃,投资AI初创公司。

中国禁用谷歌后,转向自主发展,北斗卫星系统就是典型。北斗从1994年启动,第一步建实验系统,2000年发射首颗卫星,提供区域定位。

2012年覆盖亚太,2020年全球组网完成。用户在手机上用北斗导航,精度米级,农业机械自动播种,物流追踪车辆位置。北斗不依赖外资,数据自家管,安全可靠。

禁用谷歌的深层意义,在于守护国家安全的同时,激发创新活力。

谷歌退出时,有人惋惜市场损失,但长远看,本土企业受益。

用户们适应了本土服务,生活没大影响。中国走在前头,禁用谷歌显智慧。如果任其发展,今天中国可能面临类似威胁。用户隐私、国家机密,全得靠自家技术护航。

全世界都在“围剿”谷歌 虎嗅网

来源:史说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