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否将所有残疾人都纳入低保”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在生活、就业中常面临更多困难,低保确实是重要的生活托底,但从政策逻辑和现实情况来看,“一刀切”式全纳入并不可行,不过现有政策已对残疾人给予诸多倾斜,且正通过多元救助体系筑牢保障网。
“能否将所有残疾人都纳入低保”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在生活、就业中常面临更多困难,低保确实是重要的生活托底,但从政策逻辑和现实情况来看,“一刀切”式全纳入并不可行,不过现有政策已对残疾人给予诸多倾斜,且正通过多元救助体系筑牢保障网。
低保的核心是“保最困难的家庭”,有明确的准入门槛,核心看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是否残疾”没有绝对的直接关联:
- 收入方面:申请家庭的人均收入必须低于当地低保标准(比如2024年多数地区城乡低保标准在每月600-1200元不等);
- 财产方面:家庭存款、房产、车辆等不能超标(比如多数地区规定家庭存款不超过3-5万元,有价值10万元以上的私家车通常不符合条件)。
简单说:哪怕家里有残疾人,若其他家庭成员收入高(比如配偶月入过万),或家里有套房出租、有存款超限额,也不符合低保申请资格。
虽然不能全纳入,但国家和地方早已针对残疾人优化低保政策,重点保障“最困难的残疾人群体”:
对“靠家人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比如瘫痪在床的二级肢体残疾)、“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只要本人或监护人申请,就能以“个人”为单位纳入低保,不用算供养人的收入和财产。比如一位25岁的四级精神残疾者,和月入8000元的父母同住,也能单独申请低保。
核算残疾人家庭收入时,很多地区会“打折”——比如因照顾重残家人无法上班的成员,其收入按50%算;残疾人的“功能性代步车”(比如轮椅车、助行器)不算“家庭车辆”,不影响低保申请。
我国残疾人群体超8500万,若全纳入低保,有限的低保资金会被稀释,反而保障不了真正困难的重度、无收入残疾人。比如某地区每月低保资金1000万元,优先保障2万特困残疾人,每人能领500元;若全纳入5万残疾人,每人只能领200元,保障力度大幅下降。
不是所有残疾人都需要低保——部分轻度残疾人(比如轻度听力残疾、肢体残疾)通过培训能正常工作,有的开网店、做手工,月收入远超低保标准;还有的残疾人凭借技能成为设计师、主播,收入稳定。对他们来说,纳入低保既没必要,也违背“保障困难”的初衷。
低保的初衷是“托底”,不是“养懒汉”。若所有残疾人都能领低保,可能让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放弃就业机会。比如某轻度肢体残疾者,原本能做电商客服月入4000元,若躺着能领低保,可能就不愿上班,反而不利于融入社会。
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无赡养人”的残疾人(比如独居的重度残疾老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不仅给生活费,还提供免费照料(比如集中供养在敬老院)。
医疗上,残疾人看病能享更高报销比例,重残人员还能领“医疗救助补贴”;住房上,困难残疾人可优先申请廉租房、公租房;教育上,残疾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学费减免、助学金。
全国统一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低保家庭残疾人能领)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一、二级残疾人能领),每月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直接打款到个人账户,补充生活和护理开支。
总之,“所有残疾人纳入低保”看似公平,实则会削弱对最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当前政策的核心是“精准救助”——既不让困难残疾人没人管,也不让有能力的残疾人失去奋斗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残疾人的保障还会更完善,让每个残疾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
来源:弈儿