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嫩江:哈密瓜的乡村振兴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1:24 1

摘要:初秋的嫩江,风里已带着几分凉意,可科洛镇东明村的温室大棚内,却满是让人心里发暖的甜香 —— 首批从山东临邑 “远道而来” 的哈密瓜,正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网纹里裹着阳光的味道。当村民们小心翼翼摘下第一颗,咬破时那股清甜在舌尖散开,眼眶里泛起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

初秋的嫩江,风里已带着几分凉意,可科洛镇东明村的温室大棚内,却满是让人心里发暖的甜香 —— 首批从山东临邑 “远道而来” 的哈密瓜,正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网纹里裹着阳光的味道。当村民们小心翼翼摘下第一颗,咬破时那股清甜在舌尖散开,眼眶里泛起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嫩江大地与外来经验 “双向奔赴” 的动人回响。这颗跨越千里的哈密瓜,不仅唤醒了村里闲置多年的大棚,更在寒地乡村振兴的路上,种出了希望与甜意。

故事的开端,藏在科洛镇干部何耀东山东挂职的日子里。在临邑县前杨新村,他跟着农技人员蹲在瓜棚里学育苗,盯着 “吊蔓栽培” 看光照如何均匀洒在每片叶子上,拿着扫码溯源的手机琢磨 “怎么让消费者信得过”。傍晚时分,看着采摘园里游客的笑脸,听着果农算着增收的账目,他心里总绕着一个念头:“俺们嫩江也有大片大棚,也有盼着好日子的乡亲,这些好经验,能不能带回家?” 这份牵挂,成了他后来一次次奔波的动力 —— 从临邑的瓜棚到嫩江的田野,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到与两地农技人员深夜的讨论,他像一颗 “传帮带” 的种子,一心要把他乡的甜,种到家乡的土里。

“临邑夏天的温度,跟咱嫩江差不离;东明村那些闲置的大棚,收拾收拾就能用。”何耀东还记得,第一次带着想法回村,他拉着村干部蹲在大棚边上,手里攥着土壤检测报告,一笔一笔算着账:“你看,这土的墒情适合种瓜,咱们再按临邑的标准改改设施,肯定能成!” 为了摸清 “家底”,村干部们顶着日头测光照,踩着露水查土壤,把每一个数据都记在心上;两地农技人员视频连线时,常常忘了时间,从品种筛选聊到病虫害防治,生怕漏了任何一个细节。当那份厚厚的可行性报告摆在科洛镇党委政府桌上时,字里行间满是 “想干事、能干事” 的诚意——这不是一场盲目的尝试,而是带着对土地的敬畏、对乡亲的负责,稳稳迈出的第一步。

项目落地的日子里,大棚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何耀东跟着前杨村的 “师傅” 学产业规划,把万余字的实操手册翻得卷了边;村里的老人们拿着锄头,跟着 “临邑标准” 一点点翻新土地,消毒时连角落都不肯放过;微信聊天群里,前杨村的农技人员随时在线,村民们遇到难题拍个视频发过去,很快就能收到详细的指导。有一次,瓜苗刚长出来就遇到了低温,大家急得睡不着觉,何耀东连夜联系专家,带着村民们给大棚加保温层,守着瓜苗直到天亮。“视频里学播种,课堂上听技术,专家还到棚里手把手教,就算没种过瓜,咱心里也踏实。” 村民李大叔说,看着瓜苗一天天爬藤、开花、结果,就像看着自家孩子长大一样,每天都要去棚里转几圈才安心。

如今,丰收的甜意正顺着东明村的大棚,往更远的地方蔓延。村里已经盘算好了,明年要把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到 1000 亩,让更多闲置大棚 “活” 起来,让更多乡亲的口袋 “鼓” 起来。可这颗哈密瓜的意义,远不止于 “增收 10 万元” 的数字 —— 它让嫩江看到,干部的 “脚沾泥土”,才能把外来经验变成 “接地气” 的方案;它让更多乡村明白,闲置的资源不是 “包袱”,只要找对路子,就能变成 “金疙瘩”;它更打破了 “寒地只能种粮食” 的老观念,让大家知道,在嫩江的土地上,也能种出高附加值的 “甜果子”。

“乡村振兴不是把别人的路照抄一遍,是要把好经验揉进咱乡土里,长出自己的东西。”何耀东的话,说出了所有嫩江人的心声。如今,嫩江市东明村的哈密瓜已经成了“样板”,越来越多的乡镇开始照着这个路子,琢磨着怎么把本地的资源用起来,怎么把外来的好技术学过来。未来,或许在嫩江的田野上,会有更多像哈密瓜这样的“甜果”——可能是温室里的草莓,可能是深加工的果脯,可能是吸引游客的采摘园。但无论是什么,都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乡亲的牵挂,在嫩江乡村振兴的路上,一步一步酿出更浓、更久的甜滋味。(记者高伟)

来源:食安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